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南 吳達武 金曉琴
摘要:指出了垃圾問題說到底是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可持續開展,必須以“人”本身作為出發點,從而實現“由心而治”。基于此,提出了5種引導民眾進行垃圾分類的心理學方法,擬通過微觀心理層面促進相關宏觀政策法規的有效實施,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助力。
關鍵詞:垃圾分類;政策法規;問題;心理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3-0233-03
1 引言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與日俱增,難免會給生態環境帶來負擔,影響公眾的身心健康。當前,生活垃圾分類問題成為了學術界、政府部門關心的熱點問題。在中國知網以“垃圾分類”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10301篇相關文獻。其中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別有1167篇,1238篇,1664篇,可見學者們對垃圾分類的研究愈加重視。相關部門則頒布了一系列關于垃圾分類的條例,試圖用法律規范對公眾的垃圾分類行為進行約束。其實垃圾分類問題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問題,要想增加入們的環保行為,并使其具有可持續性,還需要從“人”這一行為主體出發,讓公眾自覺自愿去進行垃圾分類。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如何通過微觀心理層面的方法促進相關宏觀政策法規有效實施。
雖然一系列垃圾分類政策和法規的頒布,以及社會媒體的報道宣傳,引起了公眾對垃圾分類工作的關注,但就我國目前垃圾分類的實施情況來看,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相對淡薄,參與度低[1];垃圾分類回收標準不合理;垃圾分類體系不完善[2];垃圾分類回收的管理制度體系建設滯后[3]等。由此可見,為保證我國垃圾分類回收工作的順利開展,公民的積極參與和大力配合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2 助推垃圾分類政策實施的心理學方法
從行為主體層面來說,公民的垃圾分類行為受到內外部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外部因素通過內部因素而起作用,內部因素在個體行為的產生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要想垃圾分類行為成為一種可持續性的行為,必須以“人”作為出發點,做到“由心而治”[4]。根據以往有關研究,本文特提出以下心理學方法。
2.1 充分考慮公眾的心理認知特點
首先,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個體具有安全的需要,所以會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在推行垃圾分類政策的過程中,應該強調實施垃圾分類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營造美好的生態環境,為個體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其次,個體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傾向于走捷徑,以便減少時間和認知資源等成本。正如上海市政府頒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規定,把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四類。分類過程過于繁瑣,個體需要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去對不同垃圾進行區分,大大降低了公民進行垃圾分類的主動性。因此,有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要用兩類或三類最簡單而具象的標準引導民眾進行有效分類。
2.2 通過默認選項引導垃圾分類
當存在默認選項時,個體決策時傾向于保留默認選項而不作出改變。根據“暗含的推薦”這一觀點對默認效應的解釋,當決策者把默認選項當成是政策制定者權威的推薦,這種信念在很大程度上會讓他們保留默認選項[5]。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明星效應”,請知名度高、口碑好且適合不同年齡階段民眾口味的明星,以身體力行的方式進行公益廣告宣傳,讓公眾產生“自己的偶像也在推薦垃圾分類回收行為,我要積極參與”的信念。默認選項是最省事的,這個策略,巧妙地利用了人們的選擇惰性。把更環保的做法變成默認選項,會讓人們因為慣性而養成習慣。此外,在公共場所,大部分垃圾桶都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種,也就是說默認選項是鼓勵垃圾分類回收。而民眾家里基本只有單一類型的垃圾桶,所有垃圾混合放置。所以,一方面,市場上可以根據當地垃圾分類政策規定售賣家用的分類垃圾桶;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可向每戶人家免費提供分類垃圾桶,讓民眾在家里家外都把垃圾分類回收作為一種默認選項。
2.3 巧用規范焦點理論促進垃圾分類行為
規范焦點理論把社會規范區分為描述性規范和命令性規范,前者是指大多數人的典型做法,與“從眾行為”類似;后者帶有社會評價的色彩,指某種文化下大多數人同意或者反對的行為標準[6]。研究表明,社會規范能夠影響人們的環保行為。Schultz等人[7]關于家庭用電量的研究表明,當向被試反饋他們最近的用電量反饋時并告訴他們其他相似家庭的平均電量消耗情況,他們在一周內和三個月內的用電情況比控制組分別少9%、7%。此外,實證研究還表明,描述性規范和命令性規范對于增強國際年輕度假者在旅行中的垃圾減量和垃圾回收意圖有積極影響[8]。由此可見,個體對于自身是否需要做出環保行為的決策,往往會受到個體周圍人行為表現的影響,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歸屬感的需要,有想要融入社會的強烈意愿。如果能善加利用這種心理,或許更容易讓人們實施更多的環保行為。因此,相關部門可以對垃圾分類工作做的好的地區進行宣傳和表揚,社區可以對垃圾分類工作做的好的用戶進行公開表彰,一方面發揮命令性規范的作用,讓大家認識到垃圾分類是被社會贊揚的行為,自己要做一個有公共道德的人;另一方面也需發揮描述性規范的作用,讓大家樹立“這些人都這么做了,那我也最好這么做”的意識。
2.4 強化公眾與自然的聯結性
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突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反觀當代人類社會,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警醒我們需要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恢復與自然的聯結。研究表明,自然聯結性與個體的環保行為關系密切。Geng等人[9]的研究結果顯示,自然聯結性與大學生的環保行為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即個體的自然聯結性越強,實施環保行為的可能性越大。其他研究也發現,自然聯結性對個體的氣候變化信念具有很強的預測作用,增強個體的自然聯結感,能提升他們的氣候變化信念,對環保態度和行為的培養有積極影響[10]。因此,可利用廣告、大眾媒體或者互聯網等多種方式倡導民眾走出現代化場所,多多與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增進與自然的聯結,通過垃圾分類等環保行為為人與自然和睦共處的美好愿景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有研究表明,正念練習對增強個體的自然聯結性,對推動其環保行為具有積極作用[11]。故學校教育中也可嵌人正念學習課程,比如將其作為網絡通識教育課,以學分制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訓練,引導他們把環境保護作為定義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對自身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的一種持久性感知。
2.5 增強公眾環保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將自我效能感描述為“個體對自己能否組織和執行達到既定成就行動方針的能力的信念”。一個人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其未來的行為表現。環境心理學研究中常常用感知行為控制衡量被試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感知行為控制對環保意圖和行為有正向作用,個人對外部事物感知到的控制能力越強,其做出環保行為的可能性越大[12],如節約能源意圖、消費品回收利用行為。因此,要想推動垃圾分類政策的實施,還需要將垃圾分類產生的環境效益進行量化。比如某市相關部門可以向當地民眾定期公布推行垃圾分類政策后,城市在資源回收利用率、城市文明建設、空氣質量等方面的數據,讓公眾對自己垃圾分類行為產生的效果有直觀感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垃圾分類行為能為身處的社會環境帶來哪些具體改變,使得他們獲得一種自我效能感,從而更愿意參與垃圾分類行動。
3 結語
政府部門不僅要用政策法規這種強制性方法規范人們的垃圾分類行為,更要巧妙地運用心理學方法激發人們進行垃圾分類的主動性,以做到“由心而治”。如此,才能在全社會形成持續性地將生活垃圾分門別類的良好風氣,逐漸讓垃圾分類成為民眾的生活習慣,加速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李亞惠.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9(3):56.
[2]孫樂巖.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現狀分析及改進對策[J].世界環境,2019,176(1):66~69.
[3]孟小燕.王毅,蘇利陽,等.我國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生態經濟,2019(5):184~188.
[4]辛自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定位與思路[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5):257~261.
[5]Johnson,E.J.,&Goldstein,D.Do defaults save lives[J].Sci-ence,2003(302):1338~1339.
[6]韋慶旺,孫健敏.對環保行為的心理學解讀——規范焦點理論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4):751~760.
[7] Schutte,N.S.,&Malouff,J.M.Mindfulness and connectednessto nature: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8(127):10~14.
[8]Han,H.,Yu.J.,Kim.H.C.,&Kim,W.Impact of social/per-sonal norms and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on young vacationerspro-environmental intentions for waste reduction and recycling[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8,36(12):2117~2133.
[9]Geng,L.N.,Xu,J.K.,Ye, I.J.,Zhou,W.J.,&Zhou,K.X.Connections with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s[J].PlosOne,2015,10(5):1~11.
[10]Wang,J.,Geng,L.N.,Schultz,P.W.,&Zhou,K.X.Mind-fulness increases the belief in climate change:The mediatingrole of connectedness with nature[J].Environment andBehavior,2017(56):1~21.
[11]Wang,X.,Geng,I.N.,Zhou,K.X.,et al.Mindful learningcan promote connectedness to nature:Implicit and explicit evi-dence[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16(44):1~7.
[13]Chuang,I.M.,Chen,P.C.,&Chen,Y.Y.The determinantfactors of travelerschoices for pro-environment behavioral in-tention-integrati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unified theoryof acceptance,and use of technology 2 and sustainability values[J].Sustainability,2018,10(6):1~2s.
收稿日期;2020-01-06
基金項目: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9rwy603);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
作者簡介:李相南(1992-),高校輔導員,碩士,主要從事環境心理學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