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慧莉 凌潔
摘要:徽州傳統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從古至今一直處于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當前,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豐富多彩的徽州傳統音樂文化在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處境中多數音樂品種面臨失傳的境地,且發展總體上呈現衰退的趨勢。因此,近年來,發展與傳播徽州音樂文化成為部分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積極探索一條適合徽州音樂文化發展與傳播之路,有利于徽州音樂文化的推廣,有利于讓更多的人們認識徽州音樂、了解徽州音樂,從而提升徽州音樂在區域文化中的影響力。本文以徽州民歌為例,考察徽州音樂文化發展的現狀和傳播途徑,在保護與傳承徽州音樂文化的基礎上,推動徽州音樂文化向新的臺階發展。
關鍵詞:徽州音樂? ?文化傳播? ?徽州民歌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2-0042-04
徽州地處安徽省南部山區,現今稱黃山市。徽州文化是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徽州傳統音樂作為徽州文化中的一個類別,不僅有著豐富的體裁形式、濃厚的生活氣息、獨有的審美情趣,而且涉及徽州人民的文化生活、思想情感、風俗習慣等,充分體現了徽州民間的傳統生活方式,具有極為重要的藝術和學術研究價值。由于徽州傳統音樂文化受到徽州地區地理環境、宗族門戶、民風民俗等區域文化特性的影響,使其發展、傳播、保護、傳承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由于徽州傳統音樂文化種類繁多,受到文章篇幅限制,筆者選擇以徽州民歌為例,對徽州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傳播進行探究,為徽州傳統音樂文化走出去,提升徽州傳統音樂文化的影響力做一點貢獻。
傳承和保護好本土特有的文化,這一理念的提出,是經濟全球化時代保護發展本土文化的重要戰略措施。隨著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多,外來文化對于本土文化的沖擊也越來越強烈,逐漸撼動了本土文化在當地的主導地位,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本土文化是國家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撐,體現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更彰顯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比如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對于徽州地區來說最顯著的就是徽文化,而徽商又是徽州文化的“酵母”。徽州的音樂文化是徽州地方文化的一部分,近代以來徽州音樂文化的發展受徽商影響很大,體現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結晶。
一、徽州音樂文化
中國歷史上,對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產生了深厚影響的是“程朱理學”,而“程朱理學”起源于古代徽州,歷史上,徽學與藏學、敦煌學這三大學派并稱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三大經典地方顯學。在徽學的眾多學派中宗族文化是目前學者研究的重點和焦點問題。而音樂文化作為其中的一種,也是值得研究的領域。徽州的音樂文化從1999年被中國音樂學院的齊琨教授研究,并進行了深入的考察,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2000年學者在研究中闡述了對禮俗音樂文化傳承、變遷、社會因素等的關注,到有學者對徽州禮俗音樂文化變遷的全面關照與人文思考,縱觀其發展是可以看出,徽州音樂文化的發展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學者對其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研究。
本土音樂主要指的是一個地區或者民族獨具特色的、典型的、反映一個地區或者民族特色的音樂形式。而文化則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這里特指的是精神財富。因此,文化是一個集合名詞,是一個復合的概念,文化是廣大的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本土的音樂文化是某個地區的廣大勞動人民在該地區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自發的、自覺的、剎那間創作出來的,集中反映了某地區生產生活的真實狀態和現象。這類音樂作品不僅展現出了當地的勞動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更是廣大勞動人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不斷創造出的偉大精神財富。徽州的民歌,蘊含了最真摯、最純真、最質樸的古典徽州文化,以及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徽州文化精神。
二、徽州民歌文化的發展
徽州民歌是徽州音樂文化中最為古老的一種聲音藝術形式。它反映了徽州人真實的生活場景和思想情感,是徽州人在生產和生活中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播。它的傳承與發展,是對徽州人樂觀向上生活態度、自然樸實生活作風、頑強不息精神的體現。徽州民歌的種類之繁多,除了山歌、小調、勞動號子之外,還有戲曲中的歌曲、習俗中的儀式、佛教、道教等各種形式。一首徽州民歌或描繪徽州優美的風景,或訴說對親人的無限思念,或體現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記錄徽州人的家常小事。
(一)徽州民歌溯源
徽州民歌誕生于文化濃郁和風光秀麗的徽州大地上,其發展和傳播與徽州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徽州文化由程朱理學開始,貫穿了從宋到今的漫長歲月,涵蓋了藝術、建筑、經濟等多個領域。長期以來在徽州這樣一個安逸寧靜、自給自足的社會環境下,形成了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從而為徽州民歌的發展與傳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世紀80年代我國逐漸開始重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從而使得徽州民歌更多的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二)徽州民歌搜集
20世紀80年代開始,徽州音樂文化的研究工作者開始投入到徽州民歌的挖掘、搜集、整理、保護等一系列工作中,然而,在搜集民歌的過程中,一方面由于徽州民歌的方言種類較多,對于研究工作者來說,要搜集民歌,就必須克服方言的障礙,同時,徽州民歌搜集的主要對象是老年人,他們年齡上的老化,有的不愿意接受采訪,這給搜集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再加上徽州地區大多山路崎嶇,而一些最原汁原味的民歌往往產生并流傳于最偏僻的地方,由于當時交通工具的缺乏,使得民歌搜集遇到了諸多困難,從而使得徽州民歌這些動聽的旋律陷入了瀕臨失傳的境地,也造成了原本品種繁多的徽州民歌數量逐漸的減少。
(三)徽州民歌發展
徽州民歌因其具有獨特的方言特色和文化底蘊,于2008年被列入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這也推動了徽州民歌的快速發展。但近年來,隨著徽州民歌傳承人老齡化程度加劇、年輕一代對徽州民歌的冷漠和忽視,給徽州民歌的發展與傳播蒙上了沉重的陰影,究其原因,與徽州地區經濟、現代化城市的快速發展、徽州人的傳統思想觀念等因素有關。目前,影響徽州民歌快速發展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其具有徽州方言獨有的特色,這樣方言的差異導致了徽州民歌難以快速的在全國發展和傳播。
三、徽州音樂文化的功能作用
古徽州地區,家世較好的女子都會去宗族里的私塾讀書,這樣就可以識文斷字,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在嫁給徽州商人后,因長年獨守空房思念遠在他鄉的丈夫,盼望著丈夫能早日歸還,就用民歌把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內心的苦楚唱出來。這樣的發泄方式在那時的徽州屬于普遍現象,成為了徽州民歌獨特的功能,徽州類似的民歌有《十送郎》《送郎》和《十別》等。如下《十送郎》歌詞:
“一送郎,送到枕頭邊,拍拍枕頭睡睡添;二送郎,送到床面前,拍拍床沿坐坐添;三送郎,送到檻闥邊,打開檻闥看看天,有風有雨快點落,留我的郎哥歇夜添;四送郎,送到房門邊,左手摸門閂,右手按門閂,不曉得門閂往哪邊;五送郎,送到閣橋頭,左手搭欄桿,眼淚往下流,右手擔起羅裙楷眼淚,放下羅裙透地拖;六送郎,送到廳堂上,左手幫郎哥撐雨傘,右手幫郎哥拔門閂;七送郎,送到后門頭,望望后門一株好石榴,心想摘個石榴給郎哥吃,吃著味道好回頭;八送郎,送到荷花塘,摘片荷葉拼張床,生男叫個荷花寶,生女就叫寶荷花;九送郎,送到燈籠店,別學燈籠千個眼,要學臘燭一條心;十送郎,送到渡船頭,叫一聲撐船哥,撐船哥,幫我家郎哥撐得穩端端。送郎送到小橋頭,手扶欄桿望水流。船家啊,今天撐俺郎哥去,何時撐俺郎哥回?”
(一)教育的功能
首先,徽州音樂文化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徽商的引領下,徽州的音樂文化用來幫助徽州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引導徽州人將儒家思想文化引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用儒學觀點指導自己的行為,規范自己的舉止,徽州人對于家庭和睦、向上向善等思想觀點都十分的重視。
(二)娛樂的功能
徽州的音樂文化除了具有教育功能之外,還具有顯著的娛樂功能,在徽州,人們常用民歌、古詩詞等形式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在勞動的山間田野、務農的間隙高歌一曲民歌或者民謠,可以舒緩心情,緩解勞作之苦,這些即興作曲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被流傳到現在,大多數徽州人將民歌、民謠等作為休閑娛樂的方式之一,因此,徽州音樂文化的娛樂功能顯而易見。
(三)民俗的功能
徽州人民自己在生活和實踐中豐富發展的音樂文化,成為徽州地區典型的民俗之一,其中,徽州民歌具有獨特的民俗功能,這種民俗功能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儀式性的功能,另一種是祭祀性質的功能,儀式性的功能,大多體現在婚喪嫁娶等方面,還包括一些宗族方面的禮儀需要。而祭祀的功能則主要體現于宗教等活動以及祭祀祖宗等具有形式意義的活動中,多用來祈禱健康、長壽、風調雨順等,這些祭祀性質的活動,也充分體現出徽州人對于幸福、快樂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徽州民歌在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播重視不夠,傳播意識不足
從20世紀80年代徽州民歌發掘工作開展以來,徽州地區的音樂文化工作者們進行了挖掘、搜集、整理、保護等一系列工作,直到2008年徽州民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期間相關部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動了徽州民歌的快速發展。然而,在搜集民歌的過程中,民歌的傳播并未引起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缺乏有效的徽州民歌保護與傳播機制,既沒有專人重點負責,也沒有足夠的經費保障,從而使得保護與傳承工作處于一種民間音樂愛好者及少數傳承人自發的狀態。再加上徽州民歌的地域性特征比較明顯,特別是演唱上的一些方言用語,致使大部分現代徽州人對徽州民歌比較陌生,從而產生冷漠和忽視的態度,導致其在文化傳播意識上明顯不足,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徽州音樂文化未來的發展與傳播道路任重而道遠。
(二)傳播專業人才匱乏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通過口頭創作、口頭流傳、口傳心授而代代相傳的,由于音樂的創作者、傳播者理論水平低下沒能產生完善的記譜,導致現今仍然只能以口傳心授這樣一種音樂傳播方式在有限的范圍內傳播。又由于徽州民歌具有顯著的方言特色,因此,熟悉徽州音樂文化的具有復合型的民歌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目前,據調查能夠演唱地道徽州民歌的專業復合型人才已經所剩無幾,這使得徽州民歌在教育領域中的傳承與發展受到了阻礙,從而使得很多人認為徽州民歌只能當一種娛樂性節目消遣,難以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開發。
(三)徽州民歌資源開發
在徽州民歌發展與傳播過程中,對于徽州民歌很多潛在的資源未能進行有效的整合和開發利用。在教育領域中,有關徽州民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學術成果難以轉化為徽州地區音樂化建設的實際驅動力。在民間資源中,一部分徽州民歌仍然處于比較散亂的狀態,亟待進行整合利用。在傳播方式上,對徽州民歌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利用不夠充分,開發力度還不夠,沒能形成完整的民歌文化產品體系,應在在保留民歌傳統精髓基礎上,結合多元的表達方式,讓古老的徽州民歌煥發出新的生機。從資源開發的角度來講,過渡開發必然會削弱民歌的原生性特質,使其演變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文明的更替,古徽州地區已經形成的徽州音樂文化及其社會功能依舊存在,這些文化及其功能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價值,徽州在漫長歷史長河中不斷形成的徽州獨特的音樂文化,因其形成和發展具有典型性的特征,因此,很多文化項目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得人們的喜愛。
參考文獻:
[1]史一豐.基于“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視野對徽州民歌傳播的推動研究[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7,(01).
[2]王毅聰.從跨文化交際角度研究徽州文化的國際推廣[D].合肥:安徽大學,2012.
[3]韓建予.自然與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規劃[J].徽州社會科學,2005,(04).
[4]周青青.中國民歌[M].北京:人民音樂音樂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