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楚楚
摘要:在時代發展進程中,要想構建和諧的社會,必須要平衡與穩定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生態問題的關鍵歸根結底是在于人的本身。從生態美育的層面進行藝術教育,通過借助生態美的特征進行美育教育,能充分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精神思想境界,進而構建社會、自然、人類和諧相處的狀態,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參考價值。本文將針對生態美育下的藝術教育展開淺析。
關鍵詞:生態;美育;藝術教育
生態美育屬于新興的學科之一,相關研究成果較多,如生態倫理學、生態美學、生態教育學、生態哲學等,而如何轉換與實現這些成果及其實踐意義,依舊是學者的重要研究課題。生態美育下的藝術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通過藝術教育能讓人找到生存的依托,感受到人生的樂趣和意義,積極評價自我、善待自己。當前在生態美育的背景下實施藝術教育,能進一步加快社會和諧發展。
一、生態美育概述
當今時代,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在于怎樣解決人、自然、社會這三者之間的生態平衡問題,而生態問題的重點是人的問題,所以要從生態審美的角度出發,利用生態美的特征進行教育,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生態美育主要是升華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功利關系,使其上升至相關的平等自由、理解交流、精神溝通的關系層面,促進社會、自然、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相處,并在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發展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發揮出重要的推動作用。具體而言,生態美育是以對生命的關懷為依托來實現自然與人的和諧共處,在此基礎上借助審美的形式,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目標,如以和為貴、以美啟人、以情動人等[1]。可以說,生態美育的核心就是通過形象與生動的生態美展開審美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受教育者,這也是其他形式的審美教育和生態教育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實現生態美育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藝術教育,這也是實現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協調發展的有力保障,所以藝術教育需從生態美育的層面出發,對自身的功能及價值進行重新審視。
二、生態美育下藝術教育的作用
(一)實現人與精神的和諧統一
在生態美育的視域下對學生實施藝術教育,能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思想和情感,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覺悟。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使其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價值觀和人才觀,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及團結友愛。而生態美育下的藝術教育能利用審美實踐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品鑒、欣賞周圍事物,促使學生在精神境界、道德水平、思想領悟等方面得到提升,在此基礎上降低人與人之間在感情和思想上的沖突,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和思想交流,促使彼此之間相互包容、互相諒解、團結友愛、和諧共處,進一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另外,藝術教育能讓學生具體且全面地感受實際生活的意義,體驗生命的充實及快樂[2]。當然,生命體驗與生命感存在共通之處,但并不是每一個體都能具備準確和敏銳的生命體驗、生命感,大部分個體的生命體驗與生命感都被煩悶枯燥的生活、學習、就業壓力等因素所鈍化,繼而無法感受到生命的真實狀況,出現焦慮、茫然、空虛等情緒,影響到身心健康。而藝術教育的實施能引導學生準確且敏銳地體驗生命意義和生命感,宣泄壓抑的情感與生命的束縛感,增強自我意識的同時,獲得心靈及生命的啟迪,完善人格精神,與自我處于完美和諧的狀態。
(二)實現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
大自然是一種重要的心靈財富和精神資源,為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提供必需品,帶給人精神滿足感與美好的感受。長久以來,人們只對自然的經濟意義加以重視,嚴重忽略其審美價值,導致自然資源被毫無節制地利用,引起自然生態失衡,帶來一系列的生態災難及自然災害,如部分物種滅絕、河流干涸、資源枯竭、沙塵暴天氣、草原沙化等,嚴重危及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要想改變此狀況,可以將美育的積極作用加以發揮,這是因為美育通過審美的欣賞和實踐,促使人不斷熱愛和創造自然美,進而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促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具體來說,生態美育能對人的情感進行凈化,在大自然洗滌下塑造和諧的品格,升華個性、提高人生境界,彰顯出生命的價值[3]。而生態美育下的藝術教育能幫助學生接觸大自然,熱愛、欣賞、創造自然美,自覺保護自然環境,進而形成崇高的社會風尚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如“詩意的棲居”正是對這種生存境界的完美表達,即:處于較高審美層次的人會擺脫人生際遇的羈絆及物質功利的困擾,面對困境也能活得灑脫、悠然恬淡,實現人生的和諧。
(三)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社會要想維系人類的共同利益及生存,必然要構建能統一個體生命的秩序和規范,但這種秩序和規范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及壓抑個體的感情和生命沖動,促使個體期待獲得心靈與生命的自由。藝術教育正是平衡關系、緩解沖突、實現和諧共處的有效媒介。在生態美育背景下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參與到審美欣賞和審美實踐活動中,如欣賞和創作藝術作品等,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道德修養、思想覺悟,也能在生命層面擴大和增加人與人之間共同的感情、道德、思想基礎,減少人與人之間在思想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分歧,緩解人與人之間因利益問題產生的緊張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包容、團結友愛,和諧相處[4]。例如:通過藝術教育,學生能主動參與到審美實踐中,培養審美欣賞能力,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增強道德修養與思想覺悟,與其他同學經歷共同的感情基礎和道德境界,減少彼此之間的沖突,實現和諧相處。總而言之,藝術教育通過藝術的熏陶加強了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其對人際關系價值有所提升,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即:將藝術教育當作特殊的溝通方式,有效協調好人際關系;利用美學的觀念和形式來教育人、撫慰人、感染人,讓人們用平常心對待身邊的人際關系,從而構建和諧的人文社會。
結束語
綜上言之,在生態美育的視域下展開藝術教育,能培養學生自由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其善于與人進行思想及心靈層面的交流,具備自由和快樂的生命意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構建快樂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通過美育教育的實施,能建立大自然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促進自然與人的和諧共處,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目標。
參考文獻
[1]黃丹青,常楠.生態美育視角下的藝術教育[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7,(1):153.
[2]王瑤,牛曉牧.走向生態的藝術課堂——基于生態美育的高師公共藝術教育課堂教學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34(8):38-41.
[3]李新生. 生態美育視角下的藝術教育與社會和諧發展[J]. 藝術教育,2016(05):43-47.
[4]李新生. 生態美育視角下的藝術教育[J]. 藝術百家,2015,31(S2):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