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帆
摘要:2020年初,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眾多企業陷入了無法運行的僵局,市場信心嚴重下降,許多行業巨頭尚且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對于中小企業更是致命打擊。融資難本身就是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在此疫情下更加凸顯。本文通過分析中小企業本身融資存在的客觀難題,結合當前疫情所產生的融資風險和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化解企業融資困境的策略,攜手抗疫,走出經濟下行的困境,促使其持續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突發公人事件;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引言
中小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改善民生,保障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業由于自有資金薄弱,信用較低等原因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存在,且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較差,在疫情來臨時往往更容易被摧毀。這一問題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不僅容易導致大量的中小企業逐步被疫情拖死走向破產,而且對我國整體的國民經濟也會造成重大的打擊,為此本文專門分析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并結合疫情這一突發的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望中小企業早日復產,走出疫情影響。
一、自始存在的融資難題
當下我國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融資難題主要有社會融資成本較高,而中小企業又不是銀行融資的理性選擇對象,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比較單一,適應中小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又不夠發達等問題,本文將從中小企業自身,金融體系,政府層面三個角度對此進行分析。
(一)中小企業的先天不足
企業融資一般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兩種。從內源融資的角度來看,中小企業由于自身實力薄弱,自有資金較少并且由于經營規模比較小,盈利能力相對較差很難持續投入資金去擴大生產規模跟上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技術。并且中小企業往往采取的是家族性的經營模式,管理者任人唯親且獨斷專行,一方面很難吸引到優秀人才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管理者的個人決定難以改變很容易導致企業破產。
從外源融資的角度來看,中小企業一方面資產的結構具有很大的不協調性,在吸引外源融資時無法提供相應的對價擔保,不合理的資產結構導致其償債能力比較差,并且經營風險也大,并不是社會融資或者銀行融資的理性選擇對象;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社會信用能力比較低,存在騙貸續命的現象,而且喜歡以貸養貸,不重視企業的運營能力只是單純的圈錢。使得銀行對于此類企業的貸款極為慎重。
(二)金融體系的后天歧視
企業融資一般有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和民間融資等多種渠道,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由于自身的實力薄弱通過上市融資發行債券進行直接融資是不太現實的,民間融資風險太高,最適合中小企業的應該就是間接融資即通過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進行貸款融資。但是現實是民間融資在中小企業中反而比較常見,究其原因是我國的金融體系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銀行對于中小企業的貸款審核的比較嚴厲,相同的貸款由于大企業的償債能力比較強而中小企業的風險較大,所以銀行更愿意貸款給大企業而非中小企業。從銀行的利益角度來講,這是完全符合邏輯的,因為銀行需要承擔風險,但是由于我國的特殊情況銀行應該擔負起一部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社會責任,而非只是單純的牟取利益。其次,我國的證券市場發展比較落后,中小企業難以上市直接融資,雖然目前我國針對于這一現象建立起了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一定程度上擴寬了融資渠道,但能到達上市融資的中小企業還是少數,當然這也同時是中小企業自身的問題。最后中小企業所對應的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落后,并且亂象頻發,一方面是對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和政策存在地方差異,另一方面是中小金融機構的資金較少發展不起來,對于中小企業幫助也不大。
(三)政府支持的乏力
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我國政府始終持鼓勵的態度,也出臺了許多政策對中小企業的發展進行進行,但是對于中小企業融資這一方面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從財政支持的角度來看,政府對于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不夠,并未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針對性的支持文件和相應的財政補貼。從金融支持的角度,政府雖然鼓勵銀行和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進行融資,但是沒有強制性的規定和兜底文件,銀行和金融機構往往會考慮中小企業無法償債的風險而舉棋不定。
二、突如其來的困境
如果說融資難是中小企業始終存在的一個客觀問題,那么此次公共衛生事件就是放大融資困境的放大鏡,在事件爆發襲來的那一刻,許多經營不善無法還貸的中小企業徹底走向破產,還有許多業務良好的中小企業也被逼往茍延殘喘的道路,本文將從中小企業的經營問題,投資市場信心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被按下暫停鍵的中小企業
當公共衛生事件來臨時,全國迅速進行了戒嚴,被戒嚴的不只是人民還有經濟。從消費市場的角度來看,被戒嚴在家人民的消費意向不高,且無法消費,難以帶動市場。從生產的角度來說該危機爆發在春節前后,而春節又恰恰是很多中小企業主要盈利的時間點,當一切都暫停時,中小企業一方面無法進行經營生產入賬沒有足夠的現金流去抗風險,另一方面中小企業依然要承擔著巨額的經營成本,比如租金、工資、倉儲費,成本損失等等。由于中小企業的自身力量薄弱,沒有足夠的資本去承擔這一風險,往往會陷入違約乃至破產。進而引發大量的失業現象導致民生不穩。
(二)謹慎小心的投資市場
近年來國際經濟的總體趨勢是逐漸衰退的態勢,此次事件加速了這一現象。短期投資充滿了極大的風險,市場上的投資者失去一定的信心,對于金融市場而言,信心比黃金更珍貴。當時疫情導致經濟暫停時,投資者擔心損失更多的是持幣觀望而不是去投資,這就導致市場上的流動性資金較少,本身投資就偏好于大企業,在總體資金減少的情況下中小企業更難拿到需要的融資進行續命。畢竟資本是逐利且敏感的。這一現象很多企業經營困難進而使市場活力削弱,投資者更加不敢進行投資從而陷入邏輯怪圈。近日美股的四次熔斷和投資者失去信心大量拋售不無關系。
三、融資困境的化解和突破
通過對中小企業自始存在的融資問題附加影響的分析,我認為應該先解決疫情帶來的當下問題,再著眼中小企業長期的融資難題,因此我提出三點建議,以期化解當下的融資困境。
(一)疫情下的融資環境建設
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離不開一個良好的融資環境,在空發危機下更是如此。政府應該引進科技技術,對受困的中小企業進行大數據分析,建立誠信透明的融資平臺,鼓勵銀行和金融機構根據中小企業的發展價值進行投資,鼓勵金融企業下調貸款利率,延緩到期債務的償還,給與中小企業一定的恢復生產的時間。同時通過政策調節增強投資市場的信心,保證金融市場的現金流穩定。
(二)制定危機財政扶持政策
為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復產復工,政府應當制定相應的財稅政策,一方面,對受影響較大的中小企業減免一定的稅賦,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壓力;另一方面,增加專項的財政補貼。挽救受影響而面臨破產的中小企業,保證就業穩定,減少失業率。政府在制定和落實相應政策的時候,一方面要綜合中小企業總體問題,另一方面要落實到具體的中小企業減少行政損耗。
(三)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
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下,中小企業更應該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政府的援助只是外力,中小企業的自立自強更為重要,首先要合理制定復工復產計劃,做好復工防控,保障員工工作安全。其次在防控期間,企業應當履行社會責任,積極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再次企業應控制所有非必須的現金支出,盡可能爭取較長的應付賬款的支付周期,適當拉長支付時間。保證企業的盈利能力,增強市場信心,才能更好的去吸引投資者的投資,解決融資困境。
結語
空發的公共事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面對這一危機不論是政府還是我們個人都是獨木難支,中小企業要想在此疫情下走出融資困境,必須政府、金融機構、中小企業,三方合力,共同努力克服各種困難才能成功,這既要求政府有強大的調控能力,又要求金融機構有巨大的風險把控能力還要求中小企業的自立自強。因此必須齊心協力,早日實現經濟復蘇。
參考文獻
[1]白海紅.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政策建議[J].商業金融
[2]王靜.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分析[J].商業經濟
[3]聞修遠.關于我國中小型企業籌資困難現狀分析及解決思路的探討[J].中外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