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新時代背景下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系統化的依據并對其提出了要求。中小學思政課作為承擔立德樹人重要任務的關鍵課程,在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任務和使命。因此,針對當前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研究探討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中小學思政課的有效路徑和基本原則,是將《綱要》落在實處的根本要求。
一、中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堅持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我國在中小學思政課的教學中重點強調的內容。在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也在中小學思政課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對于“愛國主義很重要”的理念,無論是教育管理者、教師,還是社會,都是認同的。但從當前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的實踐來看,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愛國主義教育多“停留在書本上”,難以“入腦入心”。自2016年以來,我國對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實行“統編統審統用”,并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顯著強化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安排。因此,在目前使用的統編教材中,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體現還是比較充分的。但在教學實踐中,這些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卻經常“打折扣”。有的教師采取少講或者不講的方式,忽視愛國主義教育的培育過程,更多地以“機械記住結論”的方式要求學生落實課程學習,那些本來應該讓學生振奮和感動的中國故事,也就變成了學生不得不面對的“閱讀材料”,成為學生“提取關鍵詞”的對象和素材。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學生對相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產生疏離感,影響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效果。有的教師則走向另一個極端,也給學生“講故事”,但講的是容易吸引學生的“流量明星”的故事,或者用具有拜金主義、精致利己主義等思想傾向的內容取代教材的內容,進而導致學生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中偏離正確的方向,完全失去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初衷。這種“討巧”的方式雖然可以讓中小學思政課看起來非常“熱鬧”,但其所形成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愛國主義情感多“停留在歷史上”,難以“面對現實”。有些教師在教學中講授愛國主義相關知識的時候,更愿意從歷史中尋找榜樣和典型,而不愿意講好當下中國社會能夠體現愛國主義情懷的現實故事。這些教師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教學內容,是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其一,歷史上的愛國故事,都經歷了時間的考驗,更“安全”“容易”。那些體現愛國主義的典型詩篇,學生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那些令人激奮的愛國故事,學生在歷史課上已經學過。其二,這樣可以避開對于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難題的討論,進而避免學生根據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和感受提出一些刁鉆的問題。這種講法,看似穩妥,卻忽視了思政課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特性而導致教學效果的“折損”。新時代有很多新形勢、新問題,需要思政課教師通過愛國主義教育為學生提供探尋解決方案的思路和方法。只有首先面對社會現實的新近發展,才能講好“新時代”,講好這個時代對于愛國的新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要讓學生在愛國主義方面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政治認同,就必須以生動真實的“當下”為學生建立堅定愛國心、強國志、報國行的基礎。
愛國主義要求多“停留在口號上”,難以“付諸行動”。在某種意義上說,熱愛自己的祖國應該是每個公民的道德義務,是每個社會成員應該自覺遵守的道德要求。但從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來看,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踐行愛國主義方面做到言行一致。一些負面的社會新聞,雖然就社會發展的整體而言只占很小的比例,屬于“局部”,但因為中小學生的正確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確定,他們對于此類事件的判斷力不夠充分,所以這些“局部”傳導到他們那里之后會變成他們描述社會發展狀態的“大部”甚至“全部”。借助互聯網,通過多媒體傳播,這樣的“熱點”的破壞力是非常大的。有些家長和教師沒有意識到這些事件的危險性,會在學生面前表達自己對于類似事件的不正確態度。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將愛國主義付諸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學生表面上答應了家長或者教師的要求,而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忽視甚至漠視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與我們期待的方向背道而馳。
二、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中小學思政課的路徑探索
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要將愛國主義教育真正高效地落實于中小學思政課,就必須積極開拓教育路徑,為前述問題的解決找到可行的方案。在這個方面,《綱要》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充分的依據。通過對《綱要》的研究,我們可以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中小學思政課的路徑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提高思政課堂的教學效率,是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路徑。為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綱要》提出了“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1]和“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1]的要求。課堂教學是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二者的結合點,就是思政課堂。所以,思政課堂承擔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任務。從這個方面來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關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和活動型學科課程的設計,以及圍繞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種種改革探索,都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提供了比較充分的條件。當前的探索重點,應該是如何將這些體現新教育理念的內容,變成提高教學實效的具體措施和有效手段。選好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國故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他們在必備品格維度形成愛國品質,在正確價值觀維度形成對祖國的深沉情感和政治認同,是思政課教學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要求思政課堂教學采取正確教學方式,注重探索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引導他們對理性愛國有深入、全面的思考,強化學生“我可以用力所能及的行動為國家做點什么”的思想意識。有了這樣的理念指引,教師的教學效果就能更好地達到與愛國主義教育要求一致的方向。
利用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影響,是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輔助路徑。近年來,學生的實踐活動越來越成為學校教育的常態。無論是在學校舉辦的重要紀念活動,還是走出校門的社會實踐參與,都對學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些活動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路徑。《綱要》中明確提出組織開展實踐活動的要求,明確“大中小學的黨組織、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學生社團等,要把愛國主義內容融入黨日團日、主題班會、班隊會以及各類主題教育活動之中”[1]。對于中小學思政課來說,這些活動的開展對推進教學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一方面,思政課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參與這些活動提供思想認識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參與這些實踐活動的真實感受和體驗又可以成為推進思政課學習的基礎和資源。因此,思政課教學應該學會“借力”,將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經歷和感受作為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輔助路徑,“借”到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使之與課堂教學“協同發力”,共同推動學生的認識深化和情感共鳴。
發掘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載體的育人價值,是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路徑。在《綱要》中,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儀式禮儀、重大紀念活動、傳統和現代節日、自然人文景觀和重大工程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系統、詳細的說明。這些內容,有些已經編入統編教材,有些則具有鮮明的鄉土特色,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將這些內容作為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對于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效果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政課教師應該具備開放的眼光,充分發掘這些教育載體的育人價值,在教學推進的過程中將這些內容作為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用學生參與活動、踐行儀式、體驗節日、參觀景觀等的實際體驗與收獲,培育學生對于我國作為禮儀之邦的自豪感;讓學生對祖國的發展成就有更多了解,培育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通過展示國家歷史進程和當前努力的相關內容,培育學生將來投身國家建設的使命感……這些內容的“交互”和融合,能給思政課教學提供豐富的“營養”,使愛國主義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對學生精神成長的“浸潤”。
三、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中小學思政課的基本原則
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實于中小學思政課,已成共識。而對于如何落實,還需要深入探究。結合《綱要》的最新要求和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生動探索,我們可以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中小學思政課的基本原則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必須堅持愛國主義教育方向的高尚性要求。“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和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都提出了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的要求,是對這個“時代之問”的經典回答。愛國主義教育也要充分體現這一要求,明確從培養愛國者、國家建設者角度落實相關教育內容的重要性。有學者將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概括為“讓高尚成為自然”的教育,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應培養有‘中國心,全球腦的愛國人才”[2],是對愛國主義教育高尚性的典型概括。對此,我們應該有非常清楚的認識。不能把愛國主義教育講成“厚古非今”,更不能讓愛國主義教育成為滋生“崇洋媚外”觀念的媒介。
必須堅持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整體性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是需要整體推進的系統工程。有學者明確提出:“對于學生愛國品行的培養,不能片面化、孤立化地看待,而是要確立整體性視野進行系統審視。”[3]明確了這一原則,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處理古與今、一與多、全與深等方面的關系,切實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推進效應,為學生形成系統化的認識和理解奠定基礎。就教育內容的整體性而言,《綱要》首次明確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框架,明確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和國防教育,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這些內容之間既各有側重、有相對獨立性,又相得益彰、有緊密關聯性。在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以這些內容的有機統一為追求,從整體性角度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小學思政課中的落實。
必須堅持愛國主義教育形式的多樣化開展。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中小學思政課,必須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八個相統一”的要求,在教育形式的時代性、豐富性、網絡化、生活化等方面做好文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落實于教育過程之中。例如,可以采取對比法實現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縱向對比,引導學生“了解開天辟地、改革創新、強國強軍、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新中國,在滄桑巨變中感受中國的崛起,加深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熱愛”[4];通過橫向對比,引導學生“在國際比較中認清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認清中國道路的正確、特色和優勢,認清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加深對中國發展成就和發展道路的認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
必須堅持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素養化方向。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重要理念,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的重要方向。愛國主義教育要落實育人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育”好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而這正是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所堅持的方向。從這個角度來說,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停留于某些需要死記硬背的數據和教條,而應該包括人文關懷的價值觀、品格和能力培育。只有從這個角度理解愛國主義教育,才能使之成為有溫度、有實效、有情懷的教育。從這個角度來說,通過愛國主義教育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任務,與通過關注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國家需要的合格建設者和優秀接班人,應該成為彼此促進、良性循環的互動過程,而這一過程的最終結果,就是要培養“全面而有個性”的愛國者和國家建設者。思政課在落實這一任務方面義不容辭、責任重大。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大項目“教材建設中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子課題“德育學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課題編號:VFA180003-0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1-13(6).
[2]陳嬿如.讓高尚成為自然—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如何取得實效[J].人民教育,2020(Z1):96.
[3]白顯良.新時代推進大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4):18.
[4]駱郁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破”與“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2):58.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國家教材建設研究基地)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