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平 王威



常延富,男,1964年5月出生,1989年5月參加工作,任商河縣玉皇廟鎮瓦西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黑皮冬瓜協會理事長。瓦西村位于商河縣玉皇廟鎮西南部,南邊臨著濟陽縣,全村有130戶,550口人,1800多畝耕地,黨員25名,村“兩委”成員4人。
常延富自1989年開始在瓦西村干黨支部書記,現在已經29年了,作為一名村干部,在這近30年的工作歷程,有創業的艱辛,也有收獲的喜悅。十多年的時間,瓦西村從貧窮落后到文明富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黑皮冬瓜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產品”、獲得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村子被授予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稱號,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黑皮冬瓜生產基地,村集體收入達到26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0元以上。先后榮獲“泉城先鋒基層黨組織”、“山東省科普惠農示范工程先進單位”、“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十多年前,瓦西村是個典型的以傳統糧棉種植為主的貧窮村,當時全村年輕的、有本事的都爭著往外跑,留在村里的是老的老,小的小,沒有人愿意守在家里種地,家家戶戶的日子過的都很緊巴。看到這種情況,村班子一班人心里都不是個滋味兒,從那時候就認識到,要讓群眾富起來,必須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但是怎么改,發展什么產業,一直是我們黨支部苦苦思考的問題。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和敢闖敢干的人的。瓦西村發展第一個產業——黑皮冬瓜這個機會是怎么來的呢,說起來那是2000年,惠民縣的蔬菜銷售公司銷售代表韓華來商河縣發展訂單農業,通過聯系鎮林管站,在全鎮一共發展了十多個村種黑皮冬瓜,當時黑皮冬瓜是個稀罕東西,大家都沒有見過,經過咨詢知道了黑皮冬瓜畝產量是一萬斤,除去成本每畝純利潤一千元,當時物價低,2000年一畝地見一千塊錢也很可以了。俗話說的好,“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常延富和村“兩委”一班人一商量,覺得行,當年就種植了30多畝冬瓜,結果沒想到當年冬天賠錢了。為什么呢?當年銷售代表收了村民種植的黑皮冬瓜存著等著漲價,沒有及時往外賣,過了冬至冬瓜全凍了,這個人賠錢了,老百姓的錢當時也沒要回來。其他村的村民一看銷售代表賠錢了,到第二年就退縮了,就不種了。可是常延富參與了全過程,知道他之所以賠錢,不是冬瓜賣不出去,而是銷售代表錯過了出售時間,為了多掙點錢,存著不賣,結果全凍了,于是選擇了繼續堅持。
在冬瓜種植過程中,常延富和廣東來的技術員結成好朋友,這位技術員不但指導冬瓜種植,還向他傳授了冬瓜儲存的經驗,就是挖地坑。常延富懷著試試看的態度在地坑里存了一萬多斤,結果當年存的冬瓜賣了好價錢。2001年剛過了年,常延富去廣東把這個技術員請回來,指導冬瓜種植方面的技術,結果那天的冬瓜喜獲豐收。每畝地的凈利潤當時還是達到了2000多元,老百姓非常開心,從那一年開始,瓦西村的冬瓜種植面積一下達到了500多畝,其他村里看到我們掙錢了,也紛紛種上了冬瓜,2002年,全鎮種植面積達到2000多畝。
由于那幾年剛剛開始種植冬瓜,宣傳不是很到位,外地的客商來的不多,這樣市場就沒打開。2002年正逢大旱,老百姓常說,旱瓜澇棗,當年冬瓜又是大豐收。但是當年冬瓜價格偏低,老百姓舍不得賣,想等冬瓜價格漲一漲,再漲一漲,好賣個好價格,多掙點錢,結果儲存到冬至,又凍了,有的群眾種植5-6畝冬瓜,也就剛能保本。常延富認識到,冬瓜雖然是個好東西,但是賣不出去也只能爛在地里,變不成錢就不保險。于是他就給村里的老少做工作,蔬菜價格每年都不一樣,不能看去年的價格,要掌握當年的市場行情,能賣就賣,變成錢才是真事。
光有好的產品不行,必須有好的渠道與市場接軌。2003年,常延富接受了2002年的客戶少的教訓,9月份,冬瓜還沒上市,就印了宣傳材料,拿著名片,只身一人北上,聯系銷售,聯系客戶,黃河以北所有的大型蔬菜銷售市場都轉遍了,結識了不少客戶。到冬瓜上市的時間,聯系的客戶都來了,那一年的冬瓜價格從上市時的一毛八,猛增到兩毛八,價格合適,客戶上門收購,村里的冬瓜全賣了,老百姓又滋兒了。
到了2004年,冬瓜價格偏低,再加上在2003年銷售過程中發現有的客戶為了盈利,會哄抬價格導致瓜農利益受損。村“兩委”一班人經過商量,決定對冬瓜銷售實行統一定價,銷售統一管理,當年雖然行情一般,但老百姓的冬瓜全賣出去了,收入也不錯。現在一遇到行情不好的年景,老百姓也總會想起2004年的情形。從這一年開始,瓦西村的黑皮冬瓜種植銷售逐漸形成了產業化,正規化,那一年成立了黑皮冬瓜種植協會,也注冊了瓦西黑皮冬瓜商標,在冬瓜種植、銷售上的經驗也越來越豐富,老百姓也越來越成熟。
經過發展,到了2007年,瓦西村黑皮冬瓜種植發展到上千畝,這一年黑皮冬瓜行情好,價格在八毛左右,每畝地的凈利潤能達到一萬元左右,全村130多戶,在2007年一下子出現了十多個十萬元戶,老百姓在種植冬瓜中確實得到了實惠。
到了2008年,周邊村莊的老百姓看瓦西村種植黑皮冬瓜發了財,也紛紛種上了黑皮冬瓜。這一年瓦西和周邊的幾個村種植面積發展到4000多畝,加上種植技術的提升,每畝地產量達到了近兩萬斤,總產量達到了8000多萬斤,冬瓜種植出現了一個小高潮。
在動員村民發展黑皮冬瓜種植過程中,瓦西村里有位村民叫尤明全,這位村民很實在,干活舍得下力氣,但是就是思想保守,從2000年瓦西村開始推廣冬瓜種植時開始,就動員他,可是他就是認準了小麥玉米糧食作物保險,不敢種冬瓜。但是常延富也一直沒有放棄,一有機會就開導他,到了2002年又找到他,動員他種冬瓜,他知道種冬瓜比種糧食來錢快,但總覺得種棒子麥子心里踏實。常延富當時就跟他說,你先種上兩年,賺了算你的,賠了算我的。聽到常延富這么說,他也不好意思再說啥了,當年象征性的種了點冬瓜,然后種植面積一年比一年大,到現在尤明全已經是瓦西村的種瓜能手,地里種著10畝冬瓜,每年收入非常可觀,家里的房子重新翻蓋,搞的寬門大屋,孩子在外面上大學,日子過得非常舒服。
致富路永遠沒有盡頭,必須不斷探索創新。瓦西村的冬瓜產業有了規模、成了氣候,但瓦西村“兩委”一班人并沒有就此滿足,而是借著瓦西黑皮冬瓜響亮的名號,繼續拓展致富新路子。年前常延富帶領著種植大戶,到周邊縣市進行學習,把濟陽縣太平鎮小拱棚種植西瓜的技術利用到黑皮冬瓜種植當中,讓冬瓜棵從一年結一個變成一年結兩個,增加了冬瓜產量;引進種植富硒西瓜、富硒甜瓜,豐富產業內容,拓寬收入渠道。同時,每年舉辦黑皮冬瓜大賽,邀請省市電視臺進行宣傳報道,大大增加了瓦西冬瓜的知名度。在此基礎上,在村里還推廣有機韭菜種植,成立了有機韭菜合作社,經過檢驗,22項指標全部達到國際標準,獲得了農業部的有機商標。2015年底,常延富帶著韭菜去省城,《濟南日報》連續幾天免費為進行宣傳報道,還在報社大樓前面專門找了一塊區域搞義賣,以十倍于普通韭菜的價格銷售,供不應求。
現在瓦西村已經形成了以黑皮冬瓜為代表的六大“果蔬品牌”,韭菜和西瓜、甜瓜種植已經發展到50多畝,經濟效益非常好,群眾的錢袋更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