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培育 徐金芳
摘 ?要: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所處的外部環境都有著明顯的特異性,是生理、心理、社會諸因素的共同作用。該文通過分析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存在:社會文化因素、市場經濟因素、電子網絡因素、傳統觀念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家庭環境因素、個體主動性差、自控能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干預:(1)保持健康的情緒。(2)鍛煉意志力,培養積極向上精神。(3)掌握心理調節方法。(4)經常參加體育運動。(5)培養興趣,豐富生活。(6)合理飲食,緊急煙酒。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影響因素 ?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b)-0184-02
大學生的普遍年齡一般為18~25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正處于青年中期,大學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許多特點,但作為一個特殊群體[1],大學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會青年。心理健康標準隨著時代變遷、文化背景變化而變化。作為一個高知群體,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他們擔負著國家和人民的期望及建設祖國的重任[2]。因此,他們的身心健康關系著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繁榮。近些年,許多研究學者利用不同方式對大學生的也理健康狀況進行深入調查研究[3-5]。這些研究表明我國當代大學生的也理健康狀況的確讓人擔憂。很多大學生因為不同的原因,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一些大學生甚至己經產生也理焦慮,出現煩躁不安、自暴自棄等情況,做出了反常的行為,甚至個別已經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已是刻不容緩。
1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剛結束高中時期課業壓力進入大學校園從“封閉式學習”到“半個社會”,心理上必然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加之大學豐富多彩的生活與就業壓力的辯證關系,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多方便的影響。
1.1 客觀原因
1.1.1 社會文化原因
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以后,開始新的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的飛快發展,多種西方元素大量的涌入國內。大學生年紀尚小,原先的家庭環境以及傳統教育突然面臨著多種西方新事物的碰撞,面對這么多的選擇容易讓大學生心里產生緊張、矛盾、無所適從等心理狀態,長期如此大學生心里健康就會受到影響。
1.1.2 市場經濟原因
市場經濟使得社會變得更富有活力。每個人的聰明才智通過競爭機制得到施展。大部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是很多人的壓力也接踵而來,而且這種狀況愈加嚴重。大學生家庭條件各不相同,有的學生為了所謂的面子,進行各種高消費,購買名牌的衣服和鞋子,高檔的電子產品,更有甚者“打腫臉裝胖子”,雖然家庭條件一般,但是通過校園貸等途徑進行高消費,長此以往部分大學生心智迷離。
1.1.3 電子網絡
隨著科技的發展,媒體傳播的快速發展,誕生各種電子產品,網絡游戲,而且電子產品的硬件軟件快速更新,各種游戲層出不窮。眾多大學生沉迷游戲,坐著躺著進行游戲,導致身體健康出現問題,長時間如此,導致學生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影響。
1.1.4 傳統觀念的原因
傳統觀念中,眾人都片面的狹隘的理解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在學校中,學校和家庭中過度的強調成績,關注健康時也只是關注身體健康、道德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
1.1.5 學校教育
在我國的教育中,尤其是在高中階段,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以考上985、211為目標,過度的強調了應試教育,學校沒有優化學生主體的心里健康,缺乏完善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價值觀以及健康的人格。沒有培養學生自我調控機制。學生缺乏此類教育,在今后生活中不會自我調節心情,改善心境,遇見不順心或者逆境時容易影響心理健康。
1.1.6 家庭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呱呱墜地就不自覺地模仿家人。父母的人格特征、家庭成員的人際關系、父母的教育方式。這些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早期形成的人格結構會在以后的發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獨立生活,不同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模式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1.1.7 個體主動性差
影響人類進步的主要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有個體主動性。每個同學遇見問題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的迎難而上,有的望而卻步。現階段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很多事情都是一手操辦,有較強的依賴性。進入學校以后遠離了父母,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與之前的生活狀態發生變化,有的學生會產生不良的心理變化。
1.2 主觀原因
1.2.1 自控能力薄弱
部分大學生缺乏自我約束力和調控能力,當其心理受到刺激時,往往不會冷靜和及時的利用理智正確調節自己。相反,遇見一些煩心事,往往會暴跳如雷,出言不遜,將情緒發泄到身邊人身上。
1.2.2 心理承受力較低
大學生是經過高考選拔出來,進入大學校園的群里,這類學生在高中時期成績往往相比其他同學優異,受到老師的喜愛。在家中又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寵溺。進入大學后,往往一時間不是很突出,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
2 ?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路徑
2.1 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
2.1.1 樹立科學的健康觀
以往對健康的認識較為狹隘,認為只要是身體健康了那么這個人就是一個健康的人。因此學校要把正確的健康觀念灌輸給學生。并且通過心理的測試,讓學生了解現階段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學校根據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給予一定的干預和治療。
2.1.2 建立合理生活秩序
目前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很多大學生第一次離家脫離父母的身邊,第一次進入宿舍生活。遠離了父母的監督,獲得了廣闊的天空。另外,中學長時間的學業壓力也讓學生感到疲憊,高考前夕很多中學老師的考上大學就可以盡情地放松了這種錯誤的引導。進入大學后很多學生產時間的沉迷各種電子游戲、熬夜、早晨起得晚、不吃早餐、晚上夜宵,吃一些不健康的食品。因此學校的有關部門要對學生日常生活進行管理,晚上定點熄燈,禁止外賣進入校園,定期開展學校的各種體育運動。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學校引導學生參加各種文體活動,既能緩解學生的精神壓力,又能夠廣交朋友,開闊眼界,增加自己的閱歷。
2.1.3 幫助學生盡早確立規劃,制定目標
學生入學以后就盡快地讓學生確定好自己的方向,制定職業規劃,并且指導學生在該專業上進行校外實習。學校組織外面的企業到校內進行招聘,學生有了目標才會有方向、有動力去學習、去充實自己的生活。
2.2 學生個人的自我維護
2.2.1 保持健康的情緒
情緒對心理健康來說至關重要,幾乎內心中心理疾病都有情緒癥狀的表現。遇見情緒困擾要學會怎么擺脫,要保持正常的精神狀態,學會合理宣泄,既不要壓抑自己,也不要放縱自己。學會處理心理不良的情緒,遇見解決不了的事情要學會尋求幫助。
2.2.2 鍛煉意志力,培養積極向上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在生活學習中要注意自己的意志品質的培養和形成。生活學習中經常會遇見一些困難,遇見困難不要逃避,學會克服困難,為畢業后進入社會提前養成強大內心做好準備。
2.2.3 掌握心理調節方法
心理調節也需要一些方法。主要有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勵法、情緒宣泄法等。
2.2.4 經常參加體育運動
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能夠改善心理健康。運動產生的內啡肽和多巴胺是改善情緒的主要物質。參加體育運動時能夠和隊友進行交流,與對手進行對抗,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境。獲得成功的喜悅,失敗的傷心都能夠很好地鍛煉心理情緒。
2.2.5 培養興趣,豐富生活
進入校園生活以后,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各種文藝活動,可以緩解緊張情緒,還能夠結交朋友。養成興趣愛好,分散自己的壓力。
2.2.6 合理飲食,緊急煙酒
飲食是關乎一個人的基本狀態,大學生正直身體發育高峰時期,健康的飲食至關重要。三餐正常,上午的課程相對較多,因此早餐至關重要。應該多吃蔬菜水果和高蛋白食物。不要過量飲酒、不要抽煙,抽煙不僅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還影響宿舍的其他同學。
參考文獻
[1] 王寅枚,何聰,童腮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現狀及教育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8,2(2):65-70.
[2] 尹劍春,季瀏,王坤,等.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應激的調節作用:來自縱向研究的證據[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29(1):38-41.
[3] 王歡.高校武術課程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研究[J].武術研究,2018,3(10):74-76.
[4] 和紅,楊洋.北京地區大學生社會支持現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5,35(2):204-207.
[5] 王寅枚,何聰,童腮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現狀及教育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8,2(2):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