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海燕 范曉清 朱蘇青 高琦
摘 要:青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才,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堅持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實踐教育
要重視實踐育人,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不斷拓展學生社會實踐的平臺和路徑。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踐行能力,直接決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高等學校作為國民教育的最后出口,擔負著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使命。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深入分析實踐教育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產生影響,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筆者設計了問卷,于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學生,開展調查取樣,根據調查報告獲取的數據,再用SPSS分析軟件進行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調查對象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在校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年級覆蓋大一到大五(臨床醫學、建筑學的學制為五年),專業涵蓋理工醫、文經管等,共發放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22份。
(二)調查方法
本研究的調查方法為問卷法。筆者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結合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研》問卷。問卷總共27小題,涉及當代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現狀的看法、造成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學校的課堂教育和實踐活動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短期公益課堂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影響、網絡責任意識教育的重要性等問題,采用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兩種方式采集數據。問卷從六部分來進行調查,一是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專業、年級等;二是對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進行主觀測試,如對時事新聞的關注、對“學習強國”的了解程度、哪些屬于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表現等;三是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觀評價,如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在當代大學生中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嚴重程度、缺失的體現內容等;四是實踐教育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意義,如強化當代大學生責任感的對策、學校的課堂教育和實踐活動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等;五是網絡責任教育,如針對網絡上有些大學生轉發一些虛假信息或者散布謠言甚至網絡犯罪的事情的看法等;六是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實際愿景的評判。本問卷的設計目的在于通過了解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從高校層面提出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培養社會責任感的措施,特別是從高校實踐教育體系層面,落腳于課堂教學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健康的網絡教育氛圍的營造等四個方面,提出具體的對策和建議。
二、結果分析
(一)基礎信息分析
從調查問卷中可以得出,本次調查的大學生覆蓋了大學本科階段的所有年級,調查的專業共涉及36個,樣本的廣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為了顯示調查樣本統計的科學性和多樣性,問卷中增加了男女比例和是否為獨生子女兩個調查項目,統計數據為男女生人數分別為80人和142人,所占比例分別36.04%和63.96%;是否獨生子女占比,是為64.41%,否為35.59%。用SPSS軟件從相關性進行分析來看,一個大學生,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跟其性別和是否獨生子女無關,學校的教育跟學生本人的性別和是否獨生子女也無關。
(二)大學生的社會行為表現與社會責任意識分析
各種新鮮事物吸引著21世紀大學生的注意力,如何理性篩選信息,來加強自己的政治素養,提升自己的政治意識,對增加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調查的數據顯示,在“您平時會瀏覽時事新聞嗎?”和“您對‘學習強國的了解程度
調研發現,在選擇哪些屬于社會責任感、哪些屬于愛國主義表現的時候,選擇“助人為樂,愿為他人做出奉獻和犧牲”占比84.23%,“自覺抵制拜金主義等的侵蝕,發揚艱苦樸素、勤勞節約等優秀品質”占比79.28%,其他所有的選項占比都超過89%,其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并傳播中華文明”占比最高為99.1%。由此可見,大學生作為社會一個特定的群體,在其意識里都是積極向上的。
但是,調查發現在社會公德方面,如讓座、闖紅燈翻欄桿、酒駕等問題上,少部分大學生有著僥幸心理,出現自我為重的行為,如有22.52%的大學生不會主動讓座,有31.99%大學生會在有急事或路上無人的情況,會闖紅燈翻欄桿;有0.9%的大學生不會遵守嚴禁酒駕的規則。
從上述的調查數據分析可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實際社會行為表現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分析
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理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就是指在象牙塔中這個群體,在心理或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從“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如何?”與“您覺得缺失社會責任感的這一問題在當代大學生中嚴重嗎?”對比分析發現(見圖1),兩者之間成正相關聯系。選擇當代大學生“有社會責任感,但是比較盲目”的大學生,其中83.33%選擇了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不太嚴重”;而選擇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太強,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有53.25%選擇了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嚴重”。
在“你覺得自己具有社會責任感?”調查結果中,大學生選擇“非常”占40.99%,選擇“一般”占59.01%,選擇“不具有”為0%。為了進一步分析,筆者將此選項與“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如何?”進行了對比分析(見圖2),選擇“非常”的60.4%和選擇“一般”的55.7%的大學生分別選擇了“有社會責任感,但是比較盲目”;同時有選擇“非常”的31.86%和選擇“一般”的30.5%的大學生分別選擇了“有自我意識太強,缺乏社會責任感”。從數據對比可見,雖然所有的接受調查的大學生都覺得自己具有社會責任感,只是程度不一而已,但是對總體的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給予了更為客觀的答案。
在“您覺得以下哪些事項最能體現出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調查結果中顯示,67%以上的大學生覺得,社會責任感缺失可以從“不愛惜公共財物、不幫組弱勢群體、破壞環境衛生、在公共場合有不文明的言行”等社會公德中體現出來,其中有78.38%的大學生也選了“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這個選項。從中也可以得到,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積極性,對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是有正向引導作用的。
在“您認為造成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調查結果中顯示,“社會環境的影響,受他人影響”的占比最高,達82.88%;其次為“個人自身的內在素質”,占比80.18%。從中分析可見,如果教育得當、身邊的人和環境給予積極引導,對提升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有積極幫助的。高校作為育人的搖籃,承擔著這個重要的使命。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主要應該具備三點品質:堅持道德上正確的主張;堅持實踐正義原則;愿為他人作出奉獻和犧牲。在“您認為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何體現”調查結果中顯示,41.89%的大學生選擇了“遵守社會公共道德”,30.63%的大學生選擇了“好好學習,爭做作家棟梁”,而在“支援服務,奉獻社會一馬當先”“樂于助人,幫助有困難的人”這兩個選項中占比只有12.61%和12.16%。由此可見,這個結果與上述的三點品質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如何讓大學生全面理解社會責任感,正確體現社會責任感,將是高校教育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四)大學生實踐教育對社會責任感提升的分析
在“您認為強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對策主要有哪些”調查結果中顯示,選項“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意識”和“形成社會責任感意識的社會文化氛圍”占比相同,都為88.74%,從而說明在大學生的意識中社會文化氛圍的形成和社會實踐的培養同樣重要。
根據SPSS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見表1),“您覺得缺失社會責任感這一問題在當代大學生中嚴重嗎?”和“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意識”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300,并且呈現出0.05水平的顯著性,說明兩者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個分析結果也證明了學校通過社會實踐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您認為學校的課堂教育和實踐活動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調查結果中顯示,52.71%的大學生選擇“有利于,因為社會責任感是大學教育的重點”,其中有43.24%的大學生選擇“有的有利于,有的根本沒用”。這與在“對社會組織開展的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活動,您有何看法”調查結果很相似,50%的大學生選擇“很有必要且學到了很多”,33.33%的大學生選擇“有開設的必要,但幫助不大”。兩者進行分析比較可見(見圖3),大學生對于學校的課堂教育和實踐活動、社會組織開展的活動,還是比較認可的,但是這些活動開展的意義在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上還是保留意見。
在“您最愿意參加以下哪些活動來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調查結果顯示中,選擇率最高的是“學校組織參加的志愿者義務活動”占比85.14%,其次是“各種社會組織的志愿者服務”占比75.68%,其余選擇都低于50%,這里也給高校提出了警示,到底應該開展怎樣的活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
在“您認為短期公益課堂實踐活動對大學生有哪些影響”調查結果顯示中,選擇“可以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比例為78.83%,比選擇“可以豐富自己的經歷”比例上低了4.05%,盡管如此,這還是可以說明大學生對短期公益課堂實踐活動的肯定,認為短期公益課堂實踐活動可以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五)網絡責任意識教育分析
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原居住”,時時刻刻接觸著互聯網,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社交等都跟其密切相關。一件事物總是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互聯網給大學生帶來豐富的網絡資源的同時,也充斥著各種負面、不健康的東西。如何利用好互聯網,如何分辨良莠,對當代大學生來說也是極其關鍵的。
在“針對網絡上有些大學生轉發一些虛假信息或者散布謠言甚至網絡犯罪的事情,您有何看法?”“在網上看到有人自詡民意、發表煽動社會的言論,你會如何做?”“你如何看待網絡責任意識教育”三項調查結果中顯示,81.08%的大學生選擇“學校應當加強網絡責任意識教育,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教育氛圍”;89.64%的大學生選擇“會就是論事,如果自己對此事不了解,就不發表任何評論”;92.34%的大學生選擇“非常重要”和“比較緊迫”。三項分析可見,當代大學生對于網絡的認識大多數人是正向積極的,但還是有少部分大學生的觀點有待正確引導。
(六)實際愿景分析
在“您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實際愿景選擇最符合的項”調查結果中顯示,56.22%的大學生選擇了“有希望”,27.03%的大學生選擇了“很看好”,6.31%的大學生選擇了“病入膏肓、急需改變”,余下的0.45%選擇了“沒救了”,此結果還是比較符合本問卷設計的預期目標。
三、探索的策略與建議
通過調查研究可以發現在思想教育、價值引領等方面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還有待提高,與國家和社會對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要求之間還有距離。高校作為人才培養以及大學生實踐教育活動的組織主體,應積極進行研究與創新,從不同角度和維度提升實踐教育環節德育育人質量,將社會責任感教育有效融入實踐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
高校應聚焦課程改革的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重點研制大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大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立基于中國國情的“核心素養”教學模型,從根本上改變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評價、學生學習方式,引導大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高校應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整合課堂教學目標;從面向情景式、學科活動式兩方面來調整教學方式;從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的方向調整教學評價;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學生為中心”調整教學中心,讓學生直面原生態情境與問題,以學習興趣、自主學習為導向,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實踐教育是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培養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實踐教育是高水平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高校應以社會責任感培養為目標,將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完善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實踐教育環節。
高校應整合校內外各類實踐資源,強化項目管理,豐富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平臺,完善支持機制,教育引導師生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實踐能力、樹立家國情懷。在校園實踐方面可以豐富短學期社會實踐、常態化社會實踐、學生志愿服務、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軍事訓練等項目,在社會實踐方面充分利用各類優勢資源,與各級各類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共建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業實踐基地。為大學生的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提供原生態的環境,讓大學生有充分的實際體驗和融入感。高校通過實踐教育革新來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品德,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加強高校網絡德育教育補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體系
互聯網作為一個虛擬平臺,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社交都與其密切相關,大學生是互聯網上最活躍的群體,但是他們也是自控能力較差,難以抵制網絡形形色色誘惑的群體。高校應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高校可以建立自己健康的校園網、多種渠道提供網絡咨詢服務、提供多種關于網絡教育的課程與學生競答,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加大文明和依法使用網絡的教育;加強網絡信息技術的建立,讓大學生掌握基本的有效網絡技術,讓學生自己更好的防御那些可能對自己產生消極影響的負面信息,通過網絡德育教育來拓展時空,補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體系。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重在當下,高校從課堂教學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健康的網絡教育氛圍的營造等四個方面來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完善清晰的高校實踐教育體系,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意義重大。以上為筆者拙見,希望通過上述分析及建議,為實現“中國夢”、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喬東亮,李新利,李雯.習近平新時代青年思想[EB/OL].(2018-05-16)[2020-05-0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516/c40531-29993969.html.
[2]秦志凱.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及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知識經濟,2017(6):137-138.
[3]于興艷.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查與分析[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0(4):93-96.
[4]劉小利,張衛丹,魏東蕊.網絡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交際月刊,2015(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