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熒 張海歐
摘要:指出了土地整治作為惠民工程、德政工程,對于我國新常態下自然資建設戰略轉型具有重大意義。陜西省土地整治在“十二五”時期成績顯著。提出了在新常態下,陜西也應秉承我國土地整治堅守耕地紅線、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四大原則,緊抓歷史機遇,敢于作為,緊密圍繞改革與創新兩大主題,適應新常態,利用現已取得的優勢,實現陜西土地整治的轉型升級:一是抓好“一帶一路”歷史機遇,二是要加大科技創新。以期為陜西經濟成功轉型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新常態;土地整治原則;陜西土地整治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4-0249-02
1 引言
自2014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所提出的“新常態”至今已過去5年多,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已轉變為中高速增長,各類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升級中趨于合理,科技創新成為了產業發展的動力。在我國基本資源國情沒有變、資源在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總體態勢沒有變的條件下,“十三五”時期自然資源工作加快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土地整治作為惠民工程、德政工程,對我國新常態下經濟戰略轉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土地整治作為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的系統工程,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1]。
陜西承東啟西、東聯西進,對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上有重要意義。2019年上半年陜西省實現生產總值11625.57億元,同比增長5.4%。陜西經濟新常態特征明顯、新經濟亮點紛呈、新動能日趨壯大、新活力不斷釋放,并延續到至今,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然而,2019年上半年陜西省土地整治項目較同期減少29.55%,總規模同比降低55.52%,土地整治總投資額同比降低39.2%[2]。陜西省目前處于重大戰略轉型發展期,亟須進一步剖析土地整治的重點、難點,明確土地整治戰略轉型方向,為陜西經濟成功轉型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2 新常態下我國土地整治遵循的原則
《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年)》確定了“十三五”期間土地整治的各項任務:一是實施藏糧于地戰略;二是建設美麗鄉村;三是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四是貫徹保護環境國策?;诖耍鲁B下我國必須要從土地整治轉型升級、構建生態土地整治模式、土地整治惠民利民等多方面入手,遵循新常態下土地整治“一守三建設”原則,推動土地整治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2.1 堅守耕地紅線原則
保護好耕地,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在可以維護當前改革發展穩定良好局面的同時,還可以確保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堅守耕地紅線,就是要大力推進農用地整理,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耕地數量質量保護,夯實農業現代化發展。牢固樹立保護耕地的意識,大力推進節約和集約用地,并規范土地整治程序。
2.2 新農村建設原則
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也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在經濟新常態下依然是我國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任務[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對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和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土地整治項目為基礎,搭建土地整治平臺,實施田、水、路、林、村改造提升,提高農村生產條件,從而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鼓勵新型農業科技產業化配套落地,吸引現代化農業產業公司,達到農業科技化、機械化、規?;彤a業化。注重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在土地整治規劃時重點統籌科教文衛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2.3 新型城鎮化建設原則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4]。開展土地整治有利于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解決城鎮化用地需求,緩解用地矛盾,因而對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常態下我國土地整治要以節約優先為基本戰略,有序推進建設用地整理,優化城鎮用地結構布局,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城鎮人居環境。為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土地整治項目的方案設計與規劃中要引入財政投入、新村建設、轉移就業與培訓、農業產業化和非農產業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等相關內容,建立健全土地整治技術標準體系,以改變建設用地布局零星分散,利用效率較低,基礎設施配套不全的情況。
2.4 生態文明建設原則
新常態時期,隨著增速減緩、結構調整、驅動變化,對資源、環境要素的依賴程度需逐漸減弱,要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這就要大力推進土地整治,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增強土地生態環境建設,助推綠色發展方式的形成,促進入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土地整治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在實施中要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
3 新常態下陜西土地整治發展模式探究
在新常態時期,陜西省增長速度來自于加快基礎設施以及短板領域的各個項目建設,并同時帶動了配套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優化省內各地區、各領域的投入結構,尤其是加強對公共服務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投入,將會助推全省高質量發展和“三個經濟”建設。陜西土地整治要堅定“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的戰略部署,借鑒其他省土地整治經驗,結合陜西經濟結構、地域特色、政策優勢,推動陜西土地整治事業的轉型升級。
3.1 抓好“一帶一路”歷史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為推動陜西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打造西部科學發展新引擎、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提供了有利條件。陜西要敢為人先,緊緊依托“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戰略定位,加快升級步伐,為陜西開創土地整治工作新局面。
土地整治以“區域統籌”為保障。通過分區域、分類別差別化重點整治,大力發展“一帶一路”區域發展合作理念,促進土地資源在都市圈、城市群和城鄉一體化的空間協同化布局[5],切實成為新常態時期推動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進行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平臺。
土地整治堅持平衡化發展。堅持城鄉一體化、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全民共享新型城鎮。陜西省土地整治必須要以中央關于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征“和諧發展、共同富裕”為要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和空間的有機統一與平衡。
3.2 加大科技創新
陜西是國內重要的科教地之一,高校與科研機構數量眾多,擁有豐富的高校教育資源與優質的人才儲備。新常態時期土地整治轉型升級要依靠科技創新,要通過高校與企業間產學研結合,培養土地工程人才。2017年7月8日,由長安大學和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聯合舉辦的土地整治工程專業建設研討會在西安召開,國內首次設置的土地工程類本科專業將為土地整治不斷持久地輸送專業型技術型人才,為土地整治工程發展貢獻力量,為自然資源部實施“三深一土”科技戰略培養更多人才。
土地整治要大膽探索實踐,加強科技創新[6]。一是全面支持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堅持統籌協調土地工程科技創新資源,在土地工程行業內建立完整的創新平臺體系,選擇基礎條件好、積極性高的系統內已有科技創新平臺,整合技術、人才、項目資源,鏈接跨行業、跨學科、跨領域的技術創新力量,支持國家級創新平臺的建立,為土地整治事業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強土地科技創新產學研用結合。面向土地整治的工程實踐,支持與高??蒲性核献鳎⒅匕l揮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加快推進科技成果示范應用,及時將應用后成熟的新技術、新方法轉化為技術標準,推進行業整體技術進步,不斷提高土地科技創新水平;三是推動有優勢的科研院所或創新型企業組建土地科技創新聯盟。形成核心創新團隊,共同開展系統化、協同化的科技創新攻關,加速制定各類土地整治工程的技術標準,推動土地工程領域科技創新落實落地;四是大力助推土地工程信息技術發展。支持國際、國內層面土地工程先進技術的交流,加快推動土地工程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把建設數字化土地工程平臺和智能裝備研發作為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強化應用牽引,推動土地工程智能裝備研發、系統集成創新與產業化。促進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土地工程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加強信息技術在土地資源中的應用,落實智慧國土建設。
參考文獻:
[1]吳麗葉,何敏超,梁杏,等.對新常態下廣西土地整治工作創新的探討[J].南方國土資源,2016(8):41~42.
[2]陜西省自然資源廳.陜西省國土資源公報(2019年上半年)土地整治項目竣工情況[R].西安:陜西省自然資源廳,2019.
[3]夏方舟,嚴金明.新常態時期中國土地整治轉型發展方向探索[J].寧夏社會科學,2016(3):109~113.
[4]王紅茹.新型城鎮化更需要新生產力驅動[J].中國經濟周刊,2013(32):46~48.
[5]岑慧.新型城鎮化視野下創新型都市圈的形成機理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5.
[6]李征,馮榮凱,王偉光.基于產業鏈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研究[J].科技與經濟,2008,21(1):22~25.
收稿日期:2020-01-09
作者簡介:王熒(1991-),女,碩士,主要從事土地資源管理研究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