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怡 江星 林海承
摘 要:本文通過對比中韓會計準則在形成及發展過程、意義及框架、財務報表等方面的不同,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為會計信息使用者帶來更優質的服務,促進兩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
關鍵詞:會計準則;比較研究;中韓
一、概述
會計作為貿易和資本流通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會計信息是企業進行決策及評價的重要信息,建立統一的準則,以方便不同國家間進行比較是當今會計準則制定與修訂的發展趨勢。中國和韓國自2001年起每年就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問題進行研討,交流意見。本研究針對中韓兩國會計準則的具體差異及成因進行分析,不僅有利于加速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同時也利于促進兩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
二、中韓會計準則存在差異的成因
1.法律環境
我國是在《會計法》基礎上,制定會計準則,即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以政府為主導。韓國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解決種種問題,負責會計準則制定和監督的民間組織的會計準則委員會產生,即韓國會計準則制定以民間為主導。
2.經濟環境
經濟發展程度和環境不同也是使得會計準則不同的重要原因。2005年我國財政部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簽訂了調查方案,并于2007年開始正式實施。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制定會計準則時僅僅引入國際會計準則的核心原則,而并非全部。我國引入國際會計準則的時間在亞洲國家中相對較早。2007年,韓國會計基準院就會計準則趨同化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進行討論。以提高會計信息信賴度和財務數據透明度為目的,韓國將國際會計準則原則全部導入;并在2009年發布準則,企業可以自行選擇;至2013年韓國全部上市公司和國營企業均應用新的會計準則。中韓會計準則的差異體現在我國僅引入核心原則,而韓國將國際會計準則全部引入。
3.文化環境
韓國是以歐美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結構為參考,引進其關于會計準則的規定,而我國則是根據自身國情,制定具體的會計準則。由于文化和社會環境不同產生的差異隨著國際化發展會逐漸消失,現有差異主要集中于上市與非上市公司會計準則使用情況方面。
三、中韓會計準則具體差異
1.中韓會計準則形成及發展過程的比較
(1)我國會計準則形成及發展過程的比較。我國經濟活動計量有著悠久的歷史,而“會計”一詞的出現也距今約有600余年。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采用舊式賬簿進行記賬的方法已經不再適用。基于此,我國分別于1949年和1979年進行了改革,結合實際情況,部分參考了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
(2)韓國會計準則形成及發展過程的比較。韓國很早就開始選用舊式賬簿對日常經濟活動進行記錄,但是其真正會計準則的頒布與實施則開始于1958年。韓國會計準則的制定主要參考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
2.中韓會計準則意義及框架的比較
(1)我國會計準則意義及框架的比較。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基于以下三種原則:適用性、適當性及會計支持,同時不同行業適用不同準則,會計準則體系相對復雜。而國際會計準則在制定過程中則強調范圍唯一性,即所有公司均適用,內容相較于我國更為簡潔。我國首部會計準則頒布于1992年,其內容上共包括16個具體準則,并于2002年將其用于外商投資企業,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外商投資環境的變化,財政部在參考國際會計準則的基礎上于2006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其內容框架包括38個具體會計準則。新準則的頒布,不僅提高了會計準則與我國國情的適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企業財務數據的透明度。基于會計準則的趨同趨勢,財政部在2015年對四條具體會計準則進行了修訂并頒布三條新的基本會計準則。
(2)韓國會計準則意義及框架的比較。韓國會計準則制定主要適用于法人企業,而對一般法人卻沒有明確的會計準則可以選用。以國際會計準則框架為參考原則的韓國會計準則主要包括8個章節及157個段落結構。韓國會計準則的制定主要分為兩個過程。首先制定具體的會計準則條例,之后基于此基礎進行概念框架的完善。其中,企業會計基準書為企業實務處理提供了具體參考,指出了處理過程所需要的會計方法。
3.中國和韓國財務報表比較
(1)中韓財務報表的目的與質量特點。財務報表是企業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的一般性財務報告。中韓兩國盡管在會計準則編制過程以及側重點上存在差異,但是其最終目的是相同的,即反映與監督。
第一,反映企業經營狀況、財務成果和現金流量等財務信息;第二,監督經營者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中韓兩國會計目標側重點不同主要體現在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種觀點上,我國傾向于前者,而韓國則更傾向于后者。
會計信息質量是會計準則制定與修改的評判標準,同時也是評價企業會計處理是否恰當的重要指標,會計信息有用性是其最重要的特點。中韓會計信息質量特點在可比性、可靠性及相關性上的內在含義是相同的,主要差異體現在我國會計準則中強調的重要性和謹慎性在韓國會計準則中沒有體現。
(2)財務報表的分類及適用范圍比較。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文件明確規定財務報表應至少包括三表一注,且適用于個別報表和合并報表以及中期和年度報告。關于報表樣式與附注,按照企業經營性質的不同有所不同。企業在編制過程中,除不存在的項目外,剩余內容應當按照指南和準則要求進行列報,若存在特殊需求,可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增加。
韓國企業會計基準書第21號規定的財務報告具體內容,與我國會計準則規定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利益盈余金處分計算書,即利潤分派表。該表在我國會計準則中沒有要求列報,但在韓國卻要求體現,剩余報表雖然在名稱上有所差異,但究其實質是相同的。
(3)財務報表具體內容比較。第一,主財務報表及財務報表種類比較。中韓兩國財務報表種類相同,差異主要體現在主財務報表。我國會計準則以單個財務報表為主財務報表,而韓國會計準則以合并財務報表為主報表。
第二,資產負債表表示方法比較。我國會計準則規定的資產負債表列式遵循流動性與非流動性分類,流動性強的排列在前的原則。而韓國會計準則在沒有改革前與我國會計準則表示方法相同,改革后遵循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對需要標識項目的順序和樣式沒有明確規定,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第三,資產負債表的項目對比。我國會計準則中詳細說明需要列式的項目并且在應用指南里明確指出報表樣式。韓國會計準則只是簡要說明在報表正文中需要列式的最小項目,數量相對較少。但是它卻標識了由預計銷售分類出來的資產項目,并對注釋部分進行了詳細解釋。中韓兩國會計準則在資產負債表項目上的差異原因為韓國根據國際會計準則進行了修訂。
第四,損益表的項目比較。我國會計準則在結算書上分段落對利潤、營業收入等項目進行了詳細說明,并在應用指南中針對不同報表樣式進行舉例說明。韓國會計準則在損益結算書中僅規定了最起碼的條目,其余不做限制,因此其內容更為豐富全面。同時對報表費用項目進行標識,選用性質與機能分類法提高信用度和透明度。
第五,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項目對比。在所有者群益變動表的項目列式上,中韓兩國差異主要體現在我國會計準則對各科目進行具體詳細的規定,而韓國會計準則僅僅標識了大類項目,與我國會計準則相比,內容更為簡略。
綜上可知,中韓會計準則財務報表具體內容結構在韓國沒有修訂會計準則之前是相同的,在韓國全部引入國際會計準則相關原則后,兩者出現了差異。
四、結語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發展的趨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活動范圍也越來越廣,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呈現該趨勢。中韓兩國經濟貿易等交流范圍與深度愈廣,而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兩國會計準則間也存在差異,隨之出現了一些問題,尤其體現在兩國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問題上。因此,及時分析中韓兩國會計準則的差異,以更好解決問題,為會計信息使用者帶來更優質的服務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劉永澤,梁爽,崔順姬.中韓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比較研究.會計研究,2006(04).
2.鄭基英,崔順姬.韓國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及其改進方向.會計研究,2006(03).
3.徐華新.韓國會計準則國際化歷程、評價及啟示.商業會計,2017(08).
4.衛力勤.中韓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差異比較與評價.經濟研究導刊,2009(26).
(責任編輯:劉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