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新睦地區在林業生態建設中,將重點放在防沙治沙上,獲得了顯著成效。從新疆地區土地沙化的現狀和變化趨勢入手,闡述了防沙治沙的新理念和技術措施,探討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塔里木盆地防沙治沙工程的發展情況。
關鍵詞:新按地區;土地沙化;防沙治沙;新理念;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S7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4-0123-02
1 引言
土地沙化是一個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由于土壤的生產能力降低,不僅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不利于人文環境的發展。在國內,新疆地區的沙化面積最大,風沙危害最嚴重,防沙治沙工程具有代表性[]。以下結合實踐,探討了防沙治沙技術的應用,以及大型生態建設工程的發展情況。2新疆地區土地沙化的現狀和變化趨勢2.1土地沙化現狀
調查數據顯示,新疆地區沙化土地共計74.71萬km2,占新疆總面積的44.8腸。從沙化土地的類型來看,流動沙地有28.64萬km2,占比約38.3%;半固定沙地有7.78萬km2,占比約10.4%;固定沙地有6.56萬km2,占比約8.8%;戈壁面積為30.62萬km2,占比約41.0%;其他1.10萬km2,占比約1.5%。從分布區域來看,巴音郭楞、和田、哈密、阿克蘇、吐魯番、阿勒泰及喀什7地,沙化面積共計66.73萬km2,占比89.3%;其余地區有7.98萬km2,占比約10.7%。
2.2 土地沙化的變化趨勢
(1)沙化土地擴展減緩。2005~2009年,沙化土地面積增加414.03km2;2010~2014年,沙化土地面積增加367.18km2。
(2)土地沙化程度加重。和2009年相比,輕度沙化土地面積減少474.33km2,中度減少941.36km2,重度增加296.91km2,極重度增加1485.95km2。
(3)植被狀況明顯改善。全區森林覆蓋率從“十一五”末的4.24%提高到4.70%,國家重點公益林區的郁閉度平均提高5%~10%,植被蓋度平均提高5%~10%。
3 防沙治沙的新理念和技術措施
3.1 新理念
我國《防沙治沙法》中指出[3],防沙治沙工作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遵循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區域防治和重點防治相結合的原則;既要考慮到生態自然規律,又要幫助農牧民致富。以低覆蓋度治沙理念為例,創新性表現為5點:①植被覆蓋率為15%~25%,就能實現固沙作用;②將人工造林、自然修復相結合,治沙速度明顯加快;③有利于營造混交林,形成喬木、灌木、草木復合結構;④可解決中幼齡林的死亡問題,提高生態用水效率;⑤在固沙效果的基礎上,治理成本明顯降低。對于塔里木沙漠的治理,工作方向是以人為本、以水定綠、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科學治理、發展產業,在防沙治沙過程中,實現生態和生計的有機融合。
3.2 技術措施
(1)封鎖禁區。將沙化土地列為禁區,封鎖并設置標識牌,避免外來人員干擾,有利于生態環境自我修復,發揮出土壤、植被、微生物的修復功能。
(2)搭設屏障。在以風蝕化荒漠為主的地區,可采用機械措施設置屏障,用來減弱風力,降低風沙侵蝕強度,減慢沙丘的移動速度[4]。
(3)植樹造林。常用的造林技術手段有:①飛播技術。利用飛機進行播種,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既能提高造林速度,又能節約人力物力財力。飛播技術在應用時,要結合地形條件,選擇生命力較強的樹種如梭梭、怪柳、胡楊、沙棗等。此外,飛播技術和混播技術相結合,促使灌木、半灌木一起播種,還能提高樹種的抗病害能力。②容器育苗技術。在降水量較少的地區,可采用容器育苗技術,在容器中栽種樹種,可以提高成活率,減少用水量。在容器選擇上,一般高度在15~25cm,容積約為500mL,集中在4、5月份栽種;選擇的樹苗如沙棗,注意保護苗木的根系。③大苗深植技術。對于流動沙丘,可采用大苗深植技術,能抵抗大風和干旱,避免樹苗帶出地面。該技術的應用,樹木扎根較深,既能提高存活率,又可以作為沙障使用,可節約植被耕種費用,具有較強的叢生性[5]。④扦插捌坑技術。以怪柳、胡楊為例,這些樹種的繁殖能力強,可在春季或秋季采用扦插捯坑技術,分為插條、壓條、埋干、分根等步驟。實際作業時,為了提高效率,挖下一個坑時,可在前一個坑插條,分層塌實即可。⑤六位一體栽植技術。在沙化土地上,土質的穩定性差,采用六位一體栽植技術,及時將套籠防護、滴水澆灌、蟲害治理等相結合,混合栽種植物,并定期更換周圍土壤,配合薄膜進行覆蓋,能提高植被的存活率。
(4)防沙技術。①戰略性防沙。綜合評估沙化地區,然后制定具體的措施,例如:采用梭梭育苗技術,不僅存活率高,而且能改善土地肥力,有利于調整樹種結構;營造混交林,發揮出不同樹種的優勢,在短時間內完成種植任務,可提高林木資源的利用率[6]。②戰術性防沙。戰術性防沙的實施過程主要是:先封,將沙化土地封閉起來,避免流沙向其他地方轉移;再障,設置障礙物減弱風蝕影響,提高土壤的穩定性;后栽,選擇合適的樹種栽植,提高綠化覆蓋率。
4 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的發展情況
4.1 管理辦法
2015年7月1日起,《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根據生態區位、沙化程度、財力支持等因素,劃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遵循統籌規劃、嚴格保護、集中連片、突出重點的原則,禁止開展以下工作[7]:①砍伐、樵采、開墾、放牧、采藥、狩獵、勘探、開礦、濫用水資源等,一切破壞植被的活動;②禁止安置移民;③未經批準不能修建公路、鐵路。
依據該管理辦法,隨后開展試點工作。2019年1月,官方發布了10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名單,其中新疆地區占據4個,分別是莎車縣喀爾蘇鄉、葉城縣江格勒斯、阿克蘇市喬吾克、柯坪縣齊格布隆[8]。具體防沙治沙工作,一是建設圍欄、草方格沙障,設置固定界碑、界樁、警示牌;二是組建生態管護隊伍,劃分責任片區,通過巡邏的形式,及時制止開荒、放牧、破壞圍欄等行為;三是向周邊居民宣傳防沙治沙法律法規,提升生態環保意識;四是針對監測數據進行整理、調查,分析生態環境的變化,調整防沙治沙工作方案。
4.2 管理成果
(1)生態效益。設置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可以改善生態環境,避免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減弱風沙危害。植物栽種后,不僅能改善氣候條件,也有利于農民生產,為農業、林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2)社會效益。通過防沙治沙,改善了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人們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中,能提高生活質量、增強民族團結,推動了社會健康和諧發展。
(3)經濟效益。土地沙化導致耕地退化,生產力明顯降低,設置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配合防沙治沙措施,能恢復土地的生產力,改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實現了人民增收的目標。
5 塔里木盆地防沙治沙工程的開展情況
5.1 工程概況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地區的南部,處于天山、昆侖山、阿爾金山之間,盆地中間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國內最大的沙漠。該沙漠內的植被很少,地下水距離地表約3~5m,僅有少量的蘆葦、檉柳、硝石灌叢。2011年5月,國家正式啟動塔里木盆地防沙治沙工程,工程規模共計62.53萬hm2,投資資金17.24億元,工程重點是封沙育林、人工造林E91。在綠洲外圍,封育天然的荒漠植被,建設防護林用于防風固沙;在綠洲內部,建設生物防護屏障,增強風沙抵御能力,提高植被的覆蓋度和質量,避免沙化土地進一步擴大。
5.2 管理成果
近年來,隨著林業、草原、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項目的共同推進,土地沙化擴大趨勢基本遏制。而在未來,防沙治沙工作要向沙漠要效益,發展沙區特色產業,以甘草、黑加侖、沙棘為例,種植特色植物,大力發展藥品、食品、果品、保健品等產品,促進種植、加工、運輸、銷售等產業的發展[10]。防沙治沙工程的開展,獲得的成果如下。
(1)地方政府是防沙治沙的引導者和服務者,既具有社會公益性,又具有經濟導向性。該工程的開展,在沙化治理的同時發展沙產業,能利用經濟活動帶動GDP,激發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欲望。
(2)對治沙企業而言,企業的利益訴求很明確,就是將沙地和勞動力結合起來,促使資本再生產。防沙治沙過程中,企業從政府手中獲得報酬,同時也會產生激勵作用,進一步提高治沙效果。
(3)對當地居民而言,防沙治沙工程的開展,既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又能從沙產業中獲得一定經濟收入,因此居民能積極支持配合、脫貧致富,實現雙贏目標。
6 結語
治理土地沙化是發展生態林業的基礎。以新疆地區為例,介紹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塔里木盆地防沙治沙工程的發展情況和成果,闡述了防沙治沙的新理念和技術措施。希望通過本文,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推動防沙治沙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魏望.上地沙化與防沙治沙措施探討[J].現代農村科技,2019(1):95.
[2]周紅星.生態林業工程的建設發展路徑[J].電腦迷,2018(27):254.
[3]沈飛.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努力開創新疆防沙治沙事業新局面[J].新疆林業,2018(1):19~21.
[4]王希剛,豐緒霞.加強新疆奇臺縣林業生態建設的策略分析[J].江西農業,2017(24):106.
[5]王希剛.奇臺縣防沙治沙措施與成效分析[J].鄉村科技,2018(3):65~66.
[6]吉小敏,雷春英.新疆且末縣河東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植物多樣性調查[J].防護林科技,2017(9):18~20.
[7]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印發《在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范圍內進行修建鐵路、公路等建設活動監督管理辦法》的通知[J].自然資源通訊,2019(19):18,21.
[8]馮偉,楊文斌,李衛,等.低覆蓋度治沙理論及其對防沙治沙的貢獻[J].中國科技成果,2019,20(7):54~57.
[9]俞學志.試析防沙治沙造林技術的運用[J].現代園藝,2019(22):182~183.
[10]冬措毛.新形勢下防沙治沙造林技術的應用探究[J].防護林科技,2019(9):81~82.
收稿日期:2020-02-15
作者簡介:王翔(1983-),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工程咨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