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燕 劉人源 覃斌 李權
摘要:指出了建設全域森林公園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對黔東南州發展全域森林公園進行必要性和打造條件后認為:羚東南州在打造全域森林公園方面具有明顯的政策優勢,有著優良的森林生態環境資源,以及良好的林業產業基礎等優勢條件。通過不斷完善相關的配套服務體系,已具備了打造全域森林公園的可行性。
關鍵詞:矜東南州;全域森林公園;林業
中圖分類號:S759.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4-0152-03
1 引言
全域森林公園是指各行業積極融入其中,各部門齊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森林公園全部的吸引物要素,為消費者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全面地滿足目標群體的全方位體驗需求。全域森林公園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追求森林公園遍地開花,以及森林旅游的增長上,而是森林公園對消費者服務質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森林公園對人們生活品質和體驗提升的意義,提升森林公園在人們新財富革命中的價值[1~3]。建設全域森林公園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對黔東南州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家園、推進城鎮綠色化發展、增強民眾的生態福祉等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2 黔東南州發展全域森林公園的必要性分析
2.1 增加人民生態福祉的迫切需要
發展全域森林公園有利于公眾走進森林,親近自然,滿足日益增長的戶外健身、休閑的需求,有利于廣大城鎮居民生活在綠色城鎮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有利于公眾切身感受生態保護和建設帶來的變化,享受到生態建設帶來的成果[4]。因此,發展全域森林公園對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對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
2.2 實現城鄉生態一體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全域森林公園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的紐帶,在城鎮及周邊敏感地帶開展生態保護和建設,進行森林保育和植被恢復,構筑起多樣化的森林植物群落,維護生物多樣性[5,6]。有利于城鄉生態建設連接暢通、同步發展,形成城鄉一體化的森林生態系統,有利于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增加生態用地,有利于加強養護管理水平,鞏固造林綠化成果。發展全域森林公園對于實現城鄉生態一體化建設,加強區域統籌發展意義重大。
2.3 弘揚公眾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陣地
全域森林公園貼近百姓、服務百姓,公益性強、關注度高、輻射面廣,是傳播生態文化、開展自然生態教育的天然大課堂[7]。發展全域森林公園有利于公眾共享生態建設帶來的成果,引導熱愛自然、崇尚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有利于公眾感受生態文化、獲得生態知識、增強生態道德意識,有利于公眾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態環境,增強其生態保護的自覺性,壯大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社會力量。
3 黔東南州打造全域森林公園條件分析
3.1發政策優勢明顯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十九大”報告則又進一步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新要求,“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貴州省作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試驗區,中共貴州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意見》,明確了貴州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五大任務。中共黔東南州委九屆七次全會作出了《中國共產黨黔東南州委黔東南州人民政府關于守住兩條底線用好兩個寶貝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決定》。多規合一、綜合協調發展給森林公園內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帶來機遇。森林公園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五位一體發展、生態文明試驗區、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都離不開森林公園建設綠色家園這個基礎。大的政策環境,給發展全域森林公園奠定了優勢,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3.2 良好的基礎條件
3.2.1 豐富的森林資源
全州林業用地占國土總面積72.6%,森林覆蓋率達65.03%,蓄積1.1億m3以上。據統計,全州境內有種子植物163科492屬2009種,瀕危植物有23種。其中我國特有屬24屬,占全國特有屬的11.7%。
3.2.2 生態環境資源優良
全州有都柳江、清水江、舞陽河三大干流,集支流溪河2900多條,呈樹枝狀分布。由于多種地質構造,在地質內外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巖溶地貌、夷平面、侵蝕堆積地形、河谷地貌、山地地貌等多種多樣的地貌形態,加上豐富的森林資源以及工業污染極低,所以黔東南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資源。
3.2.3 具有良好的林業產業基礎
在生態大業與民生林業的雙重作用下,林業產業已由過去只注重林木資源的利用,向綜合利用森林資源的轉變。采伐總量減少和采伐方式改變給更精深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林業產業帶來了機遇。林業產業的外延和內涵都在延伸。一是以生態文化旅游為中心的發展戰略,賦予林業更多更高的要求。二是森林資源環境已成為產業本身或作為其他產業派生的基礎,如旅游業、健康產業、林下種養殖業等,森林資源環境利用產業已成為市場很多轉型產業的追求。
4 發展全域森林公園需要配套的服務體系
4.1 將全域森林公園規劃納入州、縣政府規劃
黔東南林業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占總國土面積的70%以上,而且90%以上的貧困人口在林區。森林公園肩負生態紅線保護、森林環境質量、改善旅游環境、土地供給、種植結構調整、土地流轉、木材資源及其他森林資源供給,木材加工轉型升級等責任和義務。將全域森林公園“十三五”規劃納入州、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部門規劃上升為政府規劃,變部門森林公園為社會森林公園,將森林公園投入納入政府投入體系、才能保證既定目標的實現。
4.2 建立森林公園穩定的投入、運營機制
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森林公園建設投入保障制度,力爭中央、省對黔東南森林公園投人增長的同時,開展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申請財政、社會,民間團體對森林公園的投入陽]。將森林公園建設、管護經費列入地方財政預算,保障森林公園基礎設施、生態保護與建設和后期養護管理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應扶持森林公園生態教育和生態修復等公益性設施建設,優先將城鎮植樹造林、生態修復治理、護林防火等林業、園林建設資金用于森林公園建設。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森林公園建設。
4.3 加強規劃設計,提升建設水平
規范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的編制,提升規劃設計質量和水平,突出森林公園建設的自然、生態、地域文化的特色,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引導各地森林公園有序健康發展[9,10]。提升森林公園森林景觀改造、健身步道、登山步道、騎游道建設及自然教育設施建設的品味,提高森林公園的建設水平。充分利用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布設公交車站和生態停車場等,加強森林公園與外部城鎮主干道的連通。加強公園內部水、陸路網系統建設,建立健全徒步道、騎行道、車行或軌道游覽道等的分道系統。將森林公園發展納入地方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鎮化建設發展規劃,作為城鎮建設中公益性、基礎性工程加以整體推進。同時,將森林公園建設納入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鎮化建設的考核指標。
4.4 建立全民共建共享新機制
不斷創新形式,大力支持各行各業、社團組織、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投入森林公園的建設中[11]。積極吸納各有識志士、專業人士等擔當森林公園教育、環境保護的志愿者。積極倡導全民義務植樹和認養林木、林地,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森林公園建設管護的積極性,促進全民共建共享森林公園。
4.5 加強人員培訓和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加強森林公園的基礎理論和信息化建設,強化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培訓,建立起穩定的人才隊伍,提高專業化建設管理水平。盡快研究制定森林公園規劃、建設、養護、管理等相關的行業標準和辦法,不斷規范森林公園的建設和管理。
5 結語
當前大扶貧、大健康、大旅游、大數據戰略融合發展給全域森林公園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黔東南州通過統籌森林公園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滿足了人們的休閑健身需求,在提升生活質量,培育生態意識,推動綠色城鎮發展,推進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方面實現了協同發展。同時,黔東南州森林公園還為生態文明和現代林業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森林公園硬件條件不斷改善,知名度逐漸提高,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趙敏燕,陳鑫峰.中國森林公園的發展與管理[J].林業科學.2016,52(I):118~127.
[2]Gao S,Huang S,Huang Y.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0,11(5):439~450.
[3]劉慶余,弭寧.全域旅游視野下健康養生旅游發展對策[J].旅游學刊,2016.31(11):4~6.
[4]張光輝,官加杰,范賢熙,等.貴州省森林公園自然類景觀資源定性評價[J].林業調查規劃,2011,36(3):132~134.
[5]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林業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森林公園簡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6]Yamada Y,Sasaki H,Harauchi Y.Effects of narrow roads on themovement of carabid beetles(Coleoptera,Carabidae)in NopporoForest Park,Hokkaido [J].Journal of Insect Conservation,2010,14(2):151~157.
[7]文斌,張小雷,楊兆萍,等.新疆喀納斯國家森林公園游客的行為特征[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4):527~531.
[8]黃晶.森林公園社會效益評價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9]Hartter J,Solomon J,Ryan S J,et al.Contrasting perceptions ofecosystem services of an African forest park [J].EnvironmentalConservation,2014,41(4):330~340.
[10]潘洋劉,曾進,文野,等.森林康養基地建設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林業資源管理,2017(5):101~107.
[11]PnnAkovlCL,Dzurenda L.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llenfall leaves from ornamental trees in city and forest parks [J].Bioresources,2015,10(3):5563~5572.
收稿日期:2020-01-06
基金項目:貴州省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編號:2018520134);貴州省科技合作計劃(編號:黔科合LH字[2016]7322號)
作者簡介:粟燕(1966-),女,教授,研究方向為新材料制備與應用技術。
通訊作者:李權(1982-),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木材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