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
摘 ?要:新的發展階段,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要重視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工匠精神柔性培育人才教育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結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工匠精神柔性教育為指導,積極完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該文主要探討了工匠精神柔性培育觀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關鍵詞:工匠精神 ?柔性培育 ?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b)-0234-02
高職院校是當前我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教學實踐中,職業規劃教育受到重視,探討提升教育時效性的方法和措施,增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吸引力,能引導學生合理規劃大學時間,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更理性的選擇未來的職業發展,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工匠精神柔性培育視角下,需要認真分析當前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發展教育中的問題,探討相應的發展措施。
1 ?工匠精神柔性培育概述
1.1 工匠精神內涵
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戰略發展道路,為更好地推動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除了科學技術專家,還需要符合時代發展精深的工匠人員。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倡導在工作中保持嚴謹的科學態度,堅守崗位,精益求精,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職業道德,在職場發展中擁有高尚的品質,愛崗敬業,奉獻社會;工匠精神更是一種職業素養,通過柔性化和持續的創造,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并逐步完善自身的技術工藝水平,提升產品的質量。
1.2 工匠精神柔性培育觀
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人才面臨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對高職院校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市場環境,滿足企業發展,柔性培育是與剛性培育方式不同的方式,主要是將教育與管理結合,正確處理高校發展目標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工匠精神柔性培育主要是將柔性管理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中,重視以學生為本,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獨立思考,提升其靈活多變的適應能力,激發學生尋找自身的創造力和潛在的價值。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教育中,融入柔性管理,主要是通過教育滲透,讓工匠精神更加深入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能更好地應對社會和未來工作環境的變化。
2 ?工匠精神柔性培育觀下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路徑探討
分析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生工匠精神缺乏,對自身的認識不足、創新力缺失等,影響到教育質量。因此,要革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引起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程度,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2.1 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職業價值觀是價值觀的重要組成,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職業選擇和未來的發展。高職學生仍處于接受知識的階段,在外界思想和意識的影響下,其職業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有的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輕視社會價值,有的理性務實,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其職業價值觀也存在差異,且在自我認知變化中隨之改變。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合理的職業價值觀,在科學職業價值觀的指導下,塑造職業認同,更好地做出職業選擇。
2.2 職業目標的聚焦性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置,主要是幫助學生加強對自身和專業的認識,樹立職業規劃的意識,并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制定相應的目標,掌握職業規劃的方法等。高校要以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為目標。結合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做好對應的職業規劃教育。
首先,引導學生轉換自身角色,更快地融入大學生活中,并加深對自身特點、能力的認識,加深對專業的分析,在掌握一定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法后,進行初步的職業發展定位;其次,根據自身的職業定位,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最后,在對自身發展有了清晰的認識后,同時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素養等方面都在不斷提升,高職生對世界的認知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要引導學生調整好心態,給學生傳授入職技巧、就業心理工作等,協助學生做好入職前的準備,并轉變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身份轉換。
2.3 提升職業規劃教師的專業性
根據職業教育發展的特點,高職院校要重視建設具有工匠精神的雙師型隊伍,對學生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踐。首先,要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的培訓,革新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將學生的職業教育與專業課程的學習結合,并將職業規劃融入學生的日常教學和實踐活動中,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教育等結合,打破原有的分散教學的局面,發揮各個教學的優勢,分析學生的需求,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發展。其次,教師要具有匠心,在教學實踐中以自身的愛崗敬業的精神、嚴謹的工作態度等浸潤學生,在柔性教育的感染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外界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其對專業的認同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
2.4 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系統性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的實踐性較強,工匠精神柔性培育路徑的分析,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將其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有針對的教學,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的職業測評,分析測評結果,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另一方面,在課外實踐中,可以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與外界溝通的機會,讓學生能更加直觀地了解社會企業和崗位狀況,實現學校和企業的無縫對接。
2.5 創新職業規劃教育模式
新時期的高職生,深受網絡環境的影響,思維活躍,個性化發展明顯,原有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其發展。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職業生涯規劃發展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本,重視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職業生涯規劃中,需要師生互動交流,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結合教育的發展模式,借助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最新的行業發展信息,并通過網絡平臺,給學生推送就業相關的策略等,通過微信、微博等多個平臺,增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關注學生職業規劃中的問題,并積極尋求方法。此外,職業規劃指導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體現出工匠精神和積極進取的態度,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3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對人才質量的要求有了新的變化,要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重視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從工匠精神柔性培育視角出發,以生為本,積極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聚焦人才發展的目標,最終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
[1] 周躍南.如何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J].中國教育學刊,2019(S1):14-15.
[2] 金亞娣.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9.
[3] 張文財.基于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D].東華理工大學,2018.
[4] 張宏,孫宏興,徐濤,等.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9):36-42.
[5] 張宏,涂瑋,石莉,等.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現狀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34):27-31.
[6] 張清濤.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探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7(22):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