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
【摘 要】 深度學習的課堂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深度思維,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的本質,挖掘知識的生長點,讓學生享受學習,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關鍵詞】 教學本質;深度思維;學力提升
【教學內容】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90~91頁例3、“想想做做”1~5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了解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從中進一步學習簡單的數學推理。
2.通過應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在具體情境中學會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正確進行小數大小的比較。
【教學難點】
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建立關于小數的數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胡老師喜歡的運動是快走,現在還能把每天的步數捐出去,變成公益紅包捐給貧困地區的兒童。
師:想知道本周星期一、星期二我捐了多少紅包嗎?(先拉出8和6)哪天多?(再拉出_.8和_.6)現在確定嗎?為什么?
生:不確定,不知道整數部分是幾。
師:那這是兩個什么數?(小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數的大小比較。(板書課題:小數的大小比較)
【設計意圖:創設捐運動步數變公益紅包的情境,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結點,_.8與_.6比較時,引起矛盾沖突,激發學生探究小數大小比較的欲望】
二、主動探究,感悟新知
1.比較0.8與0.6的大小
師:到底是多少呢?星期一0.8元,星期二0.6元,哪天多?
生:星期一。
師;為什么?
生:0.8>0.6,因為0.8元=8角,0.6元=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師:看作具體的數量來比,好方法。現在沒有單位呢?你能比較0.8和0.6的大小嗎?
師:請同學們從三組材料中任選一組,表示0.8和0.6,并比較它們的大小。看誰又對又快,做好的舉手。
【設計意圖:把0.8元與0.6元看作具體的數量來比,接著抽象出0.8與0.6的大小比較,學生選擇所給材料自己探索,分析比較0.8與0.6的方法,使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理解比較大小的方法與內涵】
2.比較0.8和1.6的大小
師:想知道胡老師星期三捐出了多少紅包嗎?現在呢?哪天多?
生:0.8元=8角,1.6元=1元6角,8角小于1元6角,所以0.8<1.6。
師:看作具體數量比,可以!
(板書:0.8<1.6)
3.比較0.8、1.6和2.2的大小
過渡:看來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已經難不倒大家了,三個小數比較呢?你會嗎?
師:(課件出示:0.8、1.6、2.2)請在直線上表示出這3個數。完成作業紙第1題。
師:你們能給這三個數排排隊嗎?(板書:0.8<1.6<2.2)
師:仔細觀察,你有什么發現?
生1:在直線上表示零點幾的數都在0~1之間,表示一點幾的數都在1~2之間。
師:從左往右看,你還有什么發現?
生2:點的位置越是靠右,它所表示的數就越大。
師:重要的發現,善于思考的孩子,掌聲送給他。
(出示數軸A、B、C三點,判斷誰最大)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自己探索出了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誰來說一說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生:先比整數部分,再比小數部分。
師:你能舉個例子說說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積極參與知識的構建過程,教師適時點撥、循循善誘,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牽線搭橋,學生歸納出規律性的結論已是水到渠成,從而實現了認識上的飛躍,思維上的深化】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師:都會比較了嗎?想不想挑戰自己?
例1:“想想做做”第一題。
例2:比較大小(先獨立完成,再集體校對)。
0.5( )0.7 ? ?6.5( )5.6
0.4( )2? 3( )3.1
師:做對的請舉手,太棒了!掌聲送給最棒的自己。
【設計意圖:練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借此來強化教學的重難點,提高學生對小數大小比較方法的掌握】
四、游戲激趣,拓展提升
師:體育運動結束了,咱們來一場智力運動怎么樣?
(抽卡片,比誰拼出的小數大)
師:先抽一張卡片放在小數部分,還需要繼續抽嗎?(需要)繼續抽,然后比較大小。
師:再抽一張卡片放在整數部分,還需要繼續抽嗎?(不需要)為什么?
師:先抽一張卡片,商量確定卡片放在整數部分還是小數部分,還需要繼續抽嗎?(需要)繼續抽,然后比較大小。
師:還想玩嗎?下課了,這樣吧,我把這套卡片留給你們,下課之后你們繼續玩好嗎?
【設計意圖:分層次抽卡片游戲,激發學生興趣,在抽卡片的過程中,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真正做到讓學生在玩中學】
五、教學反思
小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由于學生已經有了整數大小比較的經驗,對于一位小數大小比較沒有困難,但闡述原因卻有困難。所以在教學小數比較大小時,讓學生自主探究、多維度思考,抓住小數大小比較的本質——比較()個0.1與()個0.1的大小,從而提升對小數的抽象認識水平,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可見,把握數學教學的本質,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才能有效挖掘學生的深度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