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民 黃巧燕
摘要:人才的競爭就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就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深化,擴寬了沿線國家間的音樂文化交流,同時也為我國高校培養“一專多能”的聲樂人才指引了方向,因此,高校應注重聲樂人才的培養,促使我國音樂文化走向世界。本文通過對高校聲樂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探索出符合一帶一路背景下“一專多能”的聲樂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一帶一路;一專多能;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59.2;F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218-02
一、引言
在“一帶一路”跨文化交流的環境當中,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關鍵,同時也是我國音樂文化特色的重要體現。中國特色文化想要實現自身的長期發展和對外傳播,都必須要融合并存于文化多樣化之中。與各國共同促進平等、包容、多元的文化交融,構建文化交流機制,來增進我國與沿線國家及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為多領域交流合作構建積極良好的氛圍,2016年7月,教育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對人才的培養強調: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要立足各自發展戰略和本地區共同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規劃,積極與沿線各國共同開展多元化的文化交流,重點改善現代大學制度、構建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因此,高校在如何培養出“一專多能”的聲樂人才這一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支撐和先導作用。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高校聲樂人才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帶一路”是我國對外開放、與世界發展形勢相互融合的重大發展戰略,也是促進我國文化交流、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延綿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中,中國特色的優秀文化已在世界刻上了永恒的印章,神圣不可侵犯,也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源動力。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中國的音樂更是具有漫長的發展歷程,可是在高校的聲樂人才培養中并沒有很好的體現出我國多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時也沒有體現出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勢,大多數培養出來的聲樂人才都是千篇一律,缺乏創新,未能突出我國這多民族國家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特色和優勢。
(一)專業方向單一,不能適應一帶一路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這一大背景下,人才強國的戰略得到大力響應,一專多能人才的出現更是促進了我國各領域的深入發展。然而在音樂上各大高校培養出來的聲樂人才相對單一,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學生對音樂的聽覺能力、審美能力、學術能力、以及對音樂的創造力培養,導致聲樂人才綜合能力欠缺,歌唱中只有聲音沒有靈魂,與“一帶一路”背景下所需的應用型人才尚有差距。因此各大高校應當以社會需求為引領,以“一專多能”為教學目標,以“應用為本”為中心來培養新一代的聲樂人才。
(二)知識結構單一、課程設置缺乏地方特色
當前,各大高校在音樂課程設置上除了必修的聲樂課和鋼琴課,無非就是多加了幾門音樂學或與音樂學相關理論知識課程,在內容上缺乏了地方音樂的系統學習,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文化,造就一方人才,那就更不能缺少地方音樂的學習。一昧地套用音樂院校的教學體系,只會失去自身特色。《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指出:高等院校要立足各自發展戰略和本地區實際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因此,要將地方民族音樂與所學專業課知識有效融合,拓寬知識結構,在課程設置上要將地方民間音樂引進聲樂課堂,更好地在一帶一路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音樂文化。
(三)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滯后
聲樂本身就是一門具有藝術性、抽象性、表現性的學科,因此更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音樂的感知來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和創新。但我國各大高校音樂課程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仍然以教師為主的形式進行,學生被動的在演唱上、情感處理上、甚至是音色上模仿老師,導致千篇一律的聲音出現,這不是在培養創新型的聲樂人才,這是按部就班,是復制粘貼。這樣單一、滯后的教學方式嚴重地影響了創新型聲樂人才的培養。陳舊的教學方法未能與國際接軌,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備受影響。因此,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出新型的教學理念在培養“專多能”的聲樂人才上至關重要。
(四)缺乏實踐能力,局限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實踐性在音樂藝術和音樂教育中至關重要。音樂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的門類之一,其重要特性就是實踐。在不同的環境才能領略不一樣的音樂內涵,一味在琴房或者課室是唱不出來好作品的。即使具有過硬的本領也不具有靈魂。只有具備足夠的實踐經驗才能更好的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進而實現“一專多能”的聲樂人才培養目標。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一專多能”聲樂人才培養的創新策略
(一)注重多學科綜合素質、培養“一專多能”聲樂人才
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各音樂院校對學生僅限在專業技能上的培養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一帶一路”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除了掌握自身的專業技能學習,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鋼琴即興伴奏能力以及視唱能力,開展音樂審美、創作等課程,同時還應與時俱進拓展其他學科的學習,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不斷地根據社會人才需求調整知識結構,向一帶一路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靠近。
(二)涉及地方民間音樂學習、地方學校課程特色化
我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為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音樂奠定了基礎。我們強調文化自信,我們的文化自信就來源于我們對56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和繼承。所以在高等學校培養創新型音樂人才的課程體系中,應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類項目作為課程科目列入建設范圍。強化民族音樂課程體系的地位,開發地方、校本課程。重視本地區民間音樂的學習,是當地高校在“一帶路”背景下聲樂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廣東位于我國大陸最南端,有著粵劇、潮劇、漢劇、雷劇等豐富音樂文化資源。傳承和發展廣東民間音樂文化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而高校作為我們聲樂人才培養的孵化基地,更應該努力將地方音樂文化帶入學生們的視野,開發當地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將廣東嶺南音樂、四大劇種納入各個地方高校聲樂實踐教學課堂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我們能跨國的學習外國音樂,就同樣能學好自己的本土音樂。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做到文化傳承,更好的體現出多樣化文化交流。引導學生在掌握自身聲樂演唱技巧同時還掌握地方民族音樂來源、方言的演變、作品講解能力、從教能力、示范能力。因此各高校應該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相關課程內容,努力將各國的歷史文化、民族音樂等相關要素引進當代音樂教育之中,整合各國、各地區之間的優秀音樂文化精華,理解各國的多元音樂文化特色,從而促進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交流,全面加強“一專多能”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引進來,走出去”全面搭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互動平臺
在深化“一帶一路”背景下,教育部印發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教育行動》的相關文件,文件指出教育為沿線國家提供人才支撐,力爭在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中實現教育發展和經貿合作的形式。因此要加強一帶一路師資隊伍建設,派遣年輕骨千教師到沿線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和科研實踐,學習國際新型教學理念,突出自身地方特色,將優質的教學資源引進來”,將傳統特色的教學成果“走出去”,實現國際教育理念的交融和共享,進而也加快廣東省音樂文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音樂文化學術交流和發展,全面搭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互動平臺。因此,各大高校更要積極提倡創新思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平臺和機會。
例如:2017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的成功舉辦,由一帶一路”十幾個沿線國家的音樂人士與深圳交響樂團以及部分高校教師學生共同組成"一帶一路”節日交響樂團,以音樂交流為紐帶,實現與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以交流合作來推動和謀求在音樂藝術領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共譜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和諧共生、和睦共融的華章。這樣高層次的藝術實踐活動不僅開拓了學生們的視野,提高了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還潛移默化的激發他們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因此各大高校的聲樂人才培養應該向復合型人才靠攏,構建新課程體系,注重學生的整體綜合能力培養,實現教學實戰型,同時注重地方音樂特色,增強當地文化軟實力,在“一帶一路”環境中不斷提升人才儲備能力和競爭力,培養出符合“一帶一路”提出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
四、結語
“一帶一路”的建設為各大高校不僅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還引進了國際化的教學模式,同時構建了創新型教學體系和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我國培養“一專多能”應用型人才的道路上指引了方向,有效地提升了我國高校聲樂人才的培養,因此,各大高校更要牢牢把握自身特色,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地方高校發展的新型國際化道路。
參考文獻:
[1]吳潔.“一帶一路”戰略下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以肇慶市地方高校為例[J].當代音樂,2018(06).
[2]梁文光.高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01).
[3]郝柏楊.新媒體時代“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意義與途徑[J].傳播力研究,2019(21).
[4]王州.創新型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的探索——談“三類課程合力論”與“三維教學實踐模式”的理論與實踐[J].人民音樂,2015(08).
[5]周雯雯,楊易.“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才智,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