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豪
摘要: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以來,為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問題,對馬克思主義人學賦予時代性價值,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對人學思想的時代詮釋,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之現實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從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需要角度出發對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予以理論發展,并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角度提出人學思想在當代社會的現實實踐路徑。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 馬克思主義人學 時代詮釋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1-0218-02
一直以來學術界就很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等問題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這一問題都有所涉及和論述,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體系,對今天研究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此基礎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展現出對人的問題研究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給予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以時代詮釋。因此,研究“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對人學思想的理論發展和實踐路徑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對人學的理論詮釋
(一)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問題是解決人的問題的首要前提和基礎,只有搞清楚人的本質是什么才能更好地研究人,挖掘人的價值,滿足人的需要,從而實現人的發展。馬克思從唯物史觀的立場出發指明了人的實質和存在狀態,為進一步研究人的問題奠定基礎。1845年,馬克思直接提出“人的本質”的概念,他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人不是以單個人而存在的,而是以具體實踐為基礎產生的具體的人。勞動是人區別于他物的外在表現,由于勞動的存在,使人與人之間產生聯系,形成一定社會關系。人處在相互聯系之中,離開人與社會的聯系,人不能稱其為人。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人的現實性問題,把人落實到現實中,以實在的人作為一切問題的開端,對當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范圍內的問題展開思考,力圖解決現實問題,完成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和諧穩定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強調勞動人民在現實社會發展運行中的作用,并鞏固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更加關切人民時代性發展問題,實現理論上的重大突破,這是對人的本質更深刻的認識和體現,是對人性的復歸。同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更加強調從集體、社會到國家乃至世界多維度、寬領域把握人與人之間關系,更好地協調人在整個關系網絡中的職能,實現一切關系的有力發展。
(二)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就是在解決人的問題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人的價值就是人的勞動創造,就是人能夠創造一切價值。”[2]人是從事一切勞動的主體,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主導者和推動者,離開了人,一切社會活動都將化為烏有。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人既是社會財富的追求者,又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因此,探究人的價值更有助于把握人、理解人,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作用,滿足人的需要,推動社會更好地發展。馬克思認為自然界中一切物質離開人化的過程,離開人的勞動實踐,就沒有價值可言,換句話說,人的價值只有通過勞動活動才能實現。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創造的勞動產品即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得以體現。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類自產生以來,為謀求自身生存發展依靠各種途徑和渠道不斷改造客觀事物,產生出適應人類生存的一切對象和活動,任一對象和活動產生發展過程構成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內涵“發展依靠人民”的主張,所謂依靠人民,正是因為人民在發展中起到主體作用,離開人民也就無所謂發展。由此可見,人的價值逐漸受到重視,力求發揮人的最大價值,不僅服務于自身更服務于社會。“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3]“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把人民提到社會發展應有的高度,密切關注民眾的生活,汲取廣大民眾的有利經驗和關注其現實訴求,把勞動人民作為為政之要、治黨之本、建國之基。
(三)人的需要
需要在人的生存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是人類自身與外部世界相互溝通的驅動力,是人類謀求自身發展的一種心理反應和現實狀態。需要是促使人不斷從事勞動的源泉,需要的產生和滿足是實現人的價值、體現人的本質的前提和保障。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十分強調對人的需要的研究,在其理論中多次提及“需要”一詞,不僅涉及人的基本的物質需要,還涉及精神需要,以及需要的社會歷史性質等多個方面,因此,需要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體系中占據重大篇幅。人類要更好地生存首先就是滿足其基本生存的需要,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物質需要,這是人從事一切活動、實現人的價值的前提。當人的最基本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驅使人們進行生產活動,為滿足新的需要創造條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社會發展水平提高的表現,也是時刻把握人民需要、關心群眾的現實理論成果。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民基本物質需要已經逐漸得到滿足,人民對于公平、正義、法治等有了新的需要。時代是不斷前進的,人的需要也是不斷豐富的,但不管其內容如何變化和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悟到人們的現實需要情況,把握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需求狀態,全心全意地解決人民的困難,把廣大人民的合理訴求作為一切行動的動力。人的需求的更新也驅使社會歷史向前發展,指引著人民為滿足需求而奮斗。
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對人學的實踐路徑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問題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乃社會前進面臨的重要議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舉措,也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在當代社會的具體體現。民生問題涉及多個方面,既有人們基本的居住、安全、健康等基礎層面,也包括教育、發展、就業等高層次問題。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決現實棘手的民生問題,深入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理念,推行多重舉措解決民生問題,體現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現實路徑。
1.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制度是一切行為的保障和前提,不管哪一層面的民生問題都離不開制度的保障。它像是國家給予人民的一把保護傘,人民擁有保護傘才能昂首闊步向前發展。通過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措施,為百姓解決住房、醫療、教育等各種問題,實現人民各得其所的理想社會生活狀態。
2.加強各部委建設
民生是一個大問題,涉及多方面、多部門,各部門面對當前民生現實問題都對各自工作作出長遠規劃,對應完成好自己的職責,著力解決當下最嚴峻的民生問題,履行好各自職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十九大明確強調要攻克深度貧困區的脫貧任務
必須承認的是,我國當前經濟整體水平不斷提升,躍居世界前列,人民整體生活水平也有了改善,但地區發展極度不平衡,貧困人口的數量并未伴隨經濟發展而大幅縮減,這也逐漸成為解決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精準扶貧是長期堅持且始終推進的任務,需要做好長久的努力,并且動員多方力量共同助力農村欠發達地區和人口的脫貧致富。精準扶貧盡管成效顯著,但還存在不少問題。新時代背景下,必須立足于生產生活實際,竭盡全力打好這場戰役。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貫徹落實不僅體現在國內民生問題的發展上,更體現在國際視野中。“人類命運共同體”也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合理內核。“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首先,實現個體的發展,每個個體在社會中具有獨立性,他們之間是平等的,任何個體的存在都有其合法的地位。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立足于每個人,更要確保將關注點落到每一個個體身上,尤其是弱勢群體身上。在國際舞臺上,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不僅與西歐較發達國家合作,而且還與非洲大陸的一些欠發達地區合作,給予非洲國家很多幫助,努力為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共同發展創造平臺。其次,促進集體的發展。每個個人構成一個集體,集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這也是人在社會關系中的重要表現。每一個人的成長是社會整體進步的條件,社會整體的進步也可以為個體的自由成長創造環境,一個好的氛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在整個世界,各個國家應共同為實現世界的繁榮穩定作出貢獻,僅僅局限于本國本地區的發展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共同發展才是長遠策略。為此,各個國家應互相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和危機,積極貢獻出各國的長效之策。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立足現實國際環境提出的主張,當前我們更加關注個人的發展,強調個人的利益,我國本著和平外交原則,在追求本國發展的同時,愿意并且希望能夠帶動他國的發展。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跨國公司的普及,社會分工越來越國際化,人類社會愈來愈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一些社會問題如恐怖主義、溫室效應、金融危機等,變為需要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號召世界各國基于時代形勢,共同應對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好的社會環境,以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袁貴仁.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4.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4.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