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發展理念是我國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關鍵所在,這其中國家森林城市的建設所起的正面作用愈加明顯。探討了在綠色化發展背景下遂平縣創森規劃特色構思,確定了“天中山水幸福地、秀美花園森林城”的建設定位和“一屏、雙核、三帶、多點”的建設布局,并在重點建設工程內容和要重點把握的問題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綠色發展理念;國家森林城市;特色定位;建設布局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04-0166-03
1 引言
綠色發展理念重點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旨在突出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自2004年我國首個森林城市建設啟動以來,逐步形成了跨區域、覆蓋地縣和城鄉的森林城市建設體系,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已建成194個國家森林城市,城市綠化覆蓋率累計增加了9.75%,促進了城市生態空間的不斷擴大,城市群自然生態功能、區域發展生態承載力得以不斷發展提升。國家森林城市的建設為社會公眾提供了生態、產業、文化等多種服務功能,發揮了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 建設背景
遂平縣位于河南省南部,號稱“襟帶河山,咽喉梁楚”,北鄰西平縣,西鄰舞鋼市,南及西南部和駐馬店市驛城區接壤,東與汝南縣、上蔡縣相連。遂平縣地形為“一山兩崗一平原”,西部為伏牛山余脈,中部南北兩側為兩道東西走向的崗坡,自西向東逐漸遞降,南北崗坡之間和以東地區為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縣域西部,面積為212.42km2,占全縣總面積的17.37%。
遂平區位交通優勢突出,107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廣鐵路、京廣高鐵縱貫全境。遂平縣通過大力開展生態建設,林木覆蓋率超過30%,形成了一山(嵖蚜山)、三河(奎旺河、汝河、玉帶河)、五廊(高速公路、鐵路、高鐵,107國道、遂景大道)等為主,整體布局較為合理的綠色生態空間。截至2018年年底,城區綠化覆蓋率為42.03%,尤其是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了11.87m2,高于駐馬店市大部分區縣的水平,這對于促進城市、園林、森林三者的有機融合,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十分有利。
3 規劃原則
3.1 尊重自然原則
堅持尊重自然,以生態保護優先,自然恢復手段為主,科學運用鄉土樹種,實現造林樹種的鄉土化、植物配置的多樣化、管護措施的生態化,以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恢復山地溫帶闊葉林植被,保護河流庫塘等濕地生態系統健康,逐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3.2 景觀生態原則
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以山水脈絡為骨,林草植被為肌,持續推進國土綠化,擴大生態斑塊面積、連通生態廊道,加強生態基底建設,合理布局,構建起縣域范圍內結構完善、功能良好的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網絡,增加景觀水平上的穩定性。
3.3 開放融合原則
在創森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城市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文化旅游局等各個部門及社會公眾、專業人士等多方力量要融合參與,有序分工協作以促進森林城市的統籌建設。
4 創森理念
近年來,遂平山立足山水林田湖多元生態要素的優勢,持續推進城區綠化工作,通過“見縫插綠、見空補綠、沿街植綠”,建設了大量城市綠地和綠道,全市累計新增綠地面積達百萬平方米以上,城市人居環境得以大幅改善,形成了“三河、兩湖、五園”的綠地格局和“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城市建設新風貌。同時,通過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在山區和平原構建起了較為完備的生態防護體系。故結合遂平建設綠抱水繞的宜居宜業名城的發展目標,規劃確定遂平縣創森特色定位為“天中山水幸福地、秀美花園森林城?!?/p>
以“山區森林化、平原林網化、城市園林化、鄉村林果化、廊道林蔭化、庭院花園化”為核心理念,通過城、鎮、鄉村統籌一體和整合山水資源的創新型、協調性的規劃設計,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結合遂平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鄉村振興規劃等重要專項規劃的成果,真正實現“多規合一”。在強化國土空間管控力度的前提下,大力營造綠色空間,促進城市的綠色更新,不斷提升國土綠化水平。通過構建城鎮綠色生活圈和森林生態防護圈,增強游憩生態休閑等森林生態服務產品提供能力,盡快促使綠色產業結構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將遂平縣建設為名副其實的“幸福地”和“森林城”。
5 建設布局
5.1 一屏拱衛
一屏指西部淺山區生態屏障??h域西部伏牛山區丘陵淺山區建設大面積的水源涵養林、防護用材兼用林、水土保持林和風景林、游憩林,喬灌草并重,構建起立體生態防護體系,建設環嵖蚜山的森林公園群,將之建成城市重要的綠色屏障和生態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綠色發展帶、生態景觀帶、人文景觀帶。
5.2 雙核映襯
雙核指遂平城區、嵖蚜山兩處生態綠核。城區以發展喬木為主的各類公園、公共綠地及防護綠地為主,建設城內濕地公園和城周生態防護帶,水綠相融,形成城市色景觀綠核。嵖蚜山以建設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內生態康養林、配套旅游服務設施,統籌提升生態服務和游憩功能,完善康養產業業態,形成區域內重要的休閑綠核。
5.3 三帶交織
三帶指以汝河、奎旺河為主的河流和城市道路廊帶。汝河、奎旺河兩條骨干水系在城區交匯,形成縣域中心的大面積的自然濕地,保護水系防護林帶,將之建成城區南部水美景綠的“藍色飄帶”,同時通過建成七蟻路、遂嵖路、遂景大道、遂袁公路等貫穿性的綠色廊道,共同構成遂平縣由郊區往城區過渡的大型綠帶,將森林、濕地良好的生態效應引入城區,以起到藍綠交織、生態協同的效果。
5.4 多點綻放
多點指依托遂平縣森林資源分布和生態文化產業條件特點,在生態景觀格局構建和空間形態優化上進行考慮,在位處城鄉過渡帶、農林生態交錯帶、河流生態帶等重要生態和景觀節點的鎮村,以企業、園區、基地等模式,建成的多個覆蓋水平城鄉的林業生態和產業創新發展點。通過大力建設,可實現創森總體布局在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上的連點成線、以線帶面、整體帶動的效果。
6 重點工程
6.1 城市生態格局優化工程
合理優化城鄉生態格局,城區重點建設開展玉帶河治理工程,完善月兒灣、蓮花湖公園及城區重點單位、街角綠地的小游園建設,建設林蔭街道及區域、社區級城市綠道,形成等級和層次豐富的綠地系統。開展公路、鐵路兩側的防護綠地建設,完善區域性交通綠化帶,打造京廣鐵路及G107(107國道)、商南高速,G4(京港澳高速)、S220等多條生態綠廊,要求主次有序、縱橫聯通,單側綠化寬度達到100m,做到以綠蔭城。建設完善汝河、玉帶河兩條河流生態廊道,增強遂平縣與駐馬店市主城區間的生態聯系和景觀連通性。
6.2 國土空間保護治理工程
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的深度落實,堅守生態保護紅線,沿河保護嵖蚜山鎮、花莊鄉、槐樹鄉及嵖蚜山國家森林公園、鳳鳴谷景區、龍天溝風景區、紅石崖風景區等面積在780km2左右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嚴禁進行開發建設。實施生態空間修復和水體、大氣、土壤綜合生態治理工程,開展植被生態恢復工程,修復西部山區采礦跡地和受損山體,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涵養能力。加強流域綜合治理,維系河流水系形態完整性,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在奎旺河、汝何上游南石羊河、北石羊河,下游謝湖河等水系沿岸,結合四美鄉村建設,營造若干個村鎮級的小微濕地公園,顯著提升森林、濕地等生態綠地在縣域范圍的“藍綠空間”的面積比例,起到以林養水,以水潤城的目標。
6.3 綠色產業集群構建工程
依托遂平自然山水和森林資源,重點布局,著力發展森林產業集群,以嵖蚜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嵖蚜山溫泉小鎮等為龍頭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利用其示范效應帶動嵖蚜山周邊地區及遂景大道沿線鎮村開展森林游憩、采摘、養生、體驗等項目。依托梅園、百合園、世外桃源農場、明品彩葉股份公司等發展特色經濟林、綠化苗木花卉產業,促進區域特色經果林、花卉、觀光農業、鄉村旅游、有機食品等現代服務業的穩步發展。多策并舉,逐步提升城市綠色生態經濟比重,形成遂平特色的綠色產業集群,大力推進遂平產業興城進程,并與環宿鴨湖生態功能拓展區一期,形成駐馬店市綠色經濟躍升的雙飛之翼。
6.4 森林生態文化培育工程
重點培育森林生態文化,以河南名品彩葉苗木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著力實施覆蓋全境的彩葉工程,運用橡樹、刺槐、香椿和金葉水杉、秋火焰、銀械、花葉榆、紫葉紅護、金葉白蠟、金葉刺槐、紫荊、復葉槭等本土和適宜的色葉樹種,在遂平骨干路網沿側營建連續分布、樹種多樣的彩葉森林,打造處“多彩花千樹、繽紛遂平城”的城市形象和“道路彩帶”融匯于“林中花?!钡纳鷳B景觀效果,豐富城市個性色彩,實現以彩亮城。彩葉林的營造中,要與周邊傳統村鎮的特色及發展目標有機結合,精心規劃設計,配套游步道、宣教點、解說標識等設施,因勢利導,建成一批地域氣息濃厚,風格多樣的森林教育基地(彩葉主題公園),積極開展生態文化宣教活動,在實現大地播綠的同時做到心中植綠,提升公民的生態素養,將森林生態文化培育工作真正做到位。
7 結語
遂平縣應牢牢把握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重大發展契機,還需在以下3個方面需要做好準備。首先,要注重城鄉統籌、城城統籌。在遂平城區尺度,做到“以人為本、科學管控、按需增量”,穩步提升城市森林的生態建設和服務效益。建設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綠色單位,為廣大社會公眾創造最為普惠的生態福祉。在縣域尺度,研究確定開展造林綠化和生態恢復的適宜規模和范圍,判定現有生態格局中的空缺和連接點所在。將遂平縣和驛城區的創森工程進行協同管理,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統一規劃設計,以帶動區域的綠色發展與統籌發展。建議以道路河流等生態廊道綠化為支撐、環城森林帶和森林鄉鎮為建設依托,打造駐馬店主城區、遂平縣兩地之間的生態緩沖區和中心城市組團集群中重要的生態宜居節點,以促進質流、能量流等自然要素在城市之間的自由流動,以獲得最大的協同效益。其次,要以科技為引領,科學規劃、協同管理。尤其是困難立地營造林技術、樹種組合配置、森林濕地等,受損生態系統修復、城市綠色開敞空間合理構建與特色營造、城市綠地生態效益的優化途徑等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關鍵領域進行科技攻關研究,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技術體系,切實提升創森工程的生態和社會效益。最后,要以完善制度為根本,加強自然資源管理。應加快建立起林長制、河長制和湖長制等生態保護管理制度,實施網格化管理,不斷提升綠色治理的水平,這不僅僅是加快建設國家森林城市進程的有力途徑,也是有效促進“駐一遂”雙城統籌,實現生態協調發展的“破題”之舉。
參考文獻:
[1]張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觀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8(39):10~16.
[2]秦書生,胡楠.中國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631~636.
[3]侯元兆,杜士才.森林在綠色發展中的新定位[J].世界林業研究,2012(25):1~6.
[4]張英杰,李心斐,程寶棟.國內森林城市研究進展評述[J].林業經濟,2018(9):92~96.
[5]劉宏明.試論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特點與重點[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32~37.
[6]溫全平.城市森林規劃理論與方法[D].上海:同濟大學.2008.
[7]常守志.基于生態流的城市景觀生態變化與優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8.
收稿日期:2020-02-12
作者簡介:張力強(1979-),男,碩士,主要從事林業和生態園林規劃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