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珊珊
摘要:近年來假離婚現象層出不窮,騙取購房資格和拆遷款、躲避債務等都成其誘因,一些人將離婚作為謀利的工具,影響了社會公平和司法效率。在假離婚效力認定的問題上,存在兩種觀點,其一認為僅以履行形式要件認定假離婚有效,其二認為應對離婚合意進行實質性審查而認定無效,但司法實務仍然以符合形式要件認定假離婚有效。從可操作性和婚姻自由的角度出發,對比兩種觀點,認為應以符合形式要件認定假離婚有效。公權力不應過度干預私人社會,實質性審查需耗費大量的司法資源且難以操作,解決假離婚問題在于實現更合理的資源配置,而不在于彌補婚姻制度的缺陷。
關鍵詞:假離婚 假離婚合意的效力 假離婚的背景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1-0061-02
以假離婚為核心要素,從假離婚的概念內涵、假離婚的產生背景和假離婚合意的效力三個角度來剖析這一社會現象。假離婚是夫妻雙方為了某種經濟利益而自愿結束法律上的婚姻關系而不結束實質婚姻狀態的行為,學術界在認定假離婚是否有效的問題上產生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應以“形式要件”還是“實質要件”作為離婚的依據。期望通過兩種觀點的對比并結合司法實務的做法,在認定假離婚合意的效力上給出一定的見解,從而推動對假離婚問題的處理。
一、假離婚的概念內涵
(一)“形式”離婚而非“實質”離婚
我國婚姻法規定的離婚方式分為協議離婚和訴訟離婚,協議離婚只要夫妻雙方自愿離婚,并且就離婚的法律后果達成協議,經有關部門認可即可解除婚姻關系;訴訟離婚則需要滿足法律所規定的情形,法院才能作出離婚判決。由于訴訟離婚的程序更為復雜,多數假離婚是以協議離婚的方式進行,少數以訴訟方式假離婚,即只要雙方達成一致并辦理了相關手續即可離婚,此處僅僅強調離婚的程序性要求,而并未要求對婚姻是否破裂的實質性進行審查。因此,假離婚僅僅是“形式”離婚,履行了相關手續,但實質上感情仍然是處于“結婚”狀態,且維持正常的婚姻生活方式。
(二)以達到某種目的為前提
從根本上來說,假離婚是為了以離婚所產生的法律效果來獲取某種經濟利益。一般是為了規避計劃生育政策,跳脫購房限制,躲避債務和增加拆遷補償款等。婚姻的存續與否本應當是以感情狀況為依據的,但假離婚將經濟利益凌駕于婚姻之上[1],違背善良風俗,挑戰社會道德,玷污了婚姻的純潔性。
(三)雙方自愿達成的合意
夫妻雙方就離婚的法律后果達成了一致的意思表示,不存在脅迫或欺詐的情況,并且將離婚的意思表示向行政機關表達。由于行政機關不對婚姻破裂做實質性審查,因此,假離婚只要滿足了形式上的“自愿”即可離婚,即雙方僅對離婚所能獲得的結果的意思表示是真實的,而并不想結束實質性的婚姻狀態。
二、假離婚的產生背景
(一)騙取低首付購房資格
以上海市為例,居民家庭首套房的首付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五,但是如果是第二套房,首付比例卻高達百分之五十,同時二套房的貸款利率也會高于首套房[2]。但如果夫妻二人假離婚,就能夠以名下無房一方的名義購買首套房,享受更低的首付款和貸款利率。
(二)躲避債務
實務中,為了逃避債務而假離婚的現象屢見不鮮。夫妻雙方往往通過在離婚協議中,約定絕大多數或全部的財產歸屬一方,而債務由另一方來償還。將舉證責任交給債權人,如果債權人不能完成舉證,那么就要承擔不利后果[3]。因此,借假離婚來躲避債務,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三)騙取拆遷補償款
我國政府部門在進行房屋拆遷時會對被拆遷人給予一定的補償,部分地區會依據所居住房屋內的戶數來進行補償,因此,有些夫妻就會采取假離婚的方式以增加戶頭來騙取更多的拆遷款。部分地區還會按照房屋所居住的人數來補償,一些人便會以先假離婚再假結婚的方式,增加房屋居住的人數來獲取更多的補償金。
(四)規避計劃生育政策
在2017年以前,按照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妻生育子女屬二胎及以上的(計劃內除外),需要繳納一定的社會撫養費。在2017年二胎政策開放以后,三胎及以上(計劃內除外)的仍需要按照地方規定繳納一定的社會撫養費。此種情況下,僅假離婚這一條件是不能規避計劃生育政策的,妻子一方還需要找到一個未生育的男性結婚才能“合法”生育,后再通過離婚再與原配復婚的方式,來規避計劃生育處罰。此種方式程序較為復雜,漏洞更多,在實踐中更容易被識破。
三、假離婚合意的效力
(一)學術界在假離婚效力上的爭鳴
學術界在認定假離婚是否有效這一問題上,以“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為依據形成兩種對立的觀點。以“形式要件”為主要依據的一派對假離婚的效力持肯定態度,以“實質要件”為主要依據的一派則對假離婚的效力持否定態度。
1.以“形式要件”為主要依據
持此種觀點的學派認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規定,只要雙方自愿向行政機關表達了離婚的意思表示,并且辦理了登記手續,就可以離婚,則該法律行為有效。此種觀點一方面僅考察夫妻雙方對離婚的結果意思表示是否真實,而不探討夫妻雙方對結束婚姻狀態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認為公權力不應該過度干預私人社會,行政機關應對當事人是否愿意發生離婚的實質性后果在所不問,是雙方自由選擇的結果。另一方面意在維護登記機關的公示公信力,如果經行政機關登記后的離婚無效,則意味著該機關的行為確有錯誤,長此以往會削弱其公信力,不利于樹立司法權威。
2.以“實質要件”為主要依據
持此種觀點的學者強調夫妻雙方雖然在形式上履行了離婚的手續,但是從實質上來說,并未對結束婚姻狀態達成合意,并不是真正地想結束實質婚姻關系,而僅僅是暫時結束法律對婚姻關系的認可。主張假離婚是通謀虛偽離婚,即使完成了行政登記,但由于意思表示不真實,故離婚行為無效。
但這些堅持以考察實質要件來判斷離婚行為是否有效的學者,在假離婚的對世效力上又形成了兩種觀點。其一,部分學者認為在堅持假離婚無效的基礎上,假離婚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在為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時,應認定假離婚為有效,持此種觀點的學者以王澤鑒先生和史尚寬先生為代表;其二則持相反觀點,該派學者認為假離婚無效,則對應的身份關系并未解除,基于身份關系的特殊性,在對應善意第三人時,應仍為無效[4]。持此種觀點的學者以馬憶南教授為代表。
(二)司法實務的做法
司法實務中仍然是以是否滿足“形式要件”來判斷離婚是否有效,不考察離婚的“實質性要件”。第一,如果實務中要求行政機關在進行離婚登記時,對離婚的實質性要件進行審查,會給行政機關帶來巨大的壓力。一方面,此舉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耗費司法資源;另一方面,夫妻雙方是否真的愿意永遠終結婚姻狀態屬于主觀層面的判斷,難以準確地界定[5]。第二,若要對離婚行為進行實質性審查,也會拖慢了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影響真離婚的人群,給真離婚的人群帶來極大的不便[6]。第三,要求實質性審查會使得公權力過度干預私人社會。因此,諸多司法判例表明法律上并不承認“假離婚”一說,只要辦理相關手續即產生離婚的法律效力。
四、結語
從理論上談,離婚應該是夫妻雙方對離婚后將產生的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但以此來剖析假離婚,我們將會發現,雙方并非希望發生實質意義上婚姻終結的狀態,而僅僅希望獲取離婚所能帶來的收益。在此種條件下,離婚不是感情破裂的結果,而成了謀利的工具。由此,從意思表示上來說,假離婚的合意并非雙方終結婚姻關系——離婚的真實意思表示,而是一種通謀虛偽表示[7]。
但是,我們是否應當因夫妻雙方對終結婚姻狀態的意思表示并非真實,就要求司法行政部門駁回其離婚請求或判決離婚行為無效呢?筆者認為,第一,公權力不能過度干預婚姻自由,婚姻關系、家庭關系本身就是難以理清的,況且婚姻關系本身就是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的結合,利益是結婚時需要考量的因素,便也會成為離婚的導火索。第二,如果要求司法行政部門審核離婚的實質性意思表示,將會因一小部分“假離婚”的夫妻拖慢整個社會的司法效率,影響“真離婚”者的利益,從宏觀角度來說,這是不利益的。第三,假離婚的根源并非是婚姻法制度有漏洞,而是社會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結果[8],企圖通過改變婚姻法制度來杜絕假離婚現象,便是舍本逐末的事情了。
因此,從宏觀角度看,夫妻雙方在未受脅迫的情況下真實地向行政部門傳遞離婚的意思表示,滿足這一形式要件就可以離婚,不論其是否真實地想結束婚姻的實質性狀態。清官難斷家務事,公權力不該也不能將手伸得過長,婚姻自由才能更好地得到保障。若想解決假離婚問題,國家還是應該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如何平衡社會資源配置的問題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假離婚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蔡立東,劉國棟.司法邏輯下的“假離婚”[J].國家檢察官學院報,2017,25(5):128-149+176.
[2]劉愛武,姚江.法律不相信“假離婚”[J].檢察風云,2019(4):58-59.
[3]劉麗霞.虛假離婚及相關法律問題的若干研究[J].法制博覽,2018(8):139.
[4]胡飛.虛假離婚效力探究[J].法制博覽,2017(16):201-202.
[5]侯學賓.面對假離婚 法律怎么辦[N].檢察日報,2019-10-09(7).
[6]周素素.論“假結婚”與“假離婚”行為的效力與控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0(S1):87-90.
[7]劉秋慶.通謀虛偽離婚法律問題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
[8]馬夢雪.何破除“假離婚”之惡性循環:從法律角度談起[J].法制與社會,2018(34):145-146.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