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曾雯
摘 要: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實現《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教學目標了。該課程目前更傾向于實際的運用,使用案例法能幫助教師更為有效地實現目標,也能幫助學生更為輕松地掌握理論知識,更為真切感受條例應用場景,為就業打下基礎。
關鍵詞:案例法;個人所得稅;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
一、引言
會計專業核心課程《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在中高職日常教學中,其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都提不起興趣,成績也不理想。學生紛紛表示課程內容抽象不易理解,教師也迫于考證的壓力,多采用講授法,把知識點簡單粗暴的傳授給學生。目前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已經取消,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應該進行轉變,應更注重實際的運用。教師的教授方法也需做出變化。筆者認為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堂中融合案例法,能更好地服務于目前的教學需求。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激發了學習興趣,進一步利用課堂中所學內容,對案例的問題進行解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堂教學現狀
第一,課堂氛圍沉悶。《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偏向理論的一門學科,其構成內容為各項法律制度與管理條例,大段晦澀難懂的專業性文字,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再者本課程是會計專業基礎學科,面向的是中高職一、二年級的學生。職業院校的學生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都較為薄弱,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很容易放棄。
第二,教學手段單一。目前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課堂中運用的教學手段還是以講授法為主。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與學生的互動,教師是課堂絕對的主導,學生只是被動的在接受,此方法較適用于學習能力、自覺性較強的學生。對于中高職學生來說,僅采用講授法,想要在45分鐘的課堂內抓住他們的眼球是不易實現的。此外,根據《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課程特點,講授法不易于學生實現對教材條例的實際運用,只是停留在應試題目的解答。這也不符合目的教學理念。
第三,課程目標不合理。在沒有取消會計從業資格證時,本課程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幫助學生通過資格證的考試。盡管現在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已經取消,但是《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課程目標沒有變化。老師們還在拿著考試題庫中的題目給學生做,并以此為標準判斷學生對本課程的掌握情況,顯然已經不適用了目前的情況了。職業院校應該更為關注學生的職業發展,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應以此為出發點,最終目的應是幫助學生明確各種條例運用的場景,為今后職場生涯打下基礎。
三、案例法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堂中的運用
1.案例導入
(1)樹立依法納稅意識。當下職業院校老師和同學們關注的往往都是稅法知識內容,往往忽略了依法納稅意識,那么如何讓學生認識到依法納稅的重要性呢?我們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著手,詢問學生:九年制義務教育時需要繳納學費嗎?答案顯然是不需要。再進一步向學生發問:老師的工資、教學樓的建設、教學設備的采購這些費用是依靠什么來支付的呢?相信到這里學生就能意識到是財政稅收在維持學校的運營了。與此同時,向學生播放解釋稅收作用的微課,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到稅收的作用,進一步明確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導入人物案例。案例任務圍繞張大姐的疑慮開展,在人物特征上著重突出她是一名依法納稅的納稅人,也正是由于她一向按時全額繳納稅款,才導致了最近的煩惱,也是需要向同學們求助的內容。自2019年以來張大姐的個人所得稅從之前的幾千元降到幾百元,就拿19年10月份來說,張大姐僅繳納了165元,大額的落差讓她心里有點不安穩,生怕自己沒有依法繳足稅款。便向同學們求助,幫她確認是否少繳了個人所得稅。由此引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這里在案例的基礎上也采用了任務驅動法,驅使同學們來幫助張大姐解決問題,讓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目的性更為明確。
2.案例運用
(1)判定個人所得稅納稅人。解決案例中張大姐的問題,第一步,就是要判定張大姐是否是個人所得稅納稅人。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觀看微課,得出居民納稅人與非居民納稅人的區別。此處輔以表格對居民納稅人與非居民納稅人的判定標準進行歸納提煉,利用表格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區分兩者的不同之處,也便于學生記憶。案例信息補充,在PPT上呈現張大姐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的圖案,趁機向同學們發問,張大姐是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嗎?是的話,她是居民還是非居民納稅人呢?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恰好是對這一部分知識點的運用。
(2)識別個人所得稅稅目。在上一個環節得到了張大姐是居民納稅人的結論,第二步則需明確張大姐的哪些所得需要繳納個稅。學生需要清楚個人所得稅稅目,即個人所得稅的納稅內容,才能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目前稅法規定了9個稅稅目,這9項稅目老師可以以自身舉例,PPT上也隨著老師的解讀,將稅目一一呈現。案例信息補充,呈現張大姐10月份的工資表構成內容:基本工資11000元,全勤獎500元,季度效益獎3000元,加班補貼500元,差旅費津貼1000元。接著請同學們運用剛剛老師講解的知識點,對張大姐需要按照工資薪金所得繳納個稅的工資進行選擇。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即時的練習,有助于學生知識的內化。
3.計算個人所得稅
(1)確認應納稅所得額。為了加強教學的真實性和提高說服力,教會學生正確計算應納稅所得,老師在上課時可直接登錄國家稅務總局的官網,把最新的文件展示給同學。當然要想學生自己處理解讀新文件肯定是有難度的,因此這里僅做展示,同時為同學們科普國家稅務總局官網是作為財務人員必須要收藏的一個網站,可以查閱任何稅法文件,做一個常識的擴展。老師帶領同學解讀個稅條例,點明計算應納稅所得額需要扣減3項內容。案例信息補充:張大姐公司的財務讓張大姐下載個人所得稅的APP,讓她在手機上自行申報6項專項附加扣除。張大姐提供了一張她手機上申報界面的截圖。老師就利用張大姐的手機截圖加以微課對新增扣除項進行說明。最后和同學們一起小結得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公式。
(2)選擇個人所得稅稅率。個人所得稅與學生之前學過的其他稅種有所區別,它是采用7級超額累進稅率的。學生往往會對這個新名詞一頭霧水,所以需要對這種稅率進行講解,可以充分借助PPT中的動畫效果,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到超額累進稅率。為了計算更加簡便,又添加了速算扣除數,進一步得到個人所得稅的簡化計算公式,借助公式,就能最終解答張大姐的疑惑了。此時案例再次登場,請同學們計算張大姐10月繳納的稅款是否正確。相信到這里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揭曉這個答案了,在計算過程中又運用了新授的知識。同學們紛紛驗證發現張大姐個稅沒有繳納錯誤。老師再一次發問,為什么個稅金額比之前減少那么多呢?這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案例隱約已經知道答案了,是因為個稅的改革,有很多減稅的措施,致使納稅金額大幅度減少。老師揭示個稅改革是一項減稅降賦惠民生的優惠政策。
四、案例法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堂中的優勢
一是貫穿課堂始終。張大姐的案例把整節課都串聯起來了,課堂的目的是要幫助張大姐解惑,當課程結束時,張大姐的疑惑也解開了,課堂的完成度很高。同學們通過自己一步一步的學習,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最終找到了答案,在這一過程中也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所有知識點的展開都是與案例緊密相連,同時借由案例學生能夠及時對知識點進行練習,學生無須花費過多的時間去閱讀全新的案例練習題,這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案例使得整節課環環相扣,完整統一。
二是輔助素養落地。只要案例法運用得當,就能在專業課中植入專業素養。就如案例中張大姐為什么會向學生求助,就因為我們在塑造案例人物特征時突出她是一名依法納稅的納稅人,不允許自己存在偷稅漏稅行為。張大姐給同學們樹立了一個榜樣。隨著課程的深入,案例的推進最終也證實張大姐依然是一名依法納稅的納稅人,學生們由此也能得到情感上的升華,準確地認識了依法納稅的重要性。
三是結合時事政策。2019年新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影響著每一個人,是我國一項重大的稅法改革舉措。作為財會專業的教師,我們有義務讓我們的學生去了解、認識、運用這項最新的政策,而不是按照教材中老版的政策傳授給學生。案例法在這里充分地結合了這個政策熱點。
案例法的使用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處理對文字性條例的解讀,可以讓課堂呈現得更加豐富,從而提升學生對課堂的接受度。在解答分析案例的過程中,也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一個運用與內化。案例的選取與設計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準備,如何讓案例法更好地服務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課堂中,這需要一線教師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金榮君.核心素養視野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文學教育,2018(24).
2.宋靖偉.“個人所得稅改革”背景下稅法課程改革探析.財會學習,2019(7).(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