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峰
圖1 如意祥瑞
我國有悠久的制陶史,并且獨創出了風靡世界的精美瓷器,紫砂壺的誕生僅僅只有數百年,在它剛剛誕生的時候,手工制陶的技術就已經相當成熟了。豐富的制陶經驗,讓自身材質特殊的紫砂,發展出了一種獨特的手工成形制作的工藝,正是這種全手工成形后燒制的工藝,讓紫砂陶藝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既讓古代的文人獲得了高雅的茶器,也讓現代的紫砂陶藝創作者可以通過紫砂將自身的創意付諸實際。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吉祥如意可以說是長盛不衰的文化主題。在廣大民間的生活中,對于美好生活的祈愿轉化為種種如意吉祥的形體符號,如意就屬其中之一,這種符號在清代被發揚光大,形成了十分普遍的藝術裝飾。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有意無意的將如意裝飾進行變化和改進,潛移默化中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在現實的文藝塑造中,對于這一傳統吉祥符號的藝術挖掘似乎永遠不會被滿足,圖1“如意祥瑞”壺的設計和制作就是來源于此。
“如意祥瑞”壺的造型創作靈感來自于明代《三彎腿六方如意凳》的外形設計,在現代藝術當中,關于“明式家具”的衍生創作幾乎成為一種時尚,紫砂壺中就有眾多“明式”題材的茶壺作品,這類創作廣泛的獲得了紫砂創作者的青睞,源于“明式”題材所具有的文人氣質。顧景舟大師曾經說過:創作紫砂壺要具有“文人氣”,正是文人的參與,才賦予了紫砂壺種種額外的內涵表達,“如意祥瑞”壺的形體和裝飾就是秉承這一思路來進行制作的。壺的壺身為渾六方壺體,壺肩一圈挺括飽滿,貼飾原型藤葉連續紋樣,如意紋飾分布于六個底腳,整體線條曲直適度、流暢。以中國傳統吉祥物玉如意演繹為壺鈕,置于六方凳面上。整體穩重大氣。采用宜興特有的紫泥墨玉砂制作,燒制工藝采用電窯,3次燒成,取名“如意祥瑞”壺力圖以六方如意之意表現吉祥、遂心如意的思想。
從“如意祥瑞”壺的造型和裝飾的組合來看,壺身具有十分明顯的傳統韻味,如意紋樣的裝飾是傳統如意紋的變化,類似于木質家具上的雕花。在這把壺上需要熟練的運用紫砂貼塑法來模擬木雕花所具有的材質感,貼塑的過程中,難點不是如意紋本身的制作,而是如意裝飾同壺體之間的鑲接處理。木質家具的雕花多采用鑿、削等手法,并在此之后進行拋光上油等工序,最終形成木質家具獨特的紋理質感,這與脂泥鑲貼所產生的質感是完全不同的。如意裝飾紋樣最繁瑣也最困難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細微處鑲貼的痕跡處理。
紫砂傳統鑲接中有俗稱的暗接法,可以將兩個不同泥片處理連綴得沒有絲毫痕跡,但此壺的如意貼塑卻不能采用這種處理方法。如意紋樣的裝飾要凸顯在壺面之外,又要跟壺體仿佛屬于同一個整體,壺肩處的如意紋樣交錯連續,尤其是每一塊面之間的如意紋樣還要相互交纏,這就增添了鑲接的難度,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技藝將其處理的和諧而連貫,更重要的是如意與如意之間要具有獨立性。配合鏤雕的方法勾勒出如意紋內部的線條。仔細觀察如意紋就會發現,表面看似相同,但實質上并不對稱。由于六方壺器本身形體分割的特性,相鄰兩側的如意紋無法做到完全對稱,因它們不在同一個平面,細微的不同不影響整體的觀賞性,重要的是不同平面之間連續的如意排列才能彰顯出壺形整體的氣勢。
壺肩的如意花紋與壺底部的如意卷腳紋風格各異,同樣的裝飾題材在同一把茶壺的造型上表現出了不同的面貌,這兩種裝飾的對比本身就凸顯了茶壺主題的表達,即雖然人人都追求幸福生活,但每個人的目標都不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幸福,而當不同人的目標糾纏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所生活的社會,一個共同祈求吉祥如意的集合體。
除此之外,壺鈕作為整把茶壺的中心,被塑造成了傳統“玉如意”的形態,但這種形態不是整比例的縮小還原,而是一種提煉濃縮,將原本身長的如意縮小成了壺鈕大小,形成了一種可愛透亮的袖珍感,這樣的壺鈕搭配八角云婷的壺蓋,如同獻寶一般向上噴涌,這時結合整體才會發現,壺底的如意就是代表水的浪花,壺肩的如意則是代表生命和活力的自然生長,壺鈕所呈現的則是在水流過后,獲得了生命和活力,進而有能力改造自然,追求幸福,這三種不同的如意代表了人生情感中的三個階段,層層遞進,發人深省。
綜上所述,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動了紫砂藝術不斷的突破自我,在種種已有的藝術造型、裝飾造型上不斷開拓變化,對于如意造型裝飾的發掘到此仍不是終點,隨著未來創作主題的深入,如意這一題材的作品還將產生更多新的變化,而想要跟得上時代的藝術潮流就要順應這種變化,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嘗試,使自身的文藝素養能夠順利的轉變成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紫砂壺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