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雯 林青 肖守利


摘要:中國農業發展十分迅速,中國種植業的稟賦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根據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觀點,稟賦結構變化將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個過程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參與。中國政府應當積極出臺和落實促進我國種植業稟賦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相關政策,同時減少市場壁壘,使市場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作用,提高種植業生產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關鍵詞:中國種植業產業轉型;新結構經濟學
一、引言
農業是國家最基礎和根本的產業,中國政府加快土地確權進度,確保土地能夠自由流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使農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本文試圖利用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框架,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從稟賦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角度分析當前中國農業的產業轉型問題,闡述目前種植業產業轉型的合理性和政府應當落實的相關政策。
二、西方國家的啟示
(一)西方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
美國經濟學家弗農·拉坦用實證資料證明世界上勞均土地在30hm2以上的國家,基本上走的是機械技術型道路;勞均土地在3~30hm2之間的國家,走的是生物技術—機械技術交錯型道路;而勞均土地不足3hm2的國家,多數走的是生物技術型道路。這三種道路的典型例子分別是美國、法國和以色列,另外還有荷蘭、日本等國家。
觀察2013年的數據,美國的總耕地面積與中國差不多,人均耕地數量的巨大差異決定了產業發展結構的不同。19世紀60年代,美國完成了農業的商業性生產,但技術上主要還是半機械化經營,之后,美國更加大力地推動農業的全面機械化和專業化,最終在20世紀50年代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日本的特點是人口密度大,可耕地面積小。二戰后,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經濟騰飛,工業化、城鎮化比率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工業化發展到了比較高的水平,GDP超過西歐國家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此時,日本政府采取了反哺農業的政策措施,農業又強大起來,并且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總起來看,中國種植業目前的資源稟賦結構與20世紀60~70年代的日本較像,而從發展階段上看,已有的產業基礎和產業環境與美國20世紀前期的情況相似。
(二)政府政策作為
美日兩國政府在推動農業轉型方面分別有怎樣的政策措施呢?
美國政府在20世紀初的做法:一是大力促進技術發展與推廣。美國國會1914年通過“史密斯—利佛爾法”,設立專門的農業推廣站,把農業科學知識、新品種、新發明、新技術及先進方法等及時推廣出去。二是為農戶發展農業提供信貸支持。191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農業貸款法”,規定降低農業貸款的利息率,使利息率均等化,同時還建立農村貸款局和鄉村信貸機構。
20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限于耕地擁有量較少的稟賦前提,日本在農業現代化轉變的起初階段,就將農作物品種的優化改良作為重要抓手。1947年日本發生“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二次土地改革,規定由政府強制收買不在村的地主全部佃耕地和在村地主的超過一町步的佃耕地,然后轉讓給有條件耕作的農民,并規定地租的最高限額。1961年,日本頒布了《農業基本法》,加強對農民農村農業的保護力度,為農業的進步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中國種植業結構轉型的合理性
(一)稟賦結構的變化
一直以來,中國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中國精耕細作的傳統世世代代沒有變化,直到70年代末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技術飛速進步。中國的戶籍制度逐步改革,人口的遷徙和集聚使得城市迅速發展,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在此時起步并迅速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開始講究均衡搭配,膳食營養。
需求的變化推動了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首次大規模轉型,中國東部的許多良田由種植糧食作物改為種植蔬菜水果。大棚產業的發展,反季節蔬菜誕生,食品保鮮業隨之得到的發展。從這一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稟賦結構與生產結構變化升級的循環積累效應,兩者交替變化,相互推動。
當前,我國農業稟賦結構的變化情況:首先,技術進步,主要是育種技術、化肥農藥和農業機械方面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單位勞動生產率;其次,農業勞動力絕對人數的下降。這兩個稟賦要素的變化提高了農民人均資本存量。按照新結構經濟學的觀點,資本勞動比構成的要素稟賦結構類似于產業結構變遷的DNA,中國農業勞動資本比的提升正合理推動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二)產業轉型的目標要求
中國已經到了進行第二次種植業轉型的機遇期,根據當前的稟賦結構,本次產業轉型應當實現的目標有如下幾方面:
首先,必須在種植業上發展規模經營。這一方面有利于農業勞動力收入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推動過剩勞動力進城務工,進一步提高城鎮化率。
其次,發展規模經營的要求,進一步提高種植業機械化程度。這樣有利于進一步減少農村人口,提高城鎮化率和二、三產業勞動力人口比例。
最后,發展多種農產品種植。由于人口增長及收入提高所帶來的人均消費的增加,使整個社會對于農產品的需求極大地提高了,這就需要現代種植業迎合需求,更新技術和品種,更多發展綠色產業、種植新品種高品質蔬果等。
四、“有為政府”的做法
(一)政府政策分析
觀察政府當前已經出臺的政策,有為政府的政策行為一方面有利于推動既定稟賦結構下產業活動的轉型升級,同時也有助于推動稟賦結構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主要圍繞三個方面,一是“鼓勵和提倡適度規模經營”,二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繼續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具體剖析,三方面政策又牽涉好幾個相關領域。
規模經營的前提是農民手中有較大面積的土地,這就要求土地能夠自由流轉,允許承包經營。因此,為鼓勵和提倡適度規模經營,政府目前正加緊改革我國的農村土地制度。一般認為,“適度”的核心在于經營者的收益均等,即規模經營要達到使土地經營規模的務農收入相當于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的水平。
這一政策與美國和日本所做的明晰土地產權、進行土地改革的做法是一致的,根據經驗看符合“有為政府”的要求,能夠因勢利導促進生產結構升級。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通過補貼和扶持“去庫存”、“補短板”,符合當前市場上的需求。大力推進節本增效和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包括返鄉下鄉的農民工、大學生、科技人員和退伍軍人。
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對結構調整的引領作用,政府注重農業經濟合作社和農業企業,推動產業組織化規模化發展,也有利于產業調整。發展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比如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休閑農業等,來激發活力,增加動力。政府要加大財政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扶持研究型人才,同時縮短技術研發和農業生產的時間差。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是中國的一個創新點,政府幫助推動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產銷中,實行農村網絡覆蓋,教會農民使用智能手機,推進“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也是有為政府推動下發展理念和發展資源的革新,這將激發很大的生產積極性和活力。
除了上述政府行為之外,要更充分的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推動種植業轉型升級,結合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經驗和中國實際情況,“有為政府”還應該做到:一是進一步推動農業產銷一體化。我國農村種植業還停留在“生產”這一基本層面,可以借鑒美國、日本當年的經驗,試著將在工業部門中發展起來的管理辦法應用到農業中,發展農產品加工、批發、零售等,采取具體措施促進產業鏈的拉長。二是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的信貸支持。現在的土地確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民信貸,但由于機制的不完善和資本、信貸機構的缺乏,農村金融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貨幣金融和實體經濟是一體兩面的,推動農村金融的發展也必將有利于農業的升級進步。
五、結論
按照新結構經濟學的觀點,稟賦結構向其穩態值收斂的過程中,生產結構會隨稟賦積累而升級。中國種植業的稟賦結構目前正處于向穩態值收斂的過程中,因其還處在收斂的早期階段,再加上中國后發優勢的存在,種植業稟賦結構與生產結構的循環累積效應依然非常強。
當前正是戰略轉型的機遇期,政府的積極引導會極大地增強其發展動力,釋放其發展潛能。目前中國政府已經敏感地感知到了國內種植業稟賦結構的變化,并采取了很多積極措施推動產業轉型。這一過程還將持續較長的時間,政策也要進一步放開和推進,不斷創新,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充分釋放國內種植業發展潛力,使農業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何磊.日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路徑、經驗及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15(50).
[2](日)速水佑次郞.日本農業保護政策探[M].朱鋼,蔡昉,譯.中國物價出版社,1993.
[3]熊存開.著名經濟學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弗農·拉坦教授談二十一世紀的亞洲農業[J].農業經濟問題,1991(01).
(作者單位:濰坊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