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事物整體和全過程的發展,通過觀察、思考、判斷,進而設定目標、階段和對策、舉措,辯證處理并最后解決事物的不同矛盾,這種思維方式和活動,稱之為戰略思維。從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進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進程所體現的中國共產黨人明智深邃的戰略思維。中國共產黨人戰略思維的形成和確立,植根于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未來發展的堅定信仰,植根于中國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的血肉相依,植根于中國共產黨人強大的思想武器。
關鍵詞:戰略思維;戰略愿景;戰略目標;共產黨人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1494(2020)03-0035-04
大約在一個半世紀前,歷史聚光燈的光芒,投射在一個名叫普魯士的國土上,投射在兩個年青人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正是他們,向世人發出了石破天驚的呼喊:共產主義的幽靈正在歐洲大陸上游蕩,其威力將蕩滌眼前資本主義統治的世界,并將取得最后勝利。他們以發布《共產黨宣言》的形式,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顯示了共產黨人戰略思維真理的力量。歷史繼續前行。聚光燈又投射到了東方的大中國。人們注意到,在異常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中,共產黨人毛澤東以他洞察發展規律的眼光和睿智,發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吶喊,揭示了中國革命和中國革命戰爭將在神州大地上取得勝利的必然規律。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斗爭歷程中前后撰寫的許多著作,特別是《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新民主主義論》,展示的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發展規律的認知,是深邃的戰略思維。
一、戰略思維內涵展示
唯物辯證法認為,對事物整體和全過程的發展,通過觀察、思考、判斷,進而設定目標、階段和對策、舉措,辯證處理并最后解決事物的不同矛盾,這種思維方式和活動,稱之為“戰略思維”。“戰略思維”,不只是簡單的詞語概括。從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意義上,它涵蓋著如下的基本要求:
其一,戰略愿景、戰略目標的確定,是戰略思維的第一要旨,而戰略愿景和目標的確定,則植根于對發展規律的認知。
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每個共產黨員從他宣誓加入共產黨那一刻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戰略愿景,作為最終奮斗目標。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奮斗者、實踐者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時期,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實現共產主義遠景的階段性目標。愿景和目標的確定,思維和實踐活動就有了明確方向,并成為強大的精神支柱,開創了踐行奮斗的廣闊天地。
試問,愿景和目標的確定,是憑空想象而來的嗎?決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遠大理想,為之終身奮斗,堅信不疑,堅定不移。這種認定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歸宿的宏愿,是植根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知。同理,中國共產黨人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必經階段和現實體現,正是依據于對中國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辯證思維認為,事物發展規律,是事物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體現該事物發展過程中必定如此、確定不移的發展趨勢。一切物質運動都有其固有的客觀規律,有什么樣的物質運動形式,就有什么樣的規律。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形式和結果,但不能剔除或消滅規律。科學的任務,就在于發現并揭示規律,指明利用規律的可能性和相應的方法手段。
其二,嚴密的策略謀劃,精準的布局舉措是戰略思維的必備內容。
戰略愿景和目標確定之后,既不會自動實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為此,就要通過謀劃、布局、舉措等來保證戰略愿景和目標的實現。這就是說,在把握事物發展總趨勢大方向的前提下,需要決策者站在發展前沿和全局的高度,透過繁復的表面現象,處理好各種錯綜復雜的事物矛盾關系。比如,關于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要求指導者要有整體、大局、全局觀念,視野才能開闊高遠,胸有全豹,“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但又要明白全局由局部組成,每個局部都是全局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失之偏頗、疏漏。又如,關于重點與一般。在整體部署實施過程中,總有處于關鍵的部位、區域或環節,即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牽一發而動全身”,高明的指揮者總是關注于最關鍵的地方,抓住重點,帶動一般和全盤。鑒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多樣性、多變性、復雜性,還要處理好諸如全程與階段、長期與短期、多數與少數等關系,謀劃好嚴密的措施和精確的對策。
其三,重視并發揚主體自覺能動性,是戰略思維運作的內在要求。
要確定戰略目標,實施策略舉措,需要主體的強大和智慧。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在復雜多變的客觀事物面前,沒有主體自身的主動性、自覺性,不能在斗爭實踐中求新求變,常新常變,是不可能克敵制勝,穩操勝券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與建設的親歷實踐中,在指揮戰爭或處理國務活動時,就多次闡明并力行這一重要原則,表明了: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不氣餒,不悲觀,冷靜應對,弘揚自己的力量和優勢;在遭遇危險存亡關頭,審時度勢,果斷作為,化危為機,在漫漫黑夜里期待即將到來的黎明曙光;在重大歷史關節點前,科學研判,精準施策,開創新局面,邁出新路子。認識到:要更好發揚主體自覺能動性,必須不斷改善和強大主體自身素質,主體要善于學習,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要勇于自我革命,從而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水平和能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由于共產黨人重視并能充分發揮主體自覺能動性,自覺運用戰略思維,就能使自己變得更加聰明起來!
還應明確指出,戰略思維作為主體自覺能動活動,實質上是個思維系統運作工程。它不僅表現為一種正向思維運作,同時它又表現為一種逆向思維活動。這就是說,共產黨人運用戰略思維謀劃舉措,既正面激勵引領人們闖關克難,建功立業,向著勝利和光明前景推進;又從另一方向引導人們容錯、糾錯,反思、證偽,在減少失誤吸取教訓基礎上積聚奮發向上的力量。這一思維機理形成不是偶然的,緣自面對廣袤深邃的客觀世界人們對客觀事物有限和淺薄的認知。人的認識總是處在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甚淺到知之較多較深的發展進程中。由于知識不夠,經驗不足,能力不全,在一定階段上人的認知往往表現得力不從心,事與愿違,甚而好心辦了壞事。為此,完備的戰略思維就要允許認識錯位,允許犯錯誤,允許改正錯誤,以便在后續的活動中獲得教益、糾偏正誤,持續前行。毫無疑問,共產黨人的戰略思維就應當具備包容、寬恕、糾錯的功能和機理,是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運作的辯證有機統一。
二、戰略思維的歷史展示
縱觀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進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進程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共產黨人明智深邃的戰略思維進程。戰略思維的運用,是既著眼于當代,又著眼于歷史長遠,是一代一代相互銜接、承前啟后傳遞運作的過程;是遠程目標與階段性目標任務有機結合的過程。
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始,歷經將近100年的艱苦卓絕的奮斗,我們黨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先后推進了救國、興國、強國三件大事,讓原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黨依據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為做好這三件大事謀劃布局,制定策略措施,完善手段方法,生動的展示了共產黨人戰略思維的前瞻性、科學性、創造性。
在救國階段上,我們黨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找到并運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大戰勝敵人法寶,徹底搬掉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
在興國階段上,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依據革命發展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規律,黨采取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方針,實行逐步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具體政策。在布局社會主義建設的運作中,從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的實際出發,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農、輕、重三者關系,走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同時,還要處理好諸如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漢族和少數民族、沿海和內地、中央和地方、積累和消費、自力更生和學習外國等各種關系,為中國發展和中國人民富裕起來開辟了新天地。
在強國階段上,我們黨又以勇立時代潮流的無畏氣概,堅持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進行了一系列精準謀劃布局,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走出了一條發展繁榮中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新世紀,我們迎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長期不懈奮斗的必然結果,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必然結果,更是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這一發展規律深刻認知的必然回答。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立起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旗幟。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大還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實踐方面的要求,概括為“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此外,黨的十九大還明確把“五位一體”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把“四個全面”作為戰略布局,向世人昭示中國共產黨人的宏大戰略思維。
十分清楚,我們黨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從愿景、方向、目標的層面上,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回答的是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又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實踐貫徹落實層面上,回答的是怎樣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勾劃行動綱領、行動路線圖。無論是總體布局、戰略布局或是基本方略,都是為實現戰略最終目標,進而設置各階段目標的行動要求和舉措,是新時代黨和國家治國理政各項工作的要求和舉措,具有深遠的戰略策略意義。
還要著重指出的是,在新時代,我們黨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書寫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思維濃重一筆!這就是習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這個倡議,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以縱覽全球的開闊視野,把中國放在世界大框架里謀劃、設定的宏偉圖景,是推進當代新型國際關系構建的路線圖。這個倡議,在充分尊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基礎上,實現國際間經濟發展的戰略協調,從而為全球治理向著更加公平合理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人們注意到,正在神州大地上進行的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人民戰爭,舉世矚目,驚天動地。這場“戰爭”,也從一個側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戰略思維的無比光彩。革命戰爭年代有過的諸如保衛戰、攻堅戰、陣地戰、運動戰、殲滅戰等等,正以新的特殊形式演化推出;統籌兼顧,排兵布陣,戰略馳援,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多兵種,多武器,多戰法一齊上陣等等,也以特別的方式再現。我們看到,黨中央從強化國內嚴防嚴治到嚴防國外輸入,從著力奪取抗疫勝利到全力保證脫貧攻堅大業完成,從當前戰“疫”防控到長遠經濟發展,從全體人民健康生活到長治久安文明治理常態,這一切,無不貫注了共產黨人博大胸懷以及戰略思維運用的嫻熟高妙。毫無疑問,沒有對指導這場“戰爭”高屋建瓴的大局視野,沒有透徹的緊抓事物本質、緊抓主要矛盾的辯證方法,沒有實事求是而又堅毅果敢的對策判斷,以及沒有與人民群眾同生死共命運的深厚情愫,就不可能凝聚起萬眾一心、決戰決勝的巨大威力并奪取最后勝利。
三、戰略思維源頭探析
人的思維活動,是一種自主神經性活動,也稱主體自覺能動性。戰略思維,說到底,也是屬于主體自覺能動性范疇。人們要問,它的源頭在哪里?它植根的土壤是什么?
毛澤東說:“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比資產階級高明,他們懂得事物的生存和發展的規律,他們懂得辯證法,他們看得遠些。”[1]這深刻說明,善于縱覽全局,把握事物的本質和主流,審時度勢,決策判斷,對發展過程大邏輯了然于胸,是共產黨人的特有優勢,是其他階級和政治勢力所不具備的。那末,共產黨人這種戰略思維定力得以形成和確立的優勢,是不是天然形成的或純粹偶然發生的?都不是!共產黨人戰略思維的形成和確立,有其內在的植根土壤,深厚的思維底蘊:
其一,是對歷史未來發展的堅定信仰。思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共產黨人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終身奮斗目標,對未來社會的期盼堅定執著,內化于心,篤信力行,就會產生藐視一切惡魔,直面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就能經受住一次次挫敗而又一次次奮起,就可以充分調度主體的思維維度,求新求變,革故鼎新,解決不斷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心中有信仰,足下有力量。這種力量,是強大的意志力量,是萌生聰明才智的精神支柱。
其二,是與人民群眾的血肉相依。這里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利益的無限忠誠,為之奮斗不息,矢志不渝,把人民利益作為最大追求,為了人民利益敢于犧牲自己的一切。共產黨人把對人民利益負責,作為做決策、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最高和最后衡量標準,就會在做決斷定舉措時,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是順乎潮流、民心,什么是違背規律、違逆民意,這會使共產黨人思維變得清醒、聰明起來。另一個層面是,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力量的無比信賴,堅定不移。“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2]。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3]。實踐也表明,共產黨人要增長政治智慧,增強執政本領,提高領導藝術,只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中,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和力量。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人民群眾創造出了豐富的成果和經驗,而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并使之上升為理論和戰略、政策和舉措,就成為我們黨戰略思維奔騰不竭的智慧之源、力量之源。
其三,是擁有強大的思想武器。毫無疑問,共產黨人戰略思維之所以能形成和踐行,之所以能經受歷史長期而嚴酷的考驗,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彰顯自身的正確、強大,究其內在原因,必有共產黨人獨具而不可被替代的要素。這個要素,就是共產黨人深以為幸、為榮的馬克思主義作為自身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這一偉大的認識工具和犀利思想武器,是共產黨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戰無不勝的重要法寶。應當說,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生活和戰斗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以幾千年來形成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充實和涵養自己,又以日新月異的現代科學知識來豐富認知,這都是自然而又不言而喻的事。但是,當我們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和思想武器時,就必定在思維領域與時俱時地開辟出新生面,闖出一片新天地,從而使自己永立時代前頭,清晰把握住歷史發展總趨勢和方向,制定出嚴密科學的戰略策略,奪取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8.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3]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2).
責任編輯 李建良
收稿日期:2020-04-07
作者簡介:陳柏靈,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退休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