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譚戰

摘 ?要:近些年來不少研究發現,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呈現出持續倒退的現象,這已經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民族健康素質的基礎。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的體質正在處于逐年下降的趨勢,主要體現在:體質的衡量標準普遍達不到;不正常視力檢出率上升;肥胖率逐年增加。通過對校園體育文化開展情況、青少年體質健康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從而找出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的原因,以及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校園體育文化 ?體質健康 ?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478;G80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b)-0195-04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頒布為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發展指明新的方向。在健康中國大背景下推進青少年擁有全面的健康意識和新理念,青少年有義務有責任維護和享受健康。《綱要》理念則是推動大眾體育的發展,首要任務是提高體育文化建設,促進健康中國的發展。目前,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備受關注,并列入國家戰略層面。青少年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有著天然鍛煉環境。然而由于升學壓力大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覺參與體育活動時間較少。研究發現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呈現下降趨勢,當即之下務必完成《綱要》提出的“健康中國”建設目標和任務。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廣西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需求與校園體育文化作為研究對象。選取南寧市、來賓市、賀州市、柳州市、河池市、百色市少數民族的青少年。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收集和整理了歷年來與“青少年體質健康”和“校園體育文化”方面的有關論文、書籍。
1.2.2 問卷調查法
設計《學校體育工作管理人員問卷》和《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需求調查問卷》, 一共對6城市的12所少數民族學校進行了問卷發放,對管理人員共發放了40份問卷,有效回收36份,回收率為89.5%;對于學校的學生共發放了1200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1176份,回收率為94.2%,達到課題研究需求。
1.2.3 訪談法
通過對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訪談,從而了解當地政策、家長思想、學校教學安排等內容,為研究的開展提供有效數據。
1.2.4 數理訪談法
該文所有收集調查問卷使用SPSS 2.0軟件對其做數據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生體育價值取向情況調查
隨機抽取1200名少數民族青少年,其中男生占總體59%,女生占總體41%,調查年齡平均15歲。認為體育就是僅僅為了應付考試的占總人數的72.5%,認為體育是為了健身的價值取向11.3%,認為體育的價值取向是為了調節壓力9.8%,認為體育的價值取向作為娛樂和社交的6.4%。
2.2 校園體育制度文化現狀
良好的體育制度通過規范學生的體育運動方式來保證校園體育文化的健康向上發展,同時也是體育活動正常開展的推動力,它對于培養學生按規則辦事、適應社會、服從管理、遵守法律等有著積極向上的促進作用。據調查發現,約有65.4%的學校管理部門沒有設立相應的體育規章制度。約有92%的學校一年開展一次田徑運動會,體育活動的多樣化未免厚此薄彼。此外約有16%的學校場地設施、器材勉強滿足體育教學和學生體育課外活動,影響了正常的體育教學和學生的體育課外活動。
2.3 學生體質健康自我管理現狀
全民健身提倡“體育使學校充滿活力,學校因體育勃發生機”和“每天鍛煉1h,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口號。每天堅持適量的體育鍛煉能促進青少年整個身體機能的提高。據調查得知,每天運動達1h以上的青少年占整體的38%,不到1h或很少運動的占62%。這表明了,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運動量較少或很少參加運動的比例較大,青少年應該加強體育運動鍛煉。
2.4 學校檢測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狀況
教育部印發《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并要求學校每年開展覆蓋本校學生的《標準》測試工作。學校將每年學生體質測試的數據上報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管理機構中心,有利于掌握青少年的身體狀況,并對青少年的整個體質狀況做出分析和進一步了解。通過調查得知,有89%的學校會一年給學生做一次體質健康測試, 還有11%的學校兩年甚至或兩年以上給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
其中約62%青少年學生對體質健康測試的知識是通過體育課程中教師的介紹獲知,21%是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中獲知,15%的學生是通過閱讀體質健康手冊了解,2%的學生是通過瀏覽體質健康測試網站了解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試的知識。數據表明,學校對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試的宣傳較為薄弱,限制了學生了解體質健康測試有關知識的途徑,影響了學校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工作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校應當加大各種途徑的宣傳,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學校在開展體質健康測試中,學生對學校體質健康測試的相關服務滿意度各有不同,其中有52%表示滿意,28%的學生表示一般,20%的學生表示不滿意的態度。說明了學校對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操作等情況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學校應對學生進行調研,了解并滿足學生的對體質健康測試的相關服務需求。從而促進青少年學生對體質健康測試的積極性。
2.5 校園體育場地、設施、器材情況調查
體育場地是進行體育運動或比賽使用的空間場地,是體育活動能否開展下去的空間基礎。體育器材是指體育活動所使用裝備、用品、及器械的總稱,體育器材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體育競賽的公平和體育活動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因而,該研究通過對學生和學校進行調查,進而探明校園體育場地、設施、器材滿足教學與課外活動的現狀。
由圖1數據可以看出,所調查的學校的體育場地與設施能夠滿足教學與課外活動的情況并不客觀,有待于改進。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所調查的學校中,超過74%的體育教師對于本校的體育場地和設施并不滿意,認為達不到正常體育教學與活動的需要。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復雜,通過實地的走訪調查發現:在場地方面,部分學校由于資金的限制,其場地多為籃球場和乒乓球場,但老舊程度嚴重,質量有待改進,有些甚至還是煤渣鋪就的場地。而在一些資金較充裕的學校中,雖然存在塑膠跑道和場地,但卻疏于管理,足球場往往被雜草所覆蓋,影響了日常的使用。在器材和設施方面,許多體育器材老化嚴重,不能得到及時維修和更新,部分學校甚至仍在用20世紀的器材。而在一些資金較充裕的學校中,有一定的海綿墊、跳繩、球拍等器材,但往往質量卻不敢恭維,損耗相當嚴重。
2.6 我國青少年體質下降原因分析
據近年來的研究和調查發現,青少年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正在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而且這個趨勢還在愈發嚴重。據了解,我國青少年的體質正在處于逐年下降的趨勢,而且還會更加嚴重。主要體現在:(1)體質的衡量標準普遍達不到,主要體現在素質耐力的降低和柔韌素質的下降,在一些高校的新生軍訓里竟然出現了集體暈倒的嚴重情況,這也是從側面反映出在初高中時期的體質不良;(2)不正常視力檢出率上升,主要體現在近視和假性近視的比率的上升;(3)肥胖率的逐年增加,主要體現在處在肥胖與超重狀態的學生人數在不斷增加,在一些城市地區的學校中,肥胖人數較之5年前增加了3倍以上。這些現象的出現已經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與社會的幸福指數,因而為了更好地找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該研究從學校、學生、家庭、生活4個方面來進行闡述,旨在更好地尋找解決這種問題的答案。
2.7 學校教育制度方面
2.7.1 教育體制的壓力
在國家出臺的教育文件中曾明確表示,學校在實施教育時要轉變教育發展方式,首當其沖的就是轉變當前應試教育的理念,從應試教育轉而向素質教育發展。素質教育,顧名思義,即是以促進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為目的教育,它不僅注重于學生“德、智、體”全方位地發展,更注重于學生個性的培養和身心潛能的開發,并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個性。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這種倡導和口號在實際的學校體育課堂上的實施情況卻并不樂觀。通過對一些學校進行實地調查中發現,由于應試教育的原因,在大部分的農村學校和一些城市學校中,片面追求升學率、過重點線的人數,把學生的精力集中到如何考試、如何拿高分上。在很多時候,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他們的每天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十幾個小時,基本沒有時間來從事體育運動。因而,教育體制的壓力帶給了學生太多的學習時間,過長卻沒有休息時間的學習導致了學生體質的下降。
2.7.2 課程設置的偏科
通過對學生和學校進行調查,進而探明在學校的課程安排中是否出現了體育課被擠占的情況。
(1)體育課是否被擠占。
由圖2數據可以看出,所調查的學校的體育課程的安排情況并不客觀,有待于改進。根據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所調查的學校中,有80%的學校出現了正常體育課被其他所謂的“主科”給擠占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畢業班更為嚴重,甚至出現了一節都沒的地步,雖然在學校的課程表里,體育課的課時安排是足夠的,但實際卻是遠遠不足的。
(2)體育課開設項目。
通過對學生和學校進行調查,進而探明在學校的體育課程安排中體育課的開設項目情況。
由圖3數據可以看出,所調查的學校的體育課程的安排情況并不客觀,有待于改進。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所調查的學校中,有超過60%的學校的體育教學內容僅僅是為了考學而設置的。這樣的授課方式無疑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興趣,造成了體育考試雖然及格,但卻對除此之外的任何有關體育的一無所知。而在所調查的學校中,有10%的學校的體育教學內容是按照教學大綱來進行的,雖然能夠培養學生的體質,但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據調查發現,許多技術型項目已經逐漸體育課上絕跡了。
2.7.3 教學模式單一
體育教學模式與其他學科的模式類似,即是以教學理論為指導,進而建立一個穩定且有效的教學活動過程。它以教學過程結構為骨架,以教學方法體系為肌肉、以教學指導思想為靈魂,從而組成了整個教學過程,且又分別體現了教學模式的穩定性、可操作性和理論性。它囊括了情境教學模式、個性教學模式、運動技能教學模式、快樂體育教學模式、提高身體素質教學模式等。
其中,據走訪調查發現,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已經被大多數課堂采用,但是快樂體育模式進入了一個誤區,認為快樂體育就是要以學生意愿為主,教師被學生的個人意愿所左右,整個體育活動被一個“玩”字所貫穿。雖然有了大量的快樂,卻失去了體育運動應有的強度和技術,使體育課成了休息課。
2.8 加強校園體育文化與提高青少年體質的策略
學校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學校體育文化的好壞自然影響著學生的體育觀念。而體育觀念與校園體育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體育觀念促進了校園體育文化的形成,校園體育文化是貫徹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因而,改善青少年體質首先要從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來入手,同時把素質教育的目標貫穿于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從而加強校園體育文化,提高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
2.8.1 完善制度建設,營造體育氛圍
學校應把學生的健康放在首位,并作為學校未來計劃的首要任務,進而在制度上建立起健康運動、健康監測、健康報告制度。
2.8.2 增設體育設施和體育宣傳
學校管理人員應加大體育設施的資金投入,及時修復損壞的體育器材,替換掉老舊的體育設施,定期維護檢查體育器材設施,排除安全隱患,提高運動效率。并在校園內增設體育板報、體育宣傳欄、體育標語欄等宣傳設施,達到抬眼即是體育的宣傳效果,從而增強師生們的體育意識。
2.8.3 與時俱進,培養青少年運動興趣,提高身體素質
轉變青少年體質必然要轉變教育發展方式,首當其沖的就是轉變當前應試教育的理念,從應試教育轉而向素質教育發展。素質教育與校園體育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素質教育促進了校園體育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校園體育文化是貫徹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因而,轉變教育思想首先要從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來入手,同時把素質教育的目標貫穿于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進而加強校園體育文化、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
3 ?問題對策
3.1 豐富校園體育活動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渠道
豐富校園體育活動既能為青少年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又能優化校園體育文化環境。校園體育文化環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體育認知、體育態度、運動參與及其觀念和習慣的保持。營造好的校園體育文化環境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從而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
3.2 深化體育課堂教學改革,推廣健康教育
學校應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轉換教學理念,加強素質教育,注重于學生“德、智、體”全方位發展。隨著中學生的升學壓力,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影響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的開展。因此深入推進學校體育課程改革, 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加強體育課堂素質教育的實施,培養學生懂體育、愛體育、用體育的思想,開發學生個性和身心潛能,并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個性。堅定不移地實施素質教育,同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3.3 建立學校體質健康測試創新服務體系
青少年體質健康創新服務體系由學校及其相關管轄部門作為決策主體,建立青少年體質健康創新服務體系。青少年體質健康創新服務體系應有體育行政部門、衛生委、教育局等有關部門協同配合。為青少年體制健康服務創建良好決策機制和保障機制。學校并在制度上建立起健康運動、健康監測、健康報告制度。定期測試學生的體質狀況,建立起屬于本校的體質數據庫,對于體質較好且喜愛運動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對于體質較差且不愛運動的學生給予鼓勵并給出個性化的建議。
4 ?結論
(1)通過調查發現,校園體育場地、設施、器材未能很好滿足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需求,影響其體育課堂教學及學校課余體育活動的開展。
(2)青少年學生缺乏對體質健康測試認識度,導致自身忽略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不夠完善。校方及其有關部門協同建立好體質健康測試創新服務體系,使《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在每個學校認真實行。
(4)據對校園體育文化和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的調查,學校課余活動氛圍及環境不夠豐富。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環境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全面提升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強,蔣寧,朱波涌.學校體育協調發展與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思考[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4(2):78.
[2] 謝軍.基于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學校體育工作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8):124-129.
[3] 何文.湖南省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5(32):23-24.
[4] 劉林星,杜青萍.山東省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需求現狀與策略研究[J].運動,2017(16):57-58.
[5] 梁朝毅.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策略[J].廣西教育,2012(38):93,96.
[6] 施國建.中職學校校園體育文化構建策略探析——以杭州市余杭區良渚職業高級中學為例[J].運動,2012(6):133-134.
[7] 楊春.淺析陽光體育運動對建設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推動作用——以吉林大學為例[J].教師,2016(11):115-116.
[8] 汪玲.從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與監測談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策略[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5):513-515.
[9] 薛陽光,黃平.學生體質健康下降原因與對策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8(6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