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 魏艷玲 吳皓


摘要:針對2018年揚州市區3個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現狀進行了分析評價,結果表明:3個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總體較好,但水源地水質受上游來水影響較大,存在一定的環境風險。還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提出了水源地應采取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水源地;水質分析;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X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4-0060-02
1 引言
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與淮河流域交匯處,河渠縱橫、湖蕩交錯、水網密布,長江、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等諸多河流流經于此,為我國南水北調東線的主要干道[1]。通過對揚州市區3個水源地水質分析,了解揚州市區飲用水源地現狀。
2 揚州市區飲用水水源地基本情況
揚州市區現有3個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均為河流型水源地。人江水道廖家溝新城水源地位于廖家溝,設計取水規模為40萬t/d,供水服務人口為40萬人。長江瓜洲水源地位于長江,設計取水規模30萬t/d,供水服務人口為55萬人。長江三江營夾江水源地位于長江,設計取水規模為60萬t/d,服務人口約為30萬人。
3 揚州市區飲用水水源地安全問題
水資源是量與質的高度統一,水的污染降低了水資源的質量,由于污水排放量和毒性的增加,污水排放前又未能全部妥善處理,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緊缺。因此對水源地的監測和保護是十分重要的[2]。
目前,揚州部分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還沒有實現全封閉管理,隔離防護設施尚不完善。長江揚州段上游南京、儀征段存有眾多化工企業、工業園區和污水處理廠,若上述企業發生污染事故或者超標排污,可能會影響長江瓜州水源地和長江三江營水源地的安全。同時,長江是我國的重要航道,一旦因船只碰撞等造成突發環境污染事故,也將直接影響水源水質安全。
4 揚州市區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現狀
4.1 監測概況
揚州市區3個水源地每月開展例行監測,監測項目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和表2的28項指標;表3特定項目的33項,合計61項;每年6月份開展一次飲用水源地全項目(109項)監測。
4.2 評價結果
根據2018年水源地監測數據,3個水源地基本項目監測結果全部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Ⅲ類標準,補充項目和特定項目監測結果均低于標準限值,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其中選取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生化需氧量、總磷4項基本參數作一個簡單變化趨勢分析。長江三江營水源地氨氮、總磷每月濃度變化值不顯著,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變化顯著,呈折現波動趨勢;長江瓜州水源地氨氮、總磷每月濃度變化值不顯著,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變化顯著,呈折現波動趨勢;廖家溝新城水源地氨氮、總磷每月濃度變化值不顯著,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變化顯著,呈折現波動趨勢。詳見圖1~3。
4.3 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趨勢和原因分析
揚州地處長江和淮河的下游,位于長江上的2個水源地水質主要受上游沿江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污水、生活垃圾排放以及船舶污染影響。位于廖家溝上的水源地水質主要受上游淮河泄洪影響,廖家溝北接邵伯湖,南人長江,是淮河人江泄洪的主要河道之一。每年7,8月份,淮河泄洪排澇時,廖家溝水源水質受到一定影響。
5 揚州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保護措施
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3]。近年來水源地污染事件頻發,引發一次次水源危機,水源地安全問題需引起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5.1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投入,提高水源地保護的硬件水平。一是完善水源保護區隔離防護設施,防止人類活動對水源地水質造成影響。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量,對城市內河進行整治,減少對水源地的污染威脅。三是加強水源地污染防治,將廖家溝水源地附近生活污水全部接人城市污水管網。四是加強長江水源地上游揚州化工園區的環境管理與風險防范。
5.2 加強水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加強城市水源地的監測體系建設,在水源地上、下游增加監測點位,根據不同水期調整檢測項目,及時了解水源地水質狀況[4],對突發性污染事故、水質水量變化和水源工程安全等情況進行監控和預報。建立城市水源地數據庫和安全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必要的監測信息傳輸、處理和發布體系,以便實施動態監控和管理。
5.3 建立相應的水源地應急體系
建立水源地應急體系,完善水源地風險評估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針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處置方案,做到能在較短時間內判斷出污染物的種類、理化特性、污染范圍以及可能的危害程度等。一旦發生水源地污染事件后能夠第一時間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及時準確地處置污染事故,將事故影響降到最低[5]。
6 結語
揚州市3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均為河流型水源地,水質總體較好,均能夠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3個水源地水質受上游來水影響較大,主要污染源為上游工業污染、生活污水、農業廢水。為保障城市飲水水質安全,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水源地保護,實現水源地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6]。
參考文獻:
[1]姜曄,束影,徐芳芳,等.揚州市市區飲用水水源地現狀淺析[J].甘肅科技縱橫,2013(42):114~116.
[2]杜博宇.長春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現狀分析及保護措施[J].北方建筑,2019(4):62~65.
[3]劉奕梅.杭州市區備用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與安全分析[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5(37):72~76.
[4]吳秀萍.昆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質現狀及其趨勢分析[J].云南環境科學,2006(25):100~102.
[5]顧葉峰.太倉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現狀分析和保護措施[J].污染防治技術,2016(29):40~42.
[6]馮春紅.保山中心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質現狀分析及保護措施[J].綠色科技,2013(6):179~181.
收稿日期:2020-01-07
作者簡介:李影(1985-),女,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科學與規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