魏晉,于玲,譚宏宇
《2015 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1]指出,我國肝癌患者整體預后較差,5 年生存率低于20%。手術切除是肝癌首選治療方法。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是最常用的反映肝細胞損傷的指標,ALT 主要存在于肝細胞胞漿中,肝細胞膜受損時,ALT大量釋放入血。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為肝細胞的線粒體中,它的升高提示肝細胞損傷已到細胞器水平。ALT 的血漿半衰期更長,因此ALT 測定反映肝細胞損傷的靈敏度高于AST[2]。由于ALT 變化可以直接反映肝細胞狀態,受其他因素影響較小,對肝癌患者術后肝功能恢復有一定預測作用,術后長時間ALT異常可能導致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3]?;颊咦陨?、手術因素(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等會影響術后ALT的恢復[4-5]。但麻醉相關因素,如麻醉方式、術中輸液量、術中體溫、中心靜脈壓(CVP)波動、乳酸(LAC)升高等對ALT影響的研究少見。本研究回顧性分析麻醉因素對ALT的影響,以期配合外科加速患者康復。
1.1 研究對象 入選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6月接受肝癌肝切除術患者177例。術后第5天ALT恢復至正常(40 U/L)或低于術前ALT 水平者為ALT 恢復組(n=78);ALT 未恢復至正常且高于術前值者為ALT未恢復組(n=99)。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病理證實為肝臟腫瘤(包括原發癌或轉移癌)。(2)接受外科根治性手術。(3)術前及術后第5天肝功能檢查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術后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2)圍術期死亡。(3)失訪患者。(4)肝切除手術同時行腸切除或其他器官切除的患者。
1.3 收集指標 收集患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既往肝炎病史、腸癌病史,術中麻醉管理因素(CVP降低值、LAC升高值、輸液量、尿量、術后體溫等),手術相關因素(手術切除范圍、下腔靜脈阻斷與否、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前和術后第5 天ALT 值。其中,CVP 降低值=手術開始時CVP 值-控制性降壓過程中CVP 最低值;LAC 升高值=術畢動脈血LAC值-術前動脈血LAC值;輸液量為術中總輸液量(mL)/患者體質量(kg)。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2 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用Mann-Whitney U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例(%)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Logistic 回歸分析篩選影響術后ALT 恢復的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2組患者性別、年齡、BMI、肝炎病史、腸癌病史、術前ALT、下腔靜脈阻斷比例、出血量、術中尿量、輸液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LT恢復組中術后第5 天ALT 值、CVP 降低值和LAC 升高值低于ALT未恢復組。ALT恢復組中切除范圍超過3 個肝段和術后體溫<35.5 ℃的患者占比低于ALT 未恢復組,而手術時間≤180 min 的患者占比高于ALT未恢復組(P<0.05),見表1。
2.2 Logistic回歸分析患者ALT恢復的影響因素 以ALT是否恢復(是=0,否=1)為因變量,以切除范圍超過3 個肝段(是=1,否=0)、CVP 降低值、手術時間≤180 min(是=1,否=0)、LAC升高值、術后體溫<35.5 ℃(是=1,否=0)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 回歸,結果顯示術后LAC 升高值較高、手術切除范圍超過3 個肝段、CVP降低值較高是ALT未恢復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既往研究表明,術后ALT 升高與患者早期死亡密切相關[6]。因此,如何有效地促進術后肝酶恢復對改善患者預后有較大意義。而既往研究多從外科角度進行分析。有研究顯示,常規劑量下,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七氟醚、順阿曲庫銨對肝臟功能影響較小[7-8]。我院肝臟手術患者的麻醉藥物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七氟醚、順阿曲庫銨為主,一致性較高。因此,筆者主要研究麻醉藥物以外的因素對肝酶恢復的影響。
肝切除術中降低CVP 可以減少右心房負荷,增加肝靜脈和肝血竇回流,減少肝實質切面出血[9]。相關研究顯示,當CVP降低值>2 mmHg(2.7 cmH2O)時,靜脈血氧飽和度明顯下降,血液動力學不穩定[10];回心血量減少,使得平均動脈壓降低,組織灌注不足,繼而導致肝臟低灌注,肝功能受損,ALT 升高[11]。本研究結果顯示,CVP 下降是ALT 恢復的不利因素,考慮原因為CVP 降低幅度過大對肝細胞的損傷更明顯,導致ALT顯著升高,提示在麻醉過程中應在滿足手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措施使患者CVP降低至適當水平,減少對肝功能的影響。

Tab.1 Comparison of demographic data,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ndi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表1 2組患者人口學資料、手術情況和術后情況的比較

Tab.2 Factors influencing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recovery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ALT恢復的因素
LAC 是糖酵解途徑的終產物。在組織缺氧時,肌肉積累的LAC 釋放入血,最終經肝臟代謝。相關研究顯示,肝臟術后LAC增高可能為肝門阻斷后,肝組織低灌注的繼發改變[12]。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LAC 升高值較高是影響ALT 恢復的獨立危險因素,考慮可能與術中組織缺氧影響肝細胞代謝有關。Bama模型小豬肝切除術動物實驗表明,動脈血LAC值與補液量呈負相關,當補液量增多、平均動脈壓上升時,氧飽和度改善,動脈血LAC值可顯著下降[10]。結合本研究,筆者認為麻醉醫師術中應合理給患者補液,尤其是病灶切除后加快輸液速度可增加LAC清除,改善細胞氧合,促進術后ALT 恢復。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切除范圍超過3 個肝段會影響術后ALT 恢復。既往研究也顯示,精準肝切除術較常規肝切除術后ALT升高幅度?。?3-14]。當切除范圍較大時,肝臟缺血和再灌注損傷明顯,易形成術后肝炎狀態,導致術后ALT升高[3]。作為麻醉醫師,當手術切除范圍較大、時間較長時,術前應制定更精確的麻醉計劃,密切監測動脈血氣、CVP,適時提醒外科醫師精細操作,減少肝臟損傷。術后體溫<35.5 ℃對ALT 恢復有一定影響,但未構成獨立危險因素。術野暴露、低溫液體輸注、低室溫、術中冷水沖洗等均可造成患者體溫下降。另有研究認為,術中采取有效保溫措施可提高精準肝切除術患者麻醉恢復質量[15]。因此,雖然沒有確切證據表明保溫與ALT 恢復有關,但作為麻醉醫師可控的指標,仍建議術中采取必要保溫措施。
綜上所述,術中CVP下降較多、手術切除范圍超過3 個肝段、術后LAC 升高較多是影響ALT 恢復的危險因素。麻醉醫師需注意術中CVP 下降幅度,液體量控制、監測動脈血氣及LAC變化,以降低術后肝功能不全的發生率。然而,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某些指標可能因為病歷記錄不全而無法評價。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在因素分析時可能存在偏差;ALT僅能代表肝酶的一部分,并不全面,本研究僅評價了術后ALT 短期內變化,缺少長期隨訪,后續將繼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