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娟 張寧
摘要:青年是時代的晴雨表。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變化生動形象地反映出我國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只有精準把握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新特點,探索出能夠與新時代相呼應的新規律,服務于與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變化相契合的新進路,才能真正的做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變化;新特點;新規律;新進路
1導言
新時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網絡原生時代,家庭結構也多以獨生子女為主,物質條件豐盛,成長環境高度自由。在這種環境下,新時代大學生的特質與傳統大學生存在顯著差異性,其利益訴求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在新時代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必須要把品味大學生的特質與實際需求擺在首位,逐步提升思政教育的精準性與針對性,引領大學生的思想與心理情感成長。
2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新特點
2.1信仰多元化與思想獨立交融,崇尚自我價值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快對外開放的腳步。特別是在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經濟轉軌、觀念轉代的背景下,作為舶來品的西方多種社會思潮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高等學校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固本鑄魂的前沿陣地,通過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促使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理想和腳踏實地。”當代大學生大部分有意愿加入中國共產黨,這表明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具有主流意識形態認同。但是也有小部分大學生不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出現“信仰”缺失、精神“缺鈣”等問題。比起社會整體所追求的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他們更傾向于物質化、實用化信仰。例如:宗教信仰、法律信仰、神靈信仰、甚至無信仰。同時,當代大學生成長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時代。他們關注國家大事、關注國家發展。思想上具有獨立意識,行為上喜歡獨立自由。因此,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由單一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轉化為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主導,多種信仰共存的多元化信仰格局,崇尚實現自我價值。
2.2理想務實化與價值多元交叉,追求功利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深層次矛盾常轉變為貧富差距、就業壓力、教育不公、高校擴招等外在表現,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判斷。一方面,人生理想趨向務實化。大部分大學生具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志愿者活動為集體和社會貢獻力量。但也有部分大學生的人生理想務實化,他們更多的是從“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成功”的角度考慮。另一方面,人生價值趨向多元化。大部分大學生會以對社會貢獻大小,作為人生價值評判的重要標志。但也有部分大學生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作為評判事物的重要標準,對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漠不關心,甚至于參加學校和班級的集體活動都要看是否對自己有利。在他們身上理想務實化與價值多元化交叉,大部分大學生申請入黨的原因,是從現實利益考慮對個人就業和發展有利。他們對評價評優、助學金關注高,對學校、班級活動關注低。他們的價值取向更多關注于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而非抽象的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人生目標。
3新時代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新規律
3.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道德與心理補充性
大學時期是個人心理變化最強烈的時期,也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逐步走向養成的困惑期。當前大學生道德失范具體表現為:一是學習行為道德失范。受社會信息化、家庭差異化、校園自由化等內外因素影響,加之部分大學生抗壓能力、抗挫折能力有限,使得大學生中出現“佛系”上課、假裝學習、“低頭族”的學習狀態。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大學生對自身學業的迷茫和彷徨以及對現實的逃避,需要開展有針對性地心理疏導。二是社會公德行為失范。大學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輻射源,但部分大學生提倡自在自我、享樂主義,以隨意插隊、浪費糧食、亂丟垃圾等不文明行為表現出來。高校需要通過一系列舉措引導大學生內化心理機制,對自己的“知”與“行”進行自我調適。三是戀愛行為失范。大學生正處于身心變化和“三觀”形成的青春后期,他們渴望愛情。然而錯誤的戀愛觀導致大學生戀愛中出現為愛而愛、為滿足虛榮心而愛、為擺脫孤獨寂寞而愛,甚至形成因失戀而厭學、自殺、抑郁的扭曲愛情觀。高校需要幫助大學生形成穩定的心理韌性,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對心理危機的應對能力。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堅持正向教育外,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
3.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理想與現實差距性
習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作為出生于改革開放新時期,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青年學生。他們既思維活躍又求真務實,既敢于追夢又張揚個性,在思想意識上崇尚超越自我、實現自我。同時,這種價值觀念使得他們的自我理想與自我現實水平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還需要考慮的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模式呈現多樣化態勢,勢必會引發大學生出現思想信念薄弱,誠信意識談話,社會責任感缺失,艱苦奮斗精神缺乏等問題。理想與現實之間遙遠的距離,不可避免的對個體在社會發展中造成心理沖擊,使得少數大學生理想信念“缺鈣”,盲目追崇“佛系青年”,甚至“一夜暴富”,形成不合實際、好高騖遠的理想。大學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脫節,提出要加強對大學生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引導和培育情境下,強化自我認識,自我實踐,和自我管理來調試理想,進而縮小個體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何凡.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策略分析[J].昌吉學院學報,2018(06):11-14.
[2]陳功力.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探賾[J].成才之路,2018(35):21.
[3]伍家岐.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變化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8(04):51-54.
[4]邢鵬飛,范張欣.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觀念的新特點與教育方式創新[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6):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