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瑋 賈云燕 史愛芬 甄珍 李曦 劉海洋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側改革應從提高供給主體能力與采用多元供給手段等層面展開內涵式建設,有效落實供需兩方面的平衡發展,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供給的實效性與吸引力。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側改革
基金項目:河北省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18年校級科研項目“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KY201831)。
“供給側”這一概念最早源自西方經濟學,意思指供給方面。伴隨國家某些經濟產業發生嚴峻的產能過剩問題,自十八大之后,經濟增長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漸漸成為共識。而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面臨的困境與經濟領域極其相似,盡管投入足量的教育資源,但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產出并不顯著,教育共同體投入和產出比例失衡,供需關系出現了失衡和紊亂的現象。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思政教師應特別堅持供給側在課堂教學中占據的主導地位,借助供給側改革使思政理論課教學具備更強的吸引力與親和力,為學生們提供更多樣且高端的教育產品,滿足學生受教育的實際需求。
1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側改革面臨的困境
1)思政教育產能過剩。在我國教育體制下,思政理論課教學從小學階段便已開始,并持續到中學、大學甚至工作,可見黨和國家對于思政教育問題的重視程度。同時,在學習過程當中學校均開設專門的思政課程,學習階段不同,思政理論課的名稱也就存在一定差異,但教育內容幾乎大同小異,這也就導致在教育供給中發生產能過剩的現象。現如今,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均是以小學與中學階段教育內容為基礎形成的,導致思政教學中出現難以規避的問題,即內容重復、交叉,以及重復供給甚至過多供給等問題。特別在中學與大學階段,中學階段所學知識基本可應付大學相應考試。盡管高校思政理論課供給內容相對全面與豐富,知識結構更系統化和完整化,但對大學生來說,供給內容仍在較大限度上存在重復與相似的問題,這對其而言便是重復性教學,并未解決學生現實的學習需要,也難以吸引其注意力,并未真正發揮思政教學的應有功能,對思政教育質量也產生消極影響。
2)供給手段過于單一。在過去較長的時間內,國內高校思政理論課在供給手段層面始終采用課堂講解方式展開,注入式的理論內容解析,單一且枯燥,欠缺創新性與靈活性,使學生們在心理層面對思政理論課的認可度不斷降低,甚至產生排斥與拒絕的態度,長此以往便形成供需關系失衡的現象,即教師機械化供給,學生被動性接受。雖然高校逐漸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增加實踐活動,但依然欠缺有效切入,同時供給手段也較為單一。當前,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活動普遍以情景模擬和視頻觀看為主,這些活動較易組織和開展,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們切身感受不足,缺乏深入的感觸,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無法深刻記憶教師講述內容。在課堂實踐活動中,學生參與度偏低,多數學生僅扮演著情境教學的觀看者,導致實踐供給手段流于形式,產生紙上談兵的嚴重問題。
2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的有效策略
1)提高供給主體能力。供給主體的水平與能力對于供給效果具有直接影響,身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關鍵性供給主體,思政教師個體綜合素養與理論水準不但決定著教育成效,而且亦影響著學生們綜合素養與全面發展。首先,供給主體應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量與較強的專業水平。思政教師不僅應掌握思政理論內容,還應了解倫理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等各專業領域的知識。唯有如此,在實施教育供給時,教師才可做到深入淺出,為學生們提供最優化的供給服務和產品。另外,教師還應注意社會動態,加強自身政治思維明暗度,持續更新個體知識結構,對部分社會現實問題應具有獨特見解,可全面、系統與精準地加以講解和剖析,以個體能力的提升優化教育供給,從而得到學生認同。供給主體還應充分發揮自身魅力,打造自己的教育風格,使學生們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從而實現加強供給效果的最終目標。
2)采用多元供給手段。思政理論課教學若想落實有效供給,需要轉變傳統供給模式,以現代化供給手段為依托,在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借助多媒體與互聯網等現代化教育供給手段,融合高校網站中的精品課程教育資源,如專題課件等,在課件中不但要包含相應知識要點,還應包括和知識點對應的視頻與圖片。相對于傳統供給手段而言,圖片和視頻更具直觀性與形象性,所帶來的視聽效果亦更加強烈,可在較大程度上抓住學生注意力,強化學生對于思政理論內容學習的興趣及熱情。教師可進行互動交流式的教育供給形式,引導學生們展開有效交流及探討,產生課堂供給的良性互動,促使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活潑。學校可建設與思政理論教學有關的課程,如關乎人生、理想與道德的專題講座,職場主題講座,法律知識講堂以及婚戀心理學課堂等,這些供給內容均以講座的供給形式展開,不但有助于學生理解及掌握思政理論有關知識,而且還可以豐富知識體系,樹立積極的三觀。再者,教師還可以融合多樣性教育資源,采用多元供給手段,如組織學生開展調研活動,從最初擬定方案到明確調研目標,以及最終的總結歸納,到思政課堂中根據調研結果展開反饋交流,整個活動均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則在一旁協調指導。展開調研活動能夠令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并發現社會現實中的問題,亦嘗試著提出問題解決要點。又如,教師可選擇案例教學法,選擇本校優秀學生與被開除學生實際在校經歷,引導學生們展開深入探討,經過分析與比較,明確如何成為合格的高校學生,從而快速適應學校新生活。相對來說,案例教學法更為直觀,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參加的意識,提升其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
3 結語
綜上所述,供給側和需求側屬于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有著顯著的政治性特點,這亦決定著供給側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所處的特殊地位。然而,由于思政理論教育對象為大學生,因此高校在實施思政理論教學時,應以學生具體需求作為著眼點,真正提高供給主體綜合能力,采用多元供給手段。唯有如此,才可持續優化高校教育供給與服務供給,才可不斷探究出契合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良性發展渠道。
參考文獻
[1]劉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機制構建的四維向度[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
37(03):188-193.
[2]張攀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教學供給側改革探析[J].鄂州大學學報,2019,26(03):24-26.
[3]楊剛要.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新時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11):96-98+106.
作者簡介
閆瑋(1982-),女,漢,河北石家莊,高校講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賈云燕(1975-),女,漢,河北石家莊,副教授,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史愛芬(1974-),女,漢,河北保定,副教授,研究生,學前教育。
甄珍(1982-),女,漢,河北石家莊,高校講師,研究生,語文
教育。
李曦(1986-),女,漢,河北鹿泉,助理講師,大學本科,物理
教育。
劉海洋(1986-),男,漢,河北承德,高校講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