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星 倪曉剛


摘要:對L中學留守初中生的調查發現,網絡成癮者共計73人,初一5人,初二18人,初三24人,初四26人。網絡成癮的學生中,高年級明顯多于低年級,男生明顯多于女生,且在心理上多表現為“學習障礙”和“行為障礙”,甚至出現過激行為。基于此,通過實施陪伴式家教,進行家庭干預;加強專業引領,完善學校干預等舉措,取得了戒除網癮的較好成效。
關鍵詞:農村留守初中生 網絡成癮 干預策略 個案
中圖分類號:R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1-0041-02
據統計,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為6100萬,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長期存在決定了這一群體長期客觀存在的現實[1]。農村留守兒童作為數量龐大的群體,其健康成長的問題備受社會關注。對萊陽市L初級中學(以下簡稱L中學)部分留守學生的訪談發現,不少在外務工的父母為彌補對子女的愧疚心理,增進與子女的聯系,采取了“給孩子買電腦,買智能手機,拉網線等方式”。由于他們無法對子女上網的時間進行有效監督和控制,也較難對子女作出正確引導,不免給農村留守初中生的網絡成癮提供了“溫床”。加之L中學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不少教師對這一問題并不重視,對網絡成癮學生仍采取傳統的說教、談心方式,導致效果不佳。基于此,調查L中學農村留守學生網絡成癮的現狀,探討其干預策略,對于豐富網絡成癮相關理論,總結網絡成癮的矯正和干預經驗有現實意義。
一、調查實施與結果
2018年9月,課題組針對本校四個級部的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問卷涉及學生的“生活現狀”“學習現狀”“心理現狀”三個維度,共計48個問題?!吧瞵F狀”主要了解家長的學歷、工作、家庭經濟情況、與父母的溝通情況等;“學習現狀”主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否存在學習障礙等;“心理現狀”主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問卷題目皆為現狀調查,在發放問卷時,并未向學生解釋問卷的目的及用途,最大可能地確保了問卷的真實性。初步調查顯示,L中學留守初中生共計125人,初一16人,初二35人,初三32人,初四42人。網絡成癮者有73人,初一5人,初二18人,初三24人,初四26人。網絡成癮的學生中,高年級明顯多于低年級,男生明顯多于女生,且在心理上多表現為“學習障礙”和“行為障礙”,甚至出現過激行為。而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家長與學校層面。根據這一現狀,課題組集中研討了陶宏開的《孩子都有向上的心》、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李歡歡的《留守學生網絡成癮評估與干預》等理論專著,并閱讀了中國知網內收錄的相關核心期刊,制定了相應的干預策略,在各班建立網絡成癮留守初中生的成長檔案并實施跟蹤研究。
二、干預策略
1.實施陪伴式家教,進行家庭干預
家庭是導致留守初中生網絡成癮的原因之一,諸如家庭關系不和諧、孩子不被家人認可、孩子與父母溝通不暢等。因此,針對網絡成癮的孩子,首先應該采取強有力的家庭層面的干預。所謂的家庭層面的干預,是指將家庭看作一個完整的、獨立的生態系統,家庭中的成員是“捆綁”在一起的,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意蘊。家庭中每個成員積極參與進孩子的網癮戒除工作中,其焦點是通過輔導重新修復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使其能夠正確歸位[2]。孩子已經網絡成癮是事實,家長自責或推卸責任都是不應該的,應耐心陪伴孩子走過這段網癮歷程。
實施陪伴式家教干預,應先“接納”,后“引領”,即首先承認并且接受孩子已經網絡成癮這個現實,將教育的重點轉到幫扶和矯正的角度,絕非單純地說服、教訓甚至打罵。作為家長,要深入了解孩子網絡成癮的原因,最好能將自身置于孩子所處的網絡環境中,如一開始可以先了解孩子網絡成癮的癥狀,孩子愛玩的游戲等,然后家長陪孩子一起玩,一則可以避免孩子走入迷途,二則可以尋找機會幫助孩子走出網絡成癮的“泥沼”。
2.加強專業引領,完善學校干涉
學校是孩子待的時間最多的地方,可以說是孩子的“第二家庭”。學校干預可從多角度、全方位實施。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多種活動,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真實生活的興趣和好奇心,將孩子的注意力從“虛擬世界”轉到“現實世界”中。學校還可以開展各種趣味競賽,如體育競技等,讓孩子在現實中體驗競技的樂趣,同時增進孩子們之間的同伴友誼,修復網癮少年與周邊人“尷尬”的社會關系。更重要的是,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減少他們在網絡游戲等娛樂活動上耗費的時間與精力。上述活動再輔之正確引導,孩子就會逐步走出網癮的深淵。以L中學為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組建多種活動,幫助留守初中生正確使用網絡。如:“我自信,我快樂,我成長”活動。自信是成功的源泉,也是成功的基石。根據網絡成癮留守中學生缺失關愛、自我效能感低、自我評價過低的問題,通過召開“天生我材必有用”主題班會、組織“心中的星星在閃光”德育課活動等,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的優點,學會欣賞自己,并能悅納自己。再如,“沙盤競技賽”——體驗沙游的獨特魅力。讓網絡成癮的孩子體驗沙盤游戲,用各種自己喜歡的沙具(小玩具),在沙子上擺出自己想到的圖景,以此構建自己獨特的心靈花園。
圖1是一個初二網絡成癮留守孩子的沙盤。這個男孩比較內向,從進咨詢室就沒有主動說過話,但當我邀請他來玩沙盤的時候他很爽快地答應了。
在沙盤中,他擺放了蛇、獅子、恐龍、蝎子等動物,也擺放了工兵、野人、老人、女孩兒、女人等人物。我注意到當他擺放這些物品的時候,整個人沉浸其中,臉上不時浮現笑容,擺放結束后,他給自己的作品擬題——束縛與自由。
當我與他談起理想及他的規劃時,他的眼睛里一片黯淡,他只說了一句“走一步算一步吧”。透過他的沙盤,我明白他還是有向上的心的,但他的無力感很強烈,自我評價點很低,他需要自信,需要關愛,但他沒有支撐點,我必須給他一定的支持。在一番交談之后,他開始主動詢問我問題,當我們談起網絡游戲的時候,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難過之情。他告訴我,在他無助、孤獨的時候,只有網絡才會讓他忘掉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因此他才迷戀網絡,不愿意面對現實中的冷漠。我明白他為什么沉迷于網絡,接下來我跟他進行了有的放矢的交流。我與他的深度溝通、我對他的理解,使他感動,之后他表示愿意配合老師,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圖2是一個叫娟子的孩子擺放出的沙盤。娟子是一個有著自殘傾向的網絡成癮留守孩子,父母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很少回來,娟子跟著祖母生活。第一次來沙盤游戲室時她還是怯生生的,我拉著她的手去玩沙子,她很緊張,手心滿是汗,我告訴她,她在我這里是安全的,她才會主動地去探索沙盤,探索新事物。在娟子靈巧的小手之下,不一會兒,沙盤就被賦予了生命。
娟子的沙盤有山,有水,有樹木,還有無盡的生命氣息。通過沙盤,我發現了娟子對家的渴望、對愛的期盼。我給了娟子一個深深的擁抱,她頓時大哭起來,她告訴我,她許久沒有感受到這種溫暖了。通過交流我才知道,在她想父母的時候、受欺負的時候、無助的時候,無處訴說,只能在網上尋求她要的那種溫暖,雖然很虛擬,但是她卻很享受。溝通之后,娟子愿意遠離那個虛擬的世界,找回自己,重拾信心,善待自己。
對個別網絡成癮較嚴重的留守初中生進行個案輔導。學校設有心理咨詢室,利用每周三中午12:00—1:30,周五中午12:00—1:30作為心靈熱線時間,通過預約開展心理輔導。網絡成癮的孩子,需運用一定的心理手段,比如面質、正面強化等一系列方法,讓他們在咨詢過程中與咨詢師、父母建立信任,讓其內心有所依托。心理咨詢中依照“問題澄清、探索假設、建立共同信念”步驟進行個案輔導。換言之,就是咨詢師首先協助網絡成癮的孩子探明自身的問題,然后,咨詢師可以運用心理學常用的心理咨詢技術,諸如共情技術、同理心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在必要時還可以對孩子進行反問,以此與學生建立起信任關系,從而引領學生認知自我,重新建構自己的認知,當然類似網絡成癮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干預效果與反思
目前73名網絡成癮的留守初中生,已經能正確應用網絡的學生有68個,剩余5名學生特點是:離異家庭——家長干預無法實施;孤僻孩子——頑固堅守網絡陣地,否則就以死相逼;隔代監護——父母離異,各自成家,爺爺監護,家長干預得不到保證;家長觀念——父母認為孩子不出去惹事,在家玩游戲“沒啥”;病患母親——媽媽精神病,爸爸常年在外,孩子無人監管。針對這5名學生,課題組正在尋求合適的干預策略。
本研究只是對農村初中留守學生網絡成癮現狀及干預策略的初步探究,由于是以L中學為個案展開的調查,囿于個案的局限性,研究的推廣性有待進一步商榷。此外,由于問卷多為現實情況調查,還缺乏有效的信度、效度分析。
參考文獻:
[1]趙可云,崔曉鸞,楊鑫,等.大眾媒介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社會化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8(3):66-74.
[2]肖凌燕.兒童行為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家庭干預[J].中國特殊教育,2004(1):64-68.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