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嘉?張歡?吳欣憶
摘要: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1)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目前在學生中卻普遍存在崇尚自由、愛國意識與民族復興觀念淡化等信仰缺失問題。青少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責無旁貸。本文總結了我校如何結合國家戰略,弘揚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教育,提升校園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體系的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愛國主義;國防;教育
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教育,使他們牢固樹立國防觀念,掌握國防知識和技能,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強我國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需要。(2)我校自2012年起承擔了定向士官的培養工作,學校建立了軍事理論教育體系,搭建了軍事素質拓建平臺以及國防教育系列活動,校園內基本形成了較為濃厚的國防教育氛圍。
一、黨建引領頂層設計,夯實愛國主義教育機制保障
學校黨委、行政牢牢把握學校發展正確方向,將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校作為主旋律,將“立德樹人”作為學生教育培養的首要工作,把抓實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黨建工作責任制。將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等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從制度保障“時時皆思政,處處有紅色”,幫助學生強化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聚焦紅色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營造愛國主義氛圍
培育校園紅色教育文化氛圍,推進紅色文化“1234工程”,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助力。
1.是依靠大學生人文素質中心,學校專門成立大學生人文素質中心,深挖紅色文化資源與文化育人功能的統一,依托毗鄰李劼人故居紀念館的地理優勢,聯合打造成都市愛國教育文化地標,彰顯紅色文化中所蘊育的家國情懷、報國志。
2.是建強通識教師和學生社團兩支隊伍,發揮思政理論教師、輔導員和學生社團在紅色文化主陣地、主渠道、主場所的作用,深耕愛國主義教育。
3.是采取3項有效措施
(1)打造宣傳陣地。搭建紅色文化傳播及溝通橋梁,開設以紅色經典為主要內容的專題課程和通識講堂,宣貫紅色文化;利用校園廣播、微信平臺、微博平臺、官網展示等途徑,傳播紅色文化,實現對多元網絡文化的有效引領。
(2)打造“筑夢川郵·紅色青春紅色文化育人品牌”。持續開展中華經典誦讀系列活動,將誦經典、讀經典、寫經典落實為常態;舉辦主題宣講、座談會、知識競賽,深化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
(3)打造精品活動。結合學校“大學生思政教育質量提升工程”,以“新生第一課”、青年馬克思主義研習社、十九大學習系列活動為基礎,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課程引領實踐拓展,崇德弘毅形成教育聚合效應
推進紅色文化進課堂。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生“第二課堂”成為學生二課堂的基準板塊,與學分掛鉤;形成每周周三下午固定班團課制度,以班團課為平臺每年每班至少保障8次課進行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如“勿忘國恥—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弘揚雷鋒精神,爭做時代新人”、“緬懷先烈,共祝中華魂”等主題活動;開設《紅色經典導論》《中國紅色文化精神》選修課程等,占領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
拓展愛國主義實踐載體。校內依托兩個載體。一是以通識教育為載體,以紅色文化育人實踐活動為中心,依托學生社團力量,通過文化普及、主題沙龍、精品展示等手段,打造多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二是以團委活動為載體,堅持每周一和重要節慶日的升旗儀式,通過儀式感教育倡導青年人聽黨話、跟黨走。
校外著力打造兩個平臺,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一是建立校館合作機制。與李劼人故居紀念館、水井坊博物館等簽訂合作協議,開展“傳統文化雙向行走”系列活動;與邛崍紅軍長征紀念館、黃繼光紀念館合作,開展“革命精神專題教育”系列活動。二是以“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暨暑期三下鄉青川行活動—將紅色文化融合結合精準扶貧戰略使學生切實感受到了新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
四、發揮軍民融合優勢,特色鮮明助力區域國防建設
學校立足于士官生培養的教學背景,一方面積極推廣紅色文化,一方面著重凸顯國防教育的鮮明特色。以紅色文化為引,以國防教育為基,通過士官生的家國情懷教育和引領示范作用,讓愛國主義教育“活”起來,“動”起來,營造“紅色在身邊,紅色共成長”的校園氛圍,構建國防教育3進階模式。
1.國防常態化模式。依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主題活動,增強學生國防觀念和國防意識。定期組織開展國防教育日宣傳活動,組織士官生先后開展“走進軍營、感知國防”紅色教育活動。定期組織國防教育專題報告會,先后邀多名軍事專家和業務骨干來校開展專題講座、經驗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逐步掌握國防知識和基本軍事理論,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和憂患危機意識。
2.構建軍民融合新模式。搭建暢通的軍地聯絡機制,夯實校園國防教育基礎。學校積極籌措聯系各軍事指導單位簽訂人才培養合作協議,認真貫徹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策部署,充分整合資源,軍地雙方相互支持、攜手共建,全面落實國防教育共建責任。
3.愛國主義教育反哺模式。依托與預備役、區武裝部的深度融合,分別成立“處突維穩排”和“搶險救災排”分隊,具體參與了區內重要活動維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2]王向軍.高校國防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分析[J].學周刊,2020(1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