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慶周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德育,應該為新課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撐。新時代下的德育,應當遵循新課程的理念,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和精神世界。這就要求一名班主任應該重新思考德育的內容,重新審視自己在德育工作中所承擔的角色,把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當作經營一個班級的追求。
關鍵詞:新課程;德育;精神家園
新課改與現代德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新課程的實施必然帶來德育的變革。當前人們在實施新課程時,更多關注的是學科領域的改革,而往往把德育課程的重建予以淡化,從而導致現代德育的實踐遠遠滯后于新課程的實施。那么,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德育到底應該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班主任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角色呢?
一、新課程下德育的重新定位: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制定國家課程標準要依據各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由此可見,新課程改革必須堅持以德育為本,任何脫離德育的課程改革,無疑都偏離了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學校教育在推進新課程改革與實踐的同時,必須重建與新課改相適應的現代德育工作,必須構建具有時代特色和適合當代學生特點的德育模式,從而讓新課改與現代德育工作齊頭并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發展和繁榮,人們越來越陶醉于由社會富裕所帶來的物質享受,過度的物欲誘惑導致人們漠視精神的追求,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失范。這種變化也使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念與精神面貌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學校德育必須正視學生在道德信仰上的困惑與危機。
新課改下的德育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與變革,必須服從于“人的終身發展”這一目標,如果還沿襲傳統的德育模式,只重視規范學生的言行或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而不去關注和研究在急劇變革的時代,學生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與沖擊,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如何應對并解決學生內心世界的渴求,那么,我們的德育工作一定是被動的、表面的、低效的。與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相一致,我們必須在小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感悟團結協作的愉悅;我們必須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在美景的欣賞中引導學生對美的追求,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我們必須讓學生廣泛閱讀,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凈化自己的靈魂,升化自己的人格;我們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我們必須收集身邊最鮮活的具有正能量的素材,用真實、可感的道德形象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英雄主義精神;我們必須真正走近并走進學生,以談話、交流,甚至是辯論的方式,重視與學生的心靈溝通,了解學生的精神需求。總而言之,新課程下的德育必須關注學生作為“人”的價值,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提供更多的途徑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二、新課程下班主任角色的重新定位:學生構建精神家園的幫助者
過去,班主任是學生在學習上的導師,生活中的保姆,是學校德育指令的具體執行者。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班主任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需要,是學生構建精神家園的幫助者。
(一)班主任是學生正確發現自我、認識自我的幫助者
當下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使大部分學生都產生了“唯我獨尊”的思想。在學校里,許多學生都不愿意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自私自利、漠視他人和集體的言行隨處可見。作為班主任,必須盡快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促進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
我校是一所重點高級中學,新生過去都是各個學校的佼佼者,如今集中在一起,突然發現身邊的每一個人都那么優秀,習慣了被關注和寵愛的他們開始感到失落和茫然。開學初,我設計了一個題為“認識自我,找準位置”的活動,列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如“過去的我為何能取得成功?”“哪些經驗還能幫助我?”“我在哪些方面可以為別人提供幫助?”“在哪些方面我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這些問題及時促使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和自我反思,給自己一個比較準確的定位。
(二)班主任是學生道德成長的促進者
新課程的學習方式決定了教師只能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同樣,在新課程的背景下,班主任也應是學生德育成長的促進者。
道德不僅僅是學校那些既定的規范、條例和守則,德育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通過教學來進行,更需要實踐、體驗和感悟,它只能在學生的道德實踐中完成,因此我們必須促使學生由對規范條例的機械遵守,內化為一種鮮活的道德理念和道德需要。
我校有一條規定:在晚修時要保持安靜。但因為我班的學生比較活躍,有時在晚修時也討論學習上的問題,導致教室里不太安靜,為此常在檢查時被扣分。這時若生硬地強調“安靜”是學校的紀律,強制性地要求學生遵守,不但不能產生持久的效果,且可能會扼殺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有一天,我特意布置大量的作業,要完成這些作業就不可能有時間去討論。但在晚修時我又不時地讓學生來討論作業中的一些問題,于是一些學生提出來能否先不討論問題,讓他們能集中時間和精力完成作業。我適時地指出:討論是一種很好的也是必需的學習方式,但若一遇到問題便要和別人討論,必定會影響他人和自己的學習效率;討論時的聲音也會影響全班同學,這其實也是一種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我又強調,對于學校的這條規定我也持有保留意見,但既然已經是全校共同遵守的規則,我們也應該能做到,那就把保持安靜當作一種鍛煉自己意志,培養自己規則意識的方式。
用這種方法,很多過去被學生認為是機械生硬的規章制度便逐漸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把遵守這些規章守則當作一種使自己獲得充分發展和尊重他人的需要,即使暫時不能理解的條例,他們也能把遵守當作訓練自己意志力的方式。
(三)班主任是學生平等的交流者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德育也是這樣,只有在整個道德教育過程中,班主任擺脫管理者的身份,以參與者的身份切入,師生雙方真正理解和共融,平等交往和對話,才能獲得以往以高壓手段,以煩瑣嚴厲的紀律所無法達到的教育效果。
在每一次班會課上,我總會讓學生提出他們所關注的問題,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提出解決的方案。一次周記中,我發現不少同學都對高中新環境不適應,不斷懷念初中的學校、老師和同學,應該說,這種情感不利于學生迅速投入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去。于是在一次班會課上,我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談起自己當年也曾沉湎于這種懷舊的情感,包括工作后對大學生活的懷念。我的這種傾訴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最后在討論中取得了“要走出過去,面對新生活”的共識。
對于班上出現的各種問題,包括學生的情感問題、家庭問題,我也和學生一起討論商量解決之道,以一個平等參與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建議。
三、新課程下班級建設的重新定位:班級應是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
班級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它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預演。班級雖小,但它由各個層面的人組成,也會遭遇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學生在班里所做的一切,就是他們將來在未來社會中將要做的一切的預演。如果學生期待將來有一個好的發展,就必須從營造班級的美好的氣氛開始做起:充滿著生命活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充滿著平等融洽和諧的氣氛,充滿關愛和溫暖,使人們獲得信念并培養善良、勇敢、尊重他人和敢于承擔責任的品質。總之,班級應該成為師生向往的精神上的歸宿,成為師生道德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
(一)建立班級理想:班級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有人說,教育是必要的烏托邦。一個班級,也應該有自己的班級理想。內容包括班級目標、理想的班級文化和班級氛圍等。一個班的班級理想不能由班主任包辦,而應該由學生自己決定,這樣學生才會為班級的理想和目標去努力、去奮斗。
在第一次班會課上,我便讓學生聯系自己以前經歷過的班級,用一些詞匯和句子來描繪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班級,討論結束后,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形成文字,整理后再印發給每一位學生。
(二)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網上家園
傳統的德育,班主任往往是“獨裁者”,即使是最民主的班主任,也不可能使學生知無不言。于是,我利用“微博”建立了一個班級網上家園,每周提供一個德育話題供學生討論,同時在網上公布班級每周情況,讓學生暢所欲言,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訴求。
德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選擇能力及道德參與意識,傳統的“談話法”“辯論法”“黑板報”等由于受到時空及其他因素的制約,很難在德育工作中堅持下去。而當今社會網絡技術的高度發展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利用“微博”“微信”等網上家園可以打破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暢通了師生之間交流溝通的渠道,豐富了德育的實踐內容。比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模擬生活中的德育情景,讓學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開展道德實踐,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參與德育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又能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德育境界。
建立網上家園除了可以突破傳統的德育模式獲得更為自由和多樣的德育手段外,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增強班級凝聚力,真正實現德育中的師生、生生的平等交往和對話。
(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共同營造精神家園
“學生在校進一步,回到家里退二步,走向社會退三步”,這是學校德育面臨的尷尬局面。學生在學校養成的道德判斷、道德選擇的能力是非常脆弱的,常常被社會的消極思想同化、弱化。因此,學生的精神家園應該由學校和家庭、社會共同來完成。與家長的聯系方式很多,尤其在現代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但真正能有效地與家長交流思想的還是文字的方式。
軍訓結束后學生回家,我擬定了一封《致家長的信》,讓學生帶給家長。在這封信中,我詳細地闡述了自己關于班級建設的思考與打算,并邀請家長共同來完成。此外,班級網上家園也是與家長聯系的一種有效方式。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德育不是要學生服從簡單刻板的教育要求,班主任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要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和內在精神的發展,要關注學生作為“人”的價值,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從而使他們在迎接外部世界的挑戰時,更加具有力量。
參考文獻: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6:255.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