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樂 上海師范大學
預設與生成是體育教學必不可少的兩個要素,在體育教學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就變得至關重要。如果處理不好使體育教學過度的偏向于預設而輕視生成就會使體育教學變得機械化、程序化,使一節生動活潑的體育課變得死板、缺少活力;如果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重生成,輕預設”,那么就會使體育課變成“放養式”的。雖然,整個體育課堂可能會變得生動、活潑,但卻不利于學生對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意志品質的塑造。這是有違新課程體育教學目標的。本文主要探討體育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及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同時也對于“預設-生成-評價”的一體化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體育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深度融合提供自己的見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里的“預”就是預設。所謂的預設是指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案、設想、構思、策劃[1]。預設是在處理和解決問題時提出的一種設想,其對于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思路、程序。在體育教學中,“預設”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預設性進行系統化設計,在認真分析教材和學情的基礎上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規劃和設想[2]。預設具有程序性、控制性、封閉性的特點。預設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基本前提,是開展高校、精彩體育教學的重要保證。預設不僅要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同時還體現在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環境、教學評價中。教師只有對教學的目標、方法、手段、過程、環境、評價有著精確而有效的預設,才能保證精彩課堂的生成。因此,教師在授課前需要預設,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課堂的教學,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生成就是創生、生長、和建構[3]。在體育教學中,“生成”即是體育課堂教學過程,包含運動技能如何掌握、體育目標如何達成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如何交流等,具有即時性、隨機性、動態性的特點[4]。體育課堂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過程。是教師帶著預先設想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但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一切都是生成的,有的生成可能符合老師的預設,也有些生成可能超出老師的預設。因此,通過查閱文獻,可以將生成分為預設性生成和非預設性生成。無論是預設性生成還是非預設性生成,兩者都共同體現與體育課堂中。那么,教師對于體育教學過程中“生產性”資源的取舍和有效利用便變得非常重要。
所謂評價指的是衡量人、事、物的作用或價值。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評價是依據體育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運用科學評價的方法,對體育“教”與“學”的過程及其結果進行的價值判斷和測量評定,為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科學依據[5]。預設為體育課堂教學提供的框架、依據,是確保體育課程良好開展的保障。而評價不只是對完成結果的判斷,它也體現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預設、生成效果的階段性評定并為再預設、再生成提供依據。
通過查閱資料可以看出,過往在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論述中,較多的集中于探討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認為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因而,傾向于追求預設與生成的有效融合,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而對于預設、生成、評價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沒有使三者之間結合起來探討其對體育教學的效用。預設不僅是在課堂前,其在課中、課后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應該構建一個“預設-生成-評價”的不斷發展,無限反復的整體[6]。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根據預設的情景進行教學,但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導致不同學生對完成同一內容的學習情況并不相同,有的學生可能完成的較好,而有的學生可能完成的較差。這時,老師就要根據生成情況的不同進行一個總體的判斷、評價,對體育優等生可制定更高層次的目標,而對于體育差生就要相應的降低目標要求。而對于降低目標及提高目標的程度都需要老師的預設,然后再生成并評價。因此,預設-生成-評價是一個整體,需要整體看待。
預設與生成既對立又統一,生成又分為預設性生成和非預設性生成,我們不能把預設與生成割裂開來看,在一節完整的體育課中,會生成很多資源。而對于“生成性”資源的選擇需要教師的判斷、引導。這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也要具有全面的課堂教學調控能力,同時在課前、課中、課后也要做大量的工作。
預設性生成:所謂預設性生成是指符合課前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體育教學目標、內容、環境等所做出的預設下的生成,是預料得到的。預設性生成還可以分為有利于體育教學目標的完成和不利于體育教學目標的完成的生成。
非預設性生成:所謂非預設性生成是指超出課前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體育教學目標、內容、環境等的生成,是預料不到的。非預設性生成也可以分為有利于體育教學目標的完成和不利于體育教學目標的完成(見圖1)。

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突出強調“健康第一”“終身體育”“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等觀點。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處理好“目的”和“目標”的關系,劃分目標是為了達到目的,目標可分為課程目標、水平目標、學年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那么在一節體育課中,生成性資源完全背離課時目標但不違背體育學科的目的時該怎么處理?教師是弱化掉這種生成性資源還是暫時放棄課時目標?本文認為,只要有利于在體育教學目的生成性資源都可以利用,引導學生的良好發展。但對于這種生成性資源的選擇和利用程度卻教師度量。
知識與技能主要是指人們生活中及體育學科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識和基礎技能。知識與技能作為體育教學的基礎目標,在體育教學目標結構中扮演者一個基礎性的作用。因此,教師對生成性資源的選擇可以根據是否有利于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學習。
過程與方法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的交往、體驗。方法包括方式,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具體包括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體驗式學習、任務驅動式學習、實驗式學習、主題式學習[7]。過程與方法是體育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對生成性資源的選擇可以根據是否有利于過程與方法的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還強調科學的價值與人文價值,從而使學生能夠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和終身體育的意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體育教學中的優先目標。因此,體育教學中生產性資源的選擇可以以這一方面作為依據。
體育教學目標是體育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積極圍繞的核心、重點,體育課堂教學過程的展開都是在這一目標的基礎上生成的。
所謂“有利于體育教學目標完成的預設性生成資源”指的是教師在課前教學設計中,結合全班學生的特點、差異性,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預料到的學生的反應或環境等因素所引起的生成。這類生成性資源是有利于體育教學目標的完成且教師已經預設好對這類生成性資源的處理策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按照預設好的情景按照“預設-生成-評價”的模式進行教學。[8]其對于體育教學目標達成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對這類生成性資源的預設卻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大量的準備性工作。
所謂“不利于體育教學目標完成的預設性生成資源”指的是教師在課前教學設計中,結合全班學生的特點、差異性,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預料到的學生的反應或環境等因素所引起的生成。這類生成性資源是不利于體育教學目標的完成且教師也預設好對這類生成性資源的處理策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巧妙地避開這些不利于課堂教學的生成性資源。即使出現這些生成性資源,教師也可以根據課前的預設并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處理,轉“危”為“機”。促進體育教學的良好開展和體育教學目標的完成。
所謂“有利于體育教學目標完成的非預設性生成資源”指的是教師在課前教學設計中所沒有預設到的學生對某一體育教學內容的真實反應或環境等因素變化所引起的生成。[9]這類生成性資源雖然沒有在教師課前的預設中,但卻是有利于體育教學課程的開展和體育教學目標的完成,是師生在課堂互動過程中,創造性發揮的結果。這類生成性資源的合理處理和有效利用則對教師的臨場應變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它是具有及時性、隨機性等特點。利用的好就會生成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利用不好或者不加利用,那么這類生成性資源就會得到極大的浪費,會使得一節生動活潑的體育課變得平淡無奇。
所謂“不利于體育教學目標完成的非預設性生成資源”指的是教師在課前教學設計中所沒有預設到的學生對某一體育教學內容的反應或環境等因素變化所引起的生成。[10]這類生成性資源不僅沒有在教師的課前預設中,同時也是不利于體育教學課程的開展和體育教學目標的完成。這類生成性資源往往是由某些突發事件所引起,嚴重的可能導致課程無法繼續開展。因此,教師首先要對這類生成性資源進行觀察、判斷、評價并作出預設,基于上述考慮之后,再生成。
預設與生成是實施體育教學的兩個重要因素,它們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但同時也不能忽視評價的作用。在體育教學中,要把預設、生成、評價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使“預設—生成—評價”在教學中不斷反復、不斷發展。三者貫穿于體育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這樣才能創造出一節生動精彩的體育課。不僅有利于體育教學目標的完成,而且也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又避免了“放羊式”的教法。新課程標準對學校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要做到對體育教學過程的良好把控,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和思考;不僅要以老師的角度去設計教學,而且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教學設計的效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