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凌敏
摘要:誠信是國家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是保障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素,是企業經營成功的關鍵,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得益于改革開放的積極作用,我國各方面發展較為迅速,但社會誠信缺失的現象卻層出不窮。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面臨失信帶來的不良影響。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社會誠信建設。本文在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誠信缺失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從而提出新時代加強我國社會誠信的措施。
關鍵詞:新時代;社會誠信;治理對策
誠信是國家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是保障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素,是企業經營成功之道的關鍵,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從古至今,誠信在推動社會進步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教導其弟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秦朝末年,因季布一向守信,民間流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佳話。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各方面的發展不斷加速,但社會誠信缺失的現象卻層出不窮,“毒奶粉” “瘦肉精” “地溝油” “替考” “黑心中介”“高鐵霸座”等失信現象屢禁不止,嚴重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此嚴峻的社會現實情況下,對社會誠信缺失進行研究尤為有必要。
一、新時代社會誠信缺失的表現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但由于長期、短期以及內部、外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社會誠信缺失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按主體分,可將新時代社會誠信缺失的表現歸納為以下兩方面。
(一)企業誠信缺失的表現
1.從企業對政府角度來看
存在不顧國家法律法規,非法經營的企業。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一份子,理應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律,為營造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貢獻一己之力,然而,實際生活中卻不乏枉顧國家法律,非法經營的企業。如近期被偵查的東莞團貸網互聯網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侵害廣大投資人合法權益,嚴重擾亂了國家金融秩序。
2.從企業對員工角度來看
存在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忽視勞動者合法權益等現象。強制要求員工加班、微信辦公、不告知原因情況下開除員工的情況時有發生,一些企業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導致勞動者無法有效維權。
3.從企業對消費者角度來看
制假售假、欺瞞消費者、面對問題相互推諉依然存在。從“高仿服飾”到“毒奶粉”到“豆腐渣工程”再到“坐在奔馳車上哭的車主”,民眾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充斥著偽冒假劣商品,維權路上也困難重重,不少企業面對維權消費者采取推諉、扯皮的態度,無期限延長處理問題的時間,最終導致問題不了了之企業誠信嚴重缺失。俗話所言“顧客即上帝”,但現實生活中,已經違背自己的初心,為利益所誘惑,想盡辦法謀求利益最大化。在嚴重損害企業形象的同時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二)個人誠信缺失的表現
1.個人道德修養低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中充斥著各種思想,一些人由于意志不堅定,喪失了個人的信念,受“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他們的個人道德修養低。在高校,大學生失信現象越來越嚴重,如假學歷、學術不端、代考、考試作弊等。社會中,如“高鐵霸座”者的蠻不講理、共享單車的隨意毀壞、以范某某明星為代表的偷稅漏稅者,都是個人誠信缺失的表現。
2.社會資產信用低
從國家層面來說,個人征信系統還未完全建立,個人信用分析還不夠全面,現實生活中不乏貸款逾期償還或不償還的例子,此舉造成許多信貸機構利益受損。近年來,銀行因個人信用失常也造成了不小的損失。除此之外,合同履約率低、惡意破壞合同、簽訂“陰陽”合同以逃避納稅等行為,也是個人誠信缺失的表現。
二、新時代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剖析
(一)傳統文化影響的衰弱,現代影響體系還未建立
我國自古以來重視誠實守信,從“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到“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再到“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傳統文化中向來強調誠信的作用。無論是在治國理政、對外軍事還是在經商或是考試中,均突出強調誠信的作用。中國是文明禮儀的一個大國。誠實守信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由于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落后思想觀念的不良影響,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降低,尤其體現在“春節年味不濃”、傳統節日習俗漸漸淡忘等方面。相應地,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誠信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也逐漸衰弱。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新的文化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人們思想上較為空虛,因此導致社會交往中誠信缺失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全國性信用體系還未完全建立
社會成員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面臨誠信問題,存在誠信缺失的可能性。但由于我國誠信建設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國家沒有出臺統一的法律,僅僅各部門的文件依據。全國性信用體系還未建立,各地征信標準不一,要求不嚴,職責不清,不利于整體性掌握社會成員的信用信息。因此,企業和國家在與個人開展金融互動時,若不了解個人信用狀況,則很容易在金融交往中利益受損。如銀行等放貸機構,在不了解貸款人信用信息的前提下為其提供貸款,就容易出現貸款人貸款到期不償還等情況,從而導致銀行利益受損。
(三)信用獎懲機制還未健全
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新時代中國信用獎懲機制還未建立。一方面,失信者所面臨的處罰力度小,如央視網報道范某明星在2018年偷稅漏稅近2億元,娛樂圈本屬于高收入行業,當紅明星的收入更是普通家庭的群眾所完全達不到的高度。然而,最終對范某的處罰僅限于罰款而非追究刑事責任,處罰很輕,違法成本也很低。因此,這也引起了公眾的強烈不滿。再如一些小型網貸平臺的貸款人,在借款后因經濟問題無法償還貸款,但借貸公司無法依據特有的法律對其追責,貸款不還面臨的僅僅是來自借貸公司的電話和短信干擾,對其沒有實質處罰措施,因此社會中還存在依靠貸款惡意不還致富的投機者。這不僅嚴重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并且不利于市場經濟的和諧穩定發展。另一方面,守信者所受鼓勵小,社會中一般而言對失信者懲罰力度雖然不大,但至少有一定的懲罰,但面對守信者仿佛并沒有激勵措施,守信被看作是理所應當遵守的,這樣就忽視了對守信者的激勵作用。同時,失信者的懲罰力度又不到位,更容易促使人們在實踐中去嘗試不合理、不合法的失信行為,導致社會誠信缺失。
(四)政府監管缺失,部分官員政績意識不正確
政府在誠信中應發揮主體性作用,政府應主動推動誠信建設,完善征信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但實際生活中,部分政府官員片面強調政績意識,過分追求政績“好看”,因此對有利于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大型企業的失信行為秉持默許的態度,嚴重損害了社會利益。甚至存在監督檢查前為失信企業通風報信的錯誤行為,導致政府監管不到位,無法實際掌握企業及個人的失信行為。此外,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主體,社會責任感缺失,使其沒有正確認識到企業誠信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也沒有看到企業誠信對企業自身發展的影響。在經濟活動開展中,許多企業唯利是圖,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了企業誠信的文化利益,導致社會誠信的缺失。
(五)個人誠信教育缺失
人們很多行為的養成離不開環境的影響以及教育作用的發揮。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步入社會以前,大多都接受的是學校教育,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再到高等教育,在家庭中,更多的學生被父母及老師片面要求成績好就好,其他事不重要。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個人誠信教育嚴重缺失,部分父母對子女成績期望高,考得好時便喜歡他,考得不好時就嫌棄他,導致學生在學習中“不敢考得不好”。但學習成績有波動本屬于正常現象,因擔心父母責怪,孩子想法設法也要取得高分,因此在考試中就會出現作弊、找人代考等失信行為。在學校里,老師會教會學生如何看書、如何學習、如何做題,卻很少給學生強調如何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僅僅停留在考試前給學生強調“不要作弊”這類警示作用不大的語言上。學生很難在現實生活、學習中真正做到誠信,且學生學習能力強,若有失信學生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制止,往往還會激發其他學生去嘗試失信。
三、新時代社會誠信構建對策分析
(一)建立宣揚誠信文化為主體的現代文化影響體系
黨中央高度重視誠信建設,黨的十八大對誠信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誠信建設,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新時代下,宣揚以誠信文化為主體的現代文化影響體系具有重要作用,這是新時代營造誠信、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更是個人誠信的環境條件。在傳統文化影響力不斷衰弱的情況下,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另一方面也要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加快建立新的現代文化影響體系,以形成全社會、全民講誠信的良好氛圍。
(二)健全全國信用體系,努力打造大數據誠信系統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打通信息壁壘,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用大數據推進誠信體系建設,構建全國統一的誠信數據平臺勢在必行。當今社會,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將中國推向了大數據時代,這為誠信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信用體系建設應從大數據的理念出發,重塑信用秩序和社會良知,以良好的信用體系促進社會有機體的健康發展。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必然會形成對信貸服務的多樣化需求。信貸服務機構應圍繞信貸市場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信貸產品和服務,逐步構建精細化、專業化的信貸服務。努力提高信貸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是提高信貸服務質量、發展信貸服務市場的保證,有利于為誠信體系建設建立人力資源支持。
(三)強化政府在誠信社會構建中的主導作用
社會誠信的建設需要政府、企業及個人的共同努力,但其中應強化政府在誠信社會構建中的主導作用。政府要充分考察各地實際,借鑒他國先進經驗,在充分尊重我國國情的前提下,積極推動誠信立法。加大政府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使其在執法中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嚴格執法,大力打擊失信行為,并做好整合征信信息的工作。在誠信監督中,政府要明確自身在誠信社會構建中的主導作用,嚴厲打擊各種失信行為,同時做好守信行為的獎勵和宣傳工作。使全社會形成一種抵制失信,自覺守信的風氣,促進新時代下我國的誠信建設。
(四)加強企業誠信文化建設
加強企業誠信文化建設,一是,要樹立正確的營利觀。企業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經濟實體,但營利是建立在合法守信基礎之上的營利,而非以失信為前提片面追求營利。二是,要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力度。通過職前培訓等方式,使員工樹立守信觀念,認識到守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前提。三是,制定明確的守信條例。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應該制定明確的規范守則,用以約束和規范員工的行為,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對員工的考核,通過表彰守信先進和懲罰失信人員的行為,在企業內部形成守信氛圍。
(五)加大誠信教育力度
目前,我國社會誠信的缺失導致社會和各級政府在整體社會治理中的治理成本較高。誠信教育是誠信建設不可或缺的。加強誠信教育,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學校誠信教育力度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學生培養是非觀和三觀的場所。學校誠信教育應落到實處,而不僅是停留在口頭教育,如根據班級實際開展誠信主題班會教育,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等。對失信行為,如考試作弊,替考,代考等行為進行嚴肅處理,而非口頭批評,教師也要做到不因是自己班學生犯錯而包庇學習,要加大失信學生懲罰力度,做到“殺一儆百”。同時,對守信學生,積極提出表揚,做好宣傳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學生獎勵。一方面,讓學生看到違背誠信的嚴重后果,另一方面,讓學生嘗到守信的好處。只有這樣,才能激勵學生自覺遵守諾言。
2.加強企業誠信教育力度
一方面,企業要對其員工守信,企業要根據勞動合同,自覺履行企業應承擔的責任,讓員工信任企業,尊重企業,使員工和企業之間達到互信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企業要對消費者守信。在生產經營中,不制假售假,不投機取巧,不欺瞞消費者,合法誠信經營。面對企業失信導致的結果時,要采取正確的態度,不逃避問題,而是積極解決問題,盡量做到使消費者滿意,使企業與消費者之間達到良性、可持續性互動。
3.提高政府誠信教育力度
政府是社會誠信建設的主導者,更應注重自身的誠信教育。要做好對政府工作人員的誠信教育,不做徇私舞弊、以公謀私之事,自覺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好政府在誠信建設中的誠信立法、誠信執法以及誠信監督的工作。為促進我國盡快建成和諧誠信社會的建立作出貢獻。
四、結語
社會誠信是新時代的一個重要課題。社會誠信建設對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健康發展、企業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新時代中國由于受傳統文化影響作用缺失、全國性信用體系暫未建立、政府監管不到位、企業社會責任感較低等因素的影響,個人誠信、企業誠信、政府誠信等方面都有所缺失。加強社會誠信建設需要各方因素共同努力,要發揮政府在社會誠信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同時協調發揮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積極作用,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為促進我國盡快建成和諧誠信社會共同奮斗。
參考文獻
[1]孟祥巖. 北京市城市信用體系建設問題研究[D]. 2017.
[2]牛一兵. 人民網. 大數據為誠信體系建設提供新契機[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129/c40531-29791760.html.2018-01-89/201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