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紅合
滴要:確保貧困人口與地區能夠和全國人民一起邁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黨的莊嚴承諾。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了全面部署,努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并指出,應該動員全國人名與社會的力量,堅持開展精準扶貧、脫貧入富,重視將扶貧與育人相結合,以此來保證在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按中國現行標準脫貧,所有貧困縣能夠擺脫貧困標簽,處理區域性的綜合貧困,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文章以甘肅為例,分析了有關文化自信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文化自信;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研究
中圖分類號:D622;D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173-01
一、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政黨對文化價值觀的全面肯定與積極實踐,以及對自身文化活力的堅定信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中國傳統文化,體現了自身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價值體系的肯定與推崇。在2015年5月4日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和北大學生進行了一次討論,其間反復提及核心價值觀與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各種場合的活動和講話,都充分展現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精神,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是甘肅脫貧攻堅的主要動力
在2014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在聽了貴陽建設孔子學院舉辦的130多場中國文化講座報告后提出:“我們必須對自己的道路、理論、制度、以及最基本的文化保持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我們傳承優秀文化,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就可以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王陽明普在甘肅學習道教,甘肅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擁有極大的優勢,希望人們能夠不斷進行探究、創造新的體驗。”這不僅是對甘肅人民的期盼,而且能夠激發和鼓舞甘肅干部群眾的文化自信,為甘肅人民戰勝貧困的決定性勝利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三、文化扶貧是甘肅脫貧攻堅的壯麗新篇章
(一)因地制宜,明確發展產業,打造區域品牌
基于甘肅省生態類型多樣,區域差異的現實,甘肅省大力發展戰略主導產業,區域優勢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三個層次的富民產業。要努力促進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包括草,糧,畜,優質林果,高原夏季蔬菜,馬鈴薯,中藥和現代種業。首先是在選擇合適的發展行業之后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并繪制藍圖。
例如,自1980年代以來,平涼市景寧縣的蘋果產業就引進并種植了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蘋果產業。歷屆縣委和縣政府相繼工作了30年。他們一直在不遺余力地“取得成果”。目前,已經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的產業格局。其次,行業選擇應務實,以防止行業浮華。甘肅省在選擇產業和實施產業方面,注重因地制宜調整措施,貼近當地氛圍,夯實產業。例如,定西市威遠縣有效地將光伏扶貧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充分利用光伏支撐建設光伏蘑菇生產棚,形成了“輕+農業”的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新模式。
(二)引導發展,促進主導工業產品深加工
甘肅各地牢固樹立主導產業,延伸主導產業鏈,重視培育和扶持加工龍頭企業,解決農產品低水平加工問題,提高附加值和科技水平。通過深加工農產品含量,再獲得農產品的增值效益。定西市威遠縣抓住機遇,建設馬鈴薯主食戰略試點示范區,進一步促進富硒馬鈴薯的深加工,生產富硒馬鈴薯,以方便粉絲和面食,不僅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也提高了產業扶貧效益。平涼市靜寧縣在蘋果產量和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盡可能向蘋果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延伸。從蘋果種植技術的研究到紙箱包裝的生產,已建立了108家倉儲營銷,包裝配套和加工增值龍頭企業,形成了區域品牌優勢,形成了完整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鏈。此外,各地重視加強科技人才對扶貧工作的支持,通過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積極培養土壤專家和新型職業農民。
(三)要大膽創新,努力解決扶貧資金短缺問題
甘肅省為解決扶貧資金短缺和投資不足問題做出了巨大努力,探索并形成了“各級政府+金融組織+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能力的大戶+”的幫助模式。貧困戶”,有效解決了發展富裕產業資金不足等突出問題。首先,我們將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建立縣級項目資金整合管理平臺,加大對中央,省,市政府撥付的各類扶貧項目資金,農業相關資金,雙軌資金和金融信貸資金的整合和利用。二是創新金融扶貧機制。我們將利用擔保,貼息,風險補償和各種基金的設立作為專項金融資金的支點,充分利用金融和社會資本,增加財政資金用于扶貧開發,促進扶貧。第三,財政支持和支持的重點是貧困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富裕產業的種植,減輕貧困的遷移,能力和質量的提高以及公共服務的保障。
四、通過脫貧攻堅來有效提高文化自信
鑫金鵬總書記曾在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大會上提出,應該不斷加強內生動力的培養,重視激發貧困地區和人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重視貧困地區和人民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提高群眾的自我發展力。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講,深度貧困的地區與人們自身的發展能力較差、缺少發展的信心、發展動力缺乏、沒有正確的發展方向,應該應該不斷堅定人民群眾的信心與毅力,使其能夠具有強大的發展動力與活力。
(一)增強信心,堅定信念,敢于勝利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文化中積累敢于爭取勝利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是目前我國開展脫貧攻堅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特別是在紅軍向甘肅長征的過程中,中共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在最關鍵的時刻拯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遵義會議的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的精神永遠閃耀”,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遵義會議現場進行視察以后,向4000萬甘肅人民提出了真誠建議,充分提高文化自信,不斷脫貧攻堅,成為甘肅最寶貴的精神啟示。一路向前,不管我們走得有多遠,不管我們的未來有多輝煌,我們都不應該忘記過去,忘記我們為什么出發。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完成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需求,是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信念,是人類永不會忘記的根本愿望。我們應該將中國革命史作為最好的教科書和養分,鼓勵自身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展示革命的文化自信。
(二)以表達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創造創新的信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完成了從世界邊緣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偉大轉折,并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書寫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篇。善于繼承才能進行良好的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立足于中華民族的豐富傳統文化,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重要實踐;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內容的時代精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過去的創新發展與改變以后形成的結晶。它展現了億萬中國人民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它是中國人民從繁榮走向發達的偉大旅程的文化表達,這也是我們今天解決貧困問題最現實、最生動、最有力的精神啟示。
五、結語
綜上所述,貧困地區的人民群眾應該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加強脫貧致富的內部力量,摒棄“等待、依靠、索取”的觀念,拒絕“補充和給予”。將堅定不移地同貧困作斗爭,落實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以此為動力,進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到那時,我們失去的是歷史征程中的貧困,得到的是未來中華民族的尊嚴。
參考文獻:
[1]楊達,林子.堅定文化自信,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J].紅旗文稿,2017(21).
[2]王旖筱.保險如何在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中發揮作用[J].時代金融,2017(18).
[3]吳迎先.就業扶貧在精準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6(20).
[4]張齊.發揮職業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