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與中庸之道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得以產生,二者的研究思路雖有不同,但都是追求真善美,是高效、深邃、科學的世界觀和充滿智慧的方法論。本文從對立統一與物生有兩、質量互變與執兩用中、否定之否定與無往不復三個方面進行區分與融合,進一步探求中庸的思想精華和普世價值,對繼承和發揚人類優秀文化傳統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辯證法;中庸之道;融合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A
Marxist Dialectics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FAN Jia
(College of Marxism,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xi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 Marxist dialectics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ve come into being in different times. Al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research ideas, they both pursue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They are efficient, profound,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full of wisdom methodology.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and integrates three aspects from two aspects: unity of opposites and material lif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quality and duality, negation of negation and no go back and f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essence and universal value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fin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mankind.
Key words: dialectic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tegration
中庸之道,是在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交替變革的社會背景中,對西周以前的文化進行揚棄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關于為人修養、治國理政的方法途徑。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在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并有了相當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對德國古典哲學中代表人物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半截子唯物主義的揚棄的基礎上而產生的,所以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與中庸之道顯示出異曲同工之妙。
一、對立統一與物生有兩
對立統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辨證法的根本規律,是實質與核心,它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正是這些矛盾推動了事物的發展,是事物發展的源泉。“物生有兩”是一個樸素辯證法的命題。它認為任何事物“皆有貳也”,即有兩個互相聯系又互相矛盾著的對立面,例如上下、高低、前后等,并且可以相互轉化。
對立統一規律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互相滲透,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發展為新事物。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不同時期的矛盾特點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正如近現代中國的發展歷程正是在解決不同時期的矛盾過程中不斷發展進步的。事物都有兩面,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易.系辭下》中的“陰陽之為道”“安不亡危,有不忘亡,治不忘亂”,老子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善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都表明我國古代思想家們看到了萬事萬物都有兩個方面,道有陰陽,生活有安危、福禍,人有美丑善惡........我國古代思想家們從這些矛盾中尋找和諧,正所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動襯靜,體現了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
二、質量互變與執兩用中
質量互變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又一重要規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質變和量變。它揭示的是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執兩用中告訴我們要想達到“致中和”,做人做事應合理恰當。一般來說,量變是不顯著的變化,質變則是事物性質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那么結束量變的連續性而發生質變的關節點就是度。度這一哲學范疇告訴我們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把握適度的原則。做事把握分寸,處理問題得當,進退有度,避免過猶不及。中庸之道是孔子制定的處事原則。《中庸》有講“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并不是不講原則的簡單折中,而是因時因地采取不偏不倚、合適的處事方式。孔子主張“執兩用中”,但絕不是取消兩端,他認為只有正確掌握“兩端”后,才能在兩端中求得正確的“中”來。孔子曾贊嘆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把中庸之道視為最高的道德境界。
三、否定之否定與無往不復
否定之否定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辨證法的第三大規律,揭示的是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無往不復”強調的是一個發展過程,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甚至是將來。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在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的基礎上推動事物的發展。實質是“揚棄”,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因此事物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前進的,是螺旋上升的。天道有常,無往不復。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都有其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人們受規律的感召和指引,不斷反思,便是揚棄的力量。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到現在,正是因為根植于華夏大地上的反思與揚棄的精神,從而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結語
中庸之道雖然發端于倫理道德原則,但最終轉換成了具有普世價值的一般性原則,它不僅是為人處世的法則,也是治國理政的原則,我們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與中庸之道進行比較的目的在于找到不同文化中的共通之處,從而對人類優秀文化傳統加以繼承和發揚,最終實現它大到可以用于安邦治國平天下,小到可用于修身立德養心性,這才是天下一家、合作共贏的基礎和保證。
參考文獻
[1]鄭則評.壽山石雕中的“中庸之道”[J].東方收藏,2019(08):51-53.
[2]蔡新樂.內充實才有“形色”:孟子“踐形”語內語際譯解的中庸之道釋義[J].上海翻譯,2019(02):27-32+95.
[3]李亞宏.生活的最高境界——中庸之道[J].普洱學院學報,2019,35(01):70-73.
作者簡介:樊佳(1995—),女,山西運城人,太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