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洋
現階段,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得到了很多地區的重視。在區域發展過程中,縣域經濟屬于一個重要的內容,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首先對當前縣域經濟發展的狀況進行了分析,進一步闡釋了縣域經濟在地域經濟發展中的意義,最后歸納出了促進縣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策略。謹以此文,希望能給廣大行政管理工作者帶來一定的思考和幫助。
一、引言
臺兒莊隸屬于山東省棗莊市,地處山東省最南部。全區面積為538.5平方公里,下轄5鎮1街,區域人口30余萬。本區有著十分優越的地理環境,交通便利,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商品糧、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工業整體實力在不斷提升,涉及煤炭、機械制造、電子、化工、食品加工等工業產業,工業體系相對完善,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民營經濟也十分蓬勃,涉及多種民營經濟群體,對外貿易也相當繁榮,出口產品種類眾多。當前已經建立了中心的工業經濟園區----“臺灣工業園”,以及臺灣商業街、歐式商貿街、臺兒莊批發城等子園區,已形成聚集效應,輻射周邊 3 省、 8 個地市。
二、當前縣域經濟發展的狀況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大環境的發展變化,我國的縣域經濟也在蓬勃發展。一些地區也能結合本土地方特點進行發展,如筆者所在的臺兒莊地區,就能依托自身獨特的自然狀況,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工業等產業,不斷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但從區域整體來看,如以棗莊市為例,市內各區縣間的縣域經濟發展并不同步。由于棗莊地區人口比較稠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滕州地區的經濟發展顯著領先于全市的其他區域,這就會衍生出了很多問題。
首先是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城鎮與農村。雖然區別與城鄉差距相比小之又小,但在縣域經濟發展中鄉鎮與農村的問題確實一個重要的大問題。其次是縣域經濟產業中第一產業仍是基礎,工業和第三產業也在蓬勃發展,但由于農業的基礎作用,務農人員收入微薄,并出現大量勞動人口遷移的狀況,這也大大限制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最后,縣內人員整體的受教育水平較為低下,勞動力素質也不是很高。這樣教育落后人才匱乏的地區,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更是稀缺資源,這也導致了縣域經濟基礎差,發展活力相對較弱。
三、縣域經濟在地域經濟發展中的意義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縣域經濟是重要的一部分內容。縣域經濟在發展中的發展定位、協同發展與轉型升級的策略,這些內容都對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作用。這些影響作用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縣域經濟發展中對工業化定位的把握,直接關系著全區的工業化進程,對工業化的有序推進,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其次,縣域發展中,對支柱性產業的確定,是整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核心。其三,縣域工業化、區域工業化相互促進,共同協調發展。
從另一方面來講,縣域經濟與城鎮化建設也有著緊密的聯系,可以說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城鎮化建設的前提和物質保障。比如臺兒莊地區如果經濟發展迅猛,必然將有力地帶動本地區的城鎮化發展。與此同時,城鎮化建設也反作用于縣域經濟,即城鎮化的發展,能夠有力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中心城市、縣域經濟之間,在相互聯系的同時,也相互依存,真正具有“唇亡齒寒”的關系,縣域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能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擴大市場需求,從而加快區域的城鎮化進程。
四、促進縣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策略
(一)準確把握區域實際情況,樹立發展意識
任何促進經濟發展的方法決策,都要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很多區縣共同面臨的問題。這就需要堅持從本區的具體實際情況出發,樹立科技首位意識,真正落實科學發展的觀念。在科技創新中求發展,始終牢固樹立發展意識,全面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領導班子不可機械模仿其他地區,如滕州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的成功案例,這樣照搬照抄得來的東西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可以學習借鑒其他地區的優秀案例,但一定首先要充分結合自己縣域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借鑒,把好的方面為我所用,取精去糟,不斷學習才能讓縣域經濟迸發出新的活力。
例如,浙江省嘉善縣,作為全國唯一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始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毫不動搖,主動適應并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子。截止到2015年底,嘉善城鎮化率超過65%,這足矣說明發展意識的重要性。臺兒莊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就可以在借鑒這些先進經驗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出自身的發展規劃。
(二)注重人才的作用,積極引進人才
要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關鍵就在于是否擁有高素質人才。政府要制定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留住優秀的人才,只有留住他們,才能讓他們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出謀劃策,通過科技創新更好地指導縣域經濟的發展。各地發展水平不同,發展的方向也不盡相同,需要的人才更是不一樣。在這里也要著眼于經濟發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引進高素質人才,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提高效率。有關部門可以進行政策傾斜,對于高素質人才給予一定的優待政策。而這部分人群的挖掘可以從各大院校、科技公司內部、科研機構等地方尋找,將他們召集起來加以培養,最終輸送到需要的地方,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與此同時,還要發揮本區的高校的力量,如棗莊職業學院、棗莊技師學院等一些職業院校,依托這些學校的優勢,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職業院校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成熟的人才培養機制,能夠為職業教育提供全方面、多方位的指導。在這樣的指導下,職業院校對于人才培養,才會有明確的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健全,需要職業院校的相關領導與教育專家、企業專家,共同研討商定。這樣才能使該制度能夠體現一定的可行性與科學性。
促進職業院校與區域經濟銜接,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這一資源,深入開展校企合作。這需要政府、學校、企業的共同參與,才能保障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校企合作中,職業院校需要在了解本區域經濟特征,以及院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多元的合作,使合作更加高效。結合本區域的經濟特征、院校狀況等基礎,借助多元的合作方法,使各方資源能夠得到互補。
(三)革新發展觀念,加大科技投入
目前我國很多地方的發展模式還是偏向于傳統,比較注重經濟發展的結果,對于創新發展的意識還不是很強,臺兒莊地區的發展也不例外。縣域經濟如果想取得良好的發展,就必須改變以往的陳舊觀念,提高生產力水平就是要大力發展創新能力,因為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地區間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如何能在這種激烈的環境中,使縣域經濟持續穩步發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相關政府部門轉變觀念意識到,科技對于生產力的重要性的同時,一定要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力度,不管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當然首先是財力。把資金統籌起來,集中管理,整合使用,把對于縣域發展相對重要的技術或科技項目讓專人負責,專項管理,從而才能使科技創新真正推動整個縣域經濟的高速發展。
例如,福建省晉江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就能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有的企業甚至將研發費用從最初,占產出的不足1%提升到現在的5.7%,遠超同行業的國際巨頭。在這樣一個縣級市里,由企業自己創建的各級技術中心、智能工廠等就達138個。政府先后建成7家國字號科研機構和13家院士工作站。
五、結語
綜上所述,縣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對于整個區域的發展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地需要準確把握區域實際情況,樹立發展意識。注重人才的作用,積極引進人才。革新發展觀念,加大科技投入。只有這樣,才能顯著提升縣域經濟實力。(作者單位:棗莊市臺兒莊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