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霞霞
摘 要:一個好的教學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參與且學生居于主體地位的生動的課堂,只有教與學緊密結合,才能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實力。激情課堂的形成免不了師生的共同努力,積極配合,首先老師應充滿激情,其次學生應勤學好問,上課活躍,共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新課程改革下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讓“學”與“問”在課堂上激情共舞,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其形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著重探討如何讓“學”與“問”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激情共舞。
關鍵詞:學;問;語文課堂;激情
清代劉開曾說:“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睂W與問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因此,教師應致力于培養學生能問、會學的能力,貫徹實施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向“教會學生學習”轉變的教育理念。
一、學與問的辯證統一關系
1.“學”的獨特魅力
西塞羅曾經說過:“地不耕種,再肥沃也長不出果實;人不學習,再聰明也目不識丁?!边@便是學的魅力所在,為人處世,唯學能永垂不朽。學生之所以稱之為學生,是先學后生,意味著去學校求取學問的儒生。身為學生,如果忘了學這一本質任務便也擔不起學生這一稱謂。天才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靠后天的努力拼搏成就的,天才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能學會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們能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恥下問。這就意味著教師應承擔起這一重擔,教會學生如何學,固其根本,牢記使命。教師需解決教育中存在的不懂裝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實問題,從平常教學抓起,幫助引導學生去除學習習慣中的劣根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真正吸收學問下的精髓,提高學習效率,為成長為一個智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2.“問”的點睛之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蹦軉柺滦?,會問事大,能問的人不一定能成為智者,但智者一定會問。但凡能開口言語者,都能生疑,但怎么問才能巧妙且精確無誤便是一門需要學生琢磨的藝術。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致力于學生善于質疑、敢于質疑能力的培養,從而督促學生養成“問在實處,不恥下問”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每次授課前,讓學生提前預習好教材內容,并在下節課正式授課時請學生自己提幾個跟課文有關的問題并解答。這一舉措,真正將學生會“問”能力的培養落于實處,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與問的緊密結合。
3.“學”與“問”辨證統一
學與問相輔相成,緊密結合,學為問奠定了基礎,問為學提供了內驅力,雙箭齊發方可所向披靡。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應為學生提供有借鑒意義和使用價值的學科問題,既能讓其有效地掌握問題所涉及的教材內容,又能為其提供一些巧妙的問題典型,方便其借鑒學習,為以后的教學奠定基礎。例如,在講述《北京的春天》一文前,提出“請同學們熟讀課文并簡要概括出北京的春節有什么特色,并結合自身經歷,說說你家鄉的春節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問題,讓學生自由探討。在教師設疑的同時,帶動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實現教與學的巧妙互動,營造激情活躍的課程氛圍。
二、為人師表,借助教師的模范作用帶動“學與問”的激情共舞
一個生機勃勃的教學課堂離不開教師的激情四射,只有教師的激情引導才能變沉重的課堂氛圍為熱鬧活潑的求知舞臺,才能讓“學”與“問”毫無忌憚的翩翩起舞。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是滿腹經綸的學者,更應是慷慨激昂的演講者,用其十萬伏特的加持電力賦予語文課程別樣的風采。一堂精彩的語文課程不僅是對教材知識的通透講解,更應是活力四射的激情舞臺,牽動著受教者的內心。教師的激情應建立在更新的教育觀念上,實現教學從“以教育者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轉變,構建新型教育模式,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以達到教育目的,為學與問的和諧并存提供優越的社會環境。
讓“學”與“問”在課堂上激情共舞是塑造高效課堂的必要條件,隨著素質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學生們“能學會問”能力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教師肩上的擔子也只增未減,如何做到讓學與問在課堂上激情共舞成為教師們應該著重考慮的一大問題。因而,要做到學與問的辯證統一,既需要學生具備勤學好問的優良品格,又需要教師具備完善的理論基礎和教育理念,雙方共同努力,攜手推進學與問的激情共舞。
參考文獻:
[1]劉貴峰.小學語文低年級看圖寫話教學策略探析[J].學周刊,2020(4):49.
[2]廖麗.小學語文有效字詞教學策略探析[A].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一)[C],2019:327-329.
[3]李筍.玩轉小古文:小學語文古文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2):50-5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