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內
摘要:基于“深/淺”轉隱喻詞義關系,運用認知識解理論對其進行分析,探究詳略度、聚焦、凸顯、視角如何參與轉隱喻構建,進而揭示轉隱喻如何參與語義擴展及其背后的認知動因。研究發(fā)現:“深/淺”語義擴展過程中聚焦識解和轉喻機制緊密相關;“深/淺”語義擴展過程中凸顯識解和隱喻映射緊密相關;視角識解參與語義擴展形成空間意義不同方向,即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深/淺”語義擴展均采用“大顆?!痹斅远取?/p>
關鍵詞:“深/淺” 認知識解 語義擴展
中圖分類號:H19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1-0209-03
一詞多義是人類語言中的普遍現象。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轉隱喻認知思維是造成一詞多義現象的重要認知理據。Taylor(2001)主張隱喻和轉喻思維是詞義范疇拓展的兩種重要認知機制?!吧?淺”其原型意義為空間義,后來出現了許多其他非空間意義,如顏色“深”、感情“深”等。國內學者針對“深/淺”空間義和其他非空間義之間的詞義范疇關系展開研究,都認為轉隱喻是“深/淺”詞義擴展的主要機制。然而,盧衛(wèi)中(2018)認為在以往對構詞理據和詞義擴展理據分析的研究中,雖然分析了隱喻和轉喻在詞的構成與詞義的形成和擴展中的作用,卻沒能指出這種認知基礎的理據性。他提倡在詞義理據分析過程中引入認知語法的識解理論。
國內學者多運用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對“深/淺”進行語義研究。王尚(2018)運用原型理論、概念轉喻和概念隱喻理論建構“深”原型義和非原型義的語義網絡,并分析從原型義到非原型義的語義擴展機制。王芳(2017)揭示“深/淺”隱喻路徑方式并將其和英語“deep/shallow”進行對比分析。
本文采用認知識解理論對漢語空間形容詞“深/淺”的多義項作出認知識解分析,探討認知識解活動如何參與轉隱喻詞義擴展,進而彌補以往轉隱喻詞義擴展分析所帶來的認知動因解釋不足問題。
一、認知識解
Langacker(2008)認為意義不僅包括概念內容,同時也包括對該內容進行識解的具體方式。也就是說,人類在認知同一具體情境或事體時,采取不一樣的識解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識解結果即不同的意義。Langacker(2008)將識解分為以下維度:詳略度(Specificity)、聚焦(Focusing)、凸顯(Prominence)、視角(Perspective)。具體來說,詳略度(Specificity)指人們描述一個情景或事件等的精確程度和詳略程度。聚焦(Focusing)指人們在觀察事物時總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某個屬性上,主要包括前景vs.背景(Foreground vs.Background)和組合vs.轄域(Composition vs.Scope)。凸顯(Prominence)是指一個表達式可以喚起一定的概念內容,叫作該表達式的概念基體(base)。概念基體是意義形成和理解的基礎?;w中某一具有特殊凸顯地位的結構叫作側顯(profile),它是一個表達式概念基體中被凸顯的內容,是注意的焦點。Langacker(1987)認為一個詞語的語義值不單取決于基體,也不單取決于側顯,而是取決于二者的組合。一個詞項的語法范疇由側顯的本質決定(Langacker,1987)。同一概念內容側顯不同的成分,會使該詞項表現出不同的語法范疇,即通過側顯過程(process),該詞項表現為動詞;側顯事體(thing),詞項則表現為名詞;側顯關系(relation),詞項則表現為形容詞、副詞、介詞等。視角(Perspective)指人們以不同的認知參照點和不同的認知途徑對事物進行認知,主要包括觀察點(vantage point)、主觀性(subjectivity)、客觀性(objectivity)和心理掃描(mental scanning)等。在認知同一事物過程中,選擇不同的視角就會在語言中體現為不同的表現形式(王寅,2006)。
不同的識解手段對概念結構產生影響,最終產生對詞匯表達的不同解讀(Paradis,2005)。“深/淺”是一對典型的空間維度多義詞,運用識解理論可以有效解析“深/淺”從空間義擴展到非空間義背后的認知機制。
二、“深/淺”的一詞多義現象及語義關系
1.“深/淺”的一詞多義現象
通常情況下,一個詞原本只有一個意義,隨著人類認知的進步和時間的發(fā)展,詞的意義會不斷拓展和衍生,當原義和衍生義共存的時候,一詞多義現象出現(林正軍,2012)。因此,要探索“深/淺”詞義擴展,需要先確定其原始義和原型義。一個詞有歷史可查的最初的意義叫“本義”(葉蜚聲、徐通鏘,1997),而居于中心地位且與其他義項有家族相似性的意義叫“原型義”。
東漢《說文解字》中對“深”這樣描述:“深,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從水罙聲?!?由此可得知,“深”本義為河流的名稱。但是,該“河流名稱義”逐漸消失,因此該義項不能作為原型義。經查閱《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修訂版)》(1997)發(fā)現跟水直接相關的義項為“水深”,該義項沿用至今且與其他義項之間有較大的家族相似性,故該義項為原型義。這里需要說明,姓氏“深”和其他義項之間無明顯家族相似性,故排除在外。
“深”在《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修訂版)》(1997)中有6條釋義:(1)水深,和“淺”相對;(2)從面到底、從外到里的距離大;(3)時間久;(4)深入,周密;(5)深奧,精微; (6)深重,重大; 表示程度深。
“深”在《現代漢語詞典》(2005)中有9條釋義:(1)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大;(2)深度;(3)深奧;(4)深刻,深入;(5)(感情)厚,(關系)密切;(6)(顏色)濃;(7)距離開始的時間很久;(8)很,十分;(9)姓。
《說文解字》對“淺”的描述如下:“不深也。從水戔聲”?!皽\”跟水有關的詞義包括“水淺”和“淺淺(jianjian)”,且根據歷時資料,“水淺”比“淺淺”出現要早(王芳,2017)。這說明,“水淺”是“淺”的本義。而且,該義項與“淺”其他義項具有較大家族相似性,因此“水淺”也是“淺”的原型義。
“淺”在《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修訂版)》(1997)中有2條釋義:(1)淺,與“深”相對;時間短;學識淺;(2)“淺淺(jianjian)”,水流很快的樣子。
“淺”在《現代漢語詞典》(2005)中有7條釋義:(1)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小;(2)淺顯;(3)淺薄;(4)(感情)不深厚;(5)(顏色)淡;(6)(時間)短;(7)淺淺(jianjian),形容流水聲。
2.“深/淺”語義關系
隱喻和轉喻思維是詞義范疇拓展的兩種重要認知機制(Taylor,2001)。“深/淺”也不例外。通過對以上義項進行分析并在結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深/淺”涉及的轉隱喻關系歸納如下:
轉喻是在同一認知域里源域提供通向目標域的可及途徑的一種認知運作,來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關系是相鄰關系(魏在江,2019)?!吧睢北玖x為河流的名稱,后逐漸衍生出“水深”這一空間義。該衍生路徑涉及轉喻機制,即“深”由指代該河流轉指該河流的凸顯特征“水深”。后來,隨著人類認知的發(fā)展,逐漸產生“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大”這一基本空間義項。同理,“深”由“水深”的距離屬性轉指空間距離,實現了語義的擴展,形成空間原型義。
隱喻涉及兩個域之間的映射?!吧?淺”原型義為空間義,即“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大、距離小”。隨著人類認知的發(fā)展,“深/淺”出現其他非空間域意義。本文主要采用王芳(2017)所分類隱喻域,即將“深/淺”空間域投射空間歸納為顏色域、時間域、知識域、情感域和行為域(王芳,2017)。但是,本文認為“行為域”不符合該類義項,原因在于形容人類行為的深刻義項還可以用來形容其他事物狀態(tài),而王芳卻只是根據其中一部分修飾對象(人類行為)確定分類,事實上該義項主要側重表現程度,因此本文將“行為域”視為“程度域”。因為本文主要基于以往“深/淺”轉隱喻研究,運用認知識解理論對轉隱喻背后認知動因進行識解分析,所以本文簡要介紹隱喻映射過程。王芳(2017)認為空間域可以投射到以上五個非空間域的認知基礎是容器類意象圖式和人類關于容器的身體經驗。具體如下:顏色域,一個容器,越靠近底部,其光線越弱,顏色越暗,其“非易視性”突出,因此顏色暗可以用原來表向下空間意義的“深”形容,顏色淺就用原來表向上意義的“淺”形容。時間域,進入一個容器時,深度和時間成正比。比如,我們把一年四季看作一個容器,容器的下端對應秋季和冬季,因此我們常說“深秋、深冬”。知識域,一個容器內上層的物品比下層的物品容易獲取,且后者比前者花費時間長,因此人們常說某知識或技巧“深奧”或某知識“淺顯易懂”。情感域,人體的心是一個容器,感情越多,深度越深,因此人們常說“感情深”。程度域,“深”所修飾對象是一個容器,程度大小對應容量大小,容量大深度就深。比如,人們常說“記憶深刻”,這時候大腦就是一個容器,記憶的時間越長,該記憶所占容量越多,深度越深。
基于以上對“深/淺”多義現象,以及義項之間的轉隱喻關系進行介紹分析,下文運用認知識解理論識解各義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解釋轉隱喻背后的認知動因。
三、“深/淺”的認知識解分析
經過分析發(fā)現,在本例中聚焦識解過程和轉喻機制關系緊密?!吧睢闭Z義擴展初期由“河流名稱義”轉喻衍生出“水深”義項,即人類認知由聚焦河流這一事體到聚焦“水深”這一突出屬性的轉變而來。同理,人類認知聚焦“距離”屬性導致“水深義”擴展為“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大”?!皬纳系较禄驈耐獾嚼锏木嚯x大”這一基本空間義表達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垂直方向與“水深”方向一致,沒有視角的轉換,而水平方向的語義擴展則是由人類視角轉換得來。
經過分析發(fā)現,在本例中凸顯識解方式和隱喻機制關系緊密?;w和側顯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的意義(Langacker ,1987)?;w為確定一個詞語的語義提供必要的范圍和背景知識,側顯是基體中被凸顯、成為注意焦點的部分或詞語標示部分的釋義(莫麗紅,2018)。隱喻的形成往往與不同基體中共同側顯識解有關?!吧?淺”非空間意義主要由空間域向其他非空間域投射得來,其空間基本義喚起空間域概念內容,其中被側顯的內容是距離量度,“深”側顯長距離;而“淺”側顯短距離??臻g域投射向其他非空間域出現不同的基體,但因各個域之間具有相同的側顯即“距離”,最終促成隱喻的形成。
“深/淺”空間域向顏色域投射產生顏色義“(顏色)濃/(顏色)淡”,該義項來自顏色域概念內容和側顯的結合。顏色域中被側顯的內容是顏色量級上的“距離”?!吧睢睂伾考壣系摹伴L距離”即“高飽和度”,“淺”對應“短距離”即“低飽和度”。“深/淺”空間域向時間域投射產生時間義“時間久/時間短”。時間域其中被側顯內容為時間量級上的“距離”。“深”對應時間量級上的“長距離”即“時間久”,“淺”對應“短距離”即“時間短”。“深/淺”空間域向知識域投射產生意義“深奧/淺顯”。知識域中被側顯內容為知識量級上的“距離”?!吧睢睂R量級上的“長距離”即“深奧”,“淺”對應“短距離”即“淺顯”?!吧?淺”空間域向情感域投射產生意義“(感情)厚,(關系)密切/(感情)不深厚”。情感域中被側顯內容為感情量級上的“距離”?!吧睢睂星榱考壣系摹伴L距離”即“(感情)厚,(關系)密切”,“淺”對應“短距離”即“(感情)不深厚”?!吧?淺”空間域向程度投射產生意義“深刻/淺薄”。程度域中被側顯內容為程度量級上的“距離”。“深”對應程度量級上的“長距離”即“深刻,深入”,“淺”對應“短距離”即“淺薄”。
一個詞項的語法范疇由側顯的本質決定(Langacker,1987)。形容詞義“水深”側顯事物的屬性,即河流的屬性“水深”;名詞義“深度”側顯事體本身,是對特征的概念物化。“深/淺”的詞義擴展都采用“大顆?!泵枋?。
四、結語
本文通過運用認知識解理論對“深/淺”語義擴展進行分析,證實聚焦、凸顯、視角和詳略度參與轉喻和隱喻機制,由此進一步解釋了詞義擴展過程中轉隱喻背后的認知理據。聚焦識解過程參與轉喻機制。人類認知通過聚焦同一域中相鄰結構“河流屬性”“距離屬性”促成轉喻,進而形成新的意義“水深/水淺”“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大、距離小”。凸顯識解過程參與隱喻機制??臻g域向顏色域、時間域、知識域、情感域和程度義映射形成擴展非空間義。各個域有不同的基體,但都有相同的側顯(“距離”),相同的側顯是隱喻映射的基礎。相反,相同基體不同側顯導致“深/淺”詞義不同語法范疇現象,形成名詞和形容詞區(qū)分。視角不同致使“深/淺”空間基本意義形成兩種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吧?淺”語義擴展采用“大顆?!泵枋龆缺硎敬致哉Z義。本文通過對漢語空間維度形容詞“深/淺”進行認知識解分析,證實了認知識解和轉隱喻機制之間的聯(lián)系,揭示了轉隱喻背后的認知理據,證明了語義擴展研究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Langacker,R.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3]Paradis,C.Ontologies and construals in lexical semanitics[J].Axiomathes,2005(15):541-573.
[4]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林正軍.英語感知動詞多義性的認知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盧衛(wèi)中.英漢語構詞理據:基于認知語言學識解理論的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8(3):356-367.
[7]莫麗紅.漢語味覺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8]王芳.空間形容詞“深”與“淺”的認知語義研究[D].青島:中國石油大學,2017.
[9]王尚.漢語空間維度形容詞“深”的認知語義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10]王寅.認知語法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1]魏在江.轉喻指稱與轉喻思維:《水滸傳》人物綽號的認知解讀[J].外語學刊,2019(2):38-42.
[1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3]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4]《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修訂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