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際化的社會大背景下,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在全球的擴散導致了當今人類安全的新危機。共同維護人類健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與共同意識。各國需要開展國際衛生合作,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實現多種資源共享,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完善國際公共衛生安全保障體系,積極有效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全球化這一安全因素的挑戰。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疫情防控;公共衛生治理;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D8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1494(2020)03-0091-06
人類歷史也是與疫病抗爭的歷史。遠的不說,單從進入21世紀至今的20年來看,人類已先后經歷了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2009年的甲型流感(H1N1)、2012年的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EBOLA)等傳染疾病的威脅。2019年末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暴發,其擴散速度之快、感染范圍之廣、防控難度之大,實屬罕見。從當前這一疫情在世界各地暴發的情況來看,其威脅是全球性的。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交往國際化和交通便捷化的今天,人類社會更是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1]國家和地區分立的世界,越來越走向一體化,在發展的道路上,越來越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從此次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全球擴散及其防治的角度來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議程已迫在眉睫。我們應該建設什么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邏輯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人類社會發展史是由地域史、民族史不斷走向世界歷史而形成的,是由社會化的大生產方式決定的,并且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17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中世紀的市民靠鄉間小道需要幾百年才能達到的聯合,現代的無產者利用鐵路只要幾年就可以達到了。”[2]在5G時代已經到來的今天,信息聯系僅僅是分分秒秒的事情。如今,人類在世界范圍內的交往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來得更加深入和更加廣泛,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同樣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來得更加頻繁和更加緊密。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為人類社會生產力帶來了巨大發展,百年來的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巨大成就遠遠超過千年封建社會,它打破了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隔絕與孤立,正因如此,資本主義發展使人類歷史成為世界歷史。在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人流、物流、資金流在世界范圍內快速轉換,社會產品通過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將世界各國連成一個整體,使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在利益上變得日益不可分割。與此同時,世界新興市場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信息化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創造了人類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威脅與新的挑戰。在新威脅與新挑戰面前,人與自然、人與疫病的對抗也越來越變得更加頻繁,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必須要攜手合作,積極應對,共同構建起保護人類命運的屏障。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格局與國際秩序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今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程度加深,氣候變化、貿易規則、全球治理、文明沖突等世界性議題使得任何國家都無法單獨應對。量子信息、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一輪科技革命正蓬勃發展,積聚的產業變革力量正在催生大量新產業與新業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也將步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智能時代”。智能時代所擁有的大數據和區塊鏈代表了一種從技術權威壟斷到去中心化的轉變。因此,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當今的權威是“共識”而非“強權”。正是在這樣的世界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深邃的世界歷史眼光,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交往向縱深發展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出發點。他指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3]在馬克思看來,人走向成熟和得到解放的標志不是相互之間的分離,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由此可見,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論,其中蘊含著人類命運共同體鮮明的價值追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把每個人、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文化的相互交流,人們在國際間的各種交流交往無論在深度還是在廣度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日益擴大,很少有國家能夠全產業鏈生產人類所需要的各種物資,人們必然會走向國際市場,尋求相互之間的合作,最終導致每個國家的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不可分割。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愈演愈烈,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都在不斷促使各國各類人才在全世界大規模流動;網絡技術已經把各國緊緊捆綁在一起,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們生活在同一網絡下,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網絡的影響下越來越相似,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密切。人類跨越經濟、文化、意識形態和國家、種族的界限同屬一個利益攸關的生命共同體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4]。
二、疫病全球化帶來的危機呼喚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一)病毒引起的疫情自古以來與人類相伴
人類疫病全球的擴散不僅僅在今天存在,在遠古時代就隨著生態的變遷、人類的遷徙而發生,而生物全球化是最重要的一種形式[5]。在人類歷史上,游牧文明早于農耕文明出現,前一種文明向后一種文明轉變是以人的占領、交流、交往活動為前提的,在人的交往過程,也為病原微生物的滋生與擴散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從而使人類會遭受到更多疾病的侵襲。在農耕文明時代,人們為了避免遭受野生動物的侵襲,大多以群居為主要的居住方式,以馴養飼養家畜作為日常食品,并且會隨著人類智慧的增長和生產工具的改進而滲入到未開墾的土地,交換彼此的用品。這種陌生地域的開墾和商品的交換,會為病毒傳播創造機會。《瘟疫與人類》一書指出:“在古老世界文明,如歐洲文明、中東文明和亞洲文明的圈子內,作為正常貿易聯系的副產品,一種接近于疾病儲存池的東西就產生了。”[6]始于15世紀的歐洲在全球的殖民擴張,把歐洲的各類病原微生物帶到了全世界,在世界范圍內構成了一個“統一的疾病儲存池”。病原微生物向原住民和新擴張地區易感人群進行傳播,導致大量被入侵的當地土著居民因感染疫病不治而亡。20世紀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以來,全球化浪潮洶涌而來,這進一步促進了各類疫病在世界范圍的流行,而疫病的全球傳播也成為了全球化浪潮的一種伴生現象,此起彼伏,互為影響。因此,《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書指出:“全球化的時代也就是全球傳染的時代。”[7]
(二)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疫情在世界范圍快速傳播
僅就經濟層面來說,世界已經進入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的新階段,各個國家之間因自由貿易、文化旅游等交流交往深度融入,形成了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聯系與相互依存的發展態勢,成為了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8]。在公共衛生方面,一個在一國感染病毒的人可以在幾小時內傳給萬里之外的其他人。習近平主席指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9]因此,人類應該正確認識和運用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正確看待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相互依存的現實,一同努力去戰勝人類面臨的共同威脅。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發以來,先后有美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法國、日本、韓國、伊朗等國家新冠肺炎確診感染人數呈現暴發式增長,疫病在全球傳播已經形成。
(三)疫病全球化促使國際衛生安全形成一個整體
習近平主席在3月12日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電話時表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發生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在全球化不斷深入和人員高度流動的今天,面對疫病的威脅,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得以免疫,各國需要積極行動共同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只有國家行動,世界合作,人人參與,疫病的全球化才能讓世界衛生安全成為一個整體,也才能使被感染的個體成為命運共同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成為被建構的對象。因為在人類個體面臨無法抗拒的大的疫情發生時,對于被感染的個體而言,從某種意義上他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起著消極的解構作用,從這次疫情發生過程中有些患者在家中去世而人們由于缺乏防范醫療物資不能靠前處理就能說明這種解構力量確實存在。這可以解釋在沒有外部醫療力量和保障措施介入而人人自危的時候,很難讓人們團結起來,共同防御疫病。而外部力量一旦介入,成為國家共同行動,被感染的個體往往又會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對象,成為一根紐帶,使得先前的解構作用得以轉化,成為建構的一種力量。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在世界各地的發生過程中一些國家的防控表現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些,對于世界來說,當疫情在世界多點多地暴發時,國際合作就勢在必行。在《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中,世界衛生組織在對國際社會的建議中指出:“認識到各國之間真正的團結與合作對于解決新冠肺炎的共同威脅至關重要并落實這一原則;根據《國際衛生條約》的要求迅速共享信息,包括輸入病例的詳細信息,促進各國追蹤接觸者并告知防控措施;識別新冠肺炎感染的國家疫情快速變化的風險特征,持續監測疫情暴發趨勢和控制能力。”[10]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價值旨歸
(一)“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
北京2008奧運歌曲《我和你》唱到:我和你,心連心,共住地球村;我和你,心連心,永遠一家人。在世界成為地球村的今天,在無孔不入的病毒面前,沒有什么地方可以成為世外桃源。世界各國共處一個星球上,就必然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1]霍金先生曾提出關于“平行宇宙”的猜想,他希望能夠在人類生存的地球之外找到第二個人類得以安身立命的星球。但人類探索到今天,沒有人能夠回答霍金先生的這個愿望什么時候才能得以實現。至少到目前為止,地球還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呵護與珍愛地球也是人類唯一的選擇。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在武漢暴發后,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伸出援手,與中國人民并肩作戰,匯聚成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滾滾暖流。一場重大疫情的出現,不僅能讓人類看到社會的冷暖,也能讓人們體會到國家的擔當,以及放下對彼此偏見的勇氣。在共同居住的地球村里,任何不負責任的言行都不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謠言和中傷治不了疫病,排擠和打壓也阻斷不了病毒的蔓延。在對抗疫情的行動中,沒有哪個人能當得了逃兵,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置之度外,只有團結起來一起向前,才能最終取得勝利。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指出:“此時此刻,全球團結一致,在政治、資金、技術上團結互助,才是預防感染和拯救生命的唯一途徑。”[12]
(二)“道不遠人,人無異國”:面對人類的共同挑戰,必須弘揚“天下一家”精神
習近平主席指出:“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13]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全球風險級別先后由“高”上調至“非常高”,并作出了“世界大流行”的判斷,這表明疫情嚴重程度提升,抗疫難度升級,世界亟需對此警示信號作出“緊急而積極的行動”,從而有效遏制病毒的全球傳播。早在2015年,比爾·蓋茨曾說:“未來的數十年里,能夠殺死上千萬人的并非是自然災害,也不是人類恐懼的核戰爭,像大地震、火山暴發、小行星撞地球等這些發生概率是很低的。當今最大的恐懼是高度的傳染病毒。”[14]比爾·蓋茨的這一說法正被當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在全球肆虐所驗證。面對如此嚴峻的疫情形勢,各國之間需要互通有無,借鑒彼此,就疫情防治開展更深入、更廣泛的交流合作,以開放心態增強人類整體“免疫力”。在中國抗疫初期,很多國家和組織向我們及時提供醫用物資等援助,以多種方式對我國抗擊疫情提供支持。習近平主席在給援助我國抗疫的比爾·蓋茨先生回信中,表達了我們黨和政府堅決維護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堅決維護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努力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作出貢獻的信心和決心。隨著國內疫情形勢的好轉,以及國外疫情形勢的惡化,中國向世界伸出了援助之手。對“風月同天”的日本、韓國,為他們提供口罩、防護服和檢測盒;對“亞當子孫皆兄弟,兄弟猶如手足親”的伊朗、伊拉克等國,在提供醫療物資和醫護人員援助的同時,還提供中國的抗疫經驗和方案。在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面臨醫療物資和設備短缺的困難時刻,我國政府派遣的專家組帶著大量醫療物資飛抵羅馬。
(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類的健康與福祉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財富與責任
習近平主席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15]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它既是個人財富、家庭財富,也是社會財富、國家財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最終歸宿是讓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每一個人幸福安康,遠離疾病困擾,在疫情面前能夠從容面對。任何國家的政府都有責任讓本國的人民遠離疫情侵襲,任何人都有責任與全社會共同戰勝疫情,為民眾健康創造條件。在瑞士聯邦大廈穹頂上,用拉丁文刻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銘文,時刻在昭示著人類應當同呼吸共命運。我國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為本次疫情設立了10億元醫療物資供給專項基金,截至2月底已投入6.88億元用于海內外醫療物資采購。向日本、韓國、伊朗捐贈100萬個口罩,為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捐贈180萬個口罩和10萬份檢測試劑。向美國捐贈50萬套新冠病毒檢測設備以及100萬個口罩。1989年國際醫藥巨頭美國默沙東公司以700萬美元的價格,將他們研發的世界先進的乙肝疫苗生產專利全部轉讓給了我國。當時全國有1.5億人感染乙肝病毒,成為第二大致死疾病。全國每年出生的2000萬嬰兒時刻面臨著這一病毒的威脅。然而,當時注射這一疫苗的價格是100美元,對大部分中國家庭來說顯得有些昂貴。“時間如此緊迫,我想保護孩子免受這種致命疾病的侵襲。”[16]即使在今天看來這一缺乏商業邏輯的決定,在時任公司總裁羅伊·瓦杰洛斯看來“雖然無利可圖,但它有望拯救的生命數量超過了默沙東曾經做過的任何事。50年后,中國將根除乙肝”[16]。對于一家公司來說,追求最大利潤是他們的本能,然而面對造福人類的病毒疫苗,他們卻放棄巨額利潤為人類提供健康,這體現的是一種責任與擔當,也正是這樣的責任與擔當,讓這家公司受到了世人的尊重。同樣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最寶貴的東西不是儲備了多少黃金外匯,更不是擁有多少土地和資源,而是人民的健康、人民的生命,因為只有人民的健康與生命才是國家和社會總的最根本的利益、最根本的財富。
四、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路徑
當前全世界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出現了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世界衛生組織也多次呼吁世界各國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疫情。世界是一個大家庭,在疫情防治方面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越是病毒肆虐,越必須增加有效的國際合作,真正構建起一個休戚與共、守望相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病毒沒有國界,需要全球共同回應——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需要強化“共同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思想統一,才能采取共同行動。在抗擊事關人類生死存亡的病毒時,不管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什么樣的國體政體,都必須把人類命運安危放在首位,本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加強同國際社會合作,共同戰勝疫情,這既是對本國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是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盡責。首先,必須要強化共同防控理念,面對疫情的全球擴散,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能袖手旁觀,漠然處之,要在防控病毒傳播渠道、追蹤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相互之間溝通信息等方面加強合作。其次,必須強化共同應對理念,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在我國武漢地區暴發以來,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危放在第一位,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舉全國之力,采取最嚴格、最全面、最徹底的防控舉措,上下一致,軍民同心,遏制住了疫情發展,為世界抗擊疫情爭取了寶貴時間窗口。世衛組織指出:“中國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下降顯著地保護了國際安全,構建起了防止疾病國際傳播的第一道防線。”[10]26只有全世界共同積極應對疫情,才能讓中國和中國人民為遏制疫情暴發付出的巨大生命和物質代價具有世界價值。第三,必須強化共同互助理念,病毒沒有國界,病毒也不分種族與膚色,戰勝疫情需要世界各國團結互助,協同努力,充分認識到面對人類共同的敵人,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需要各個國家團結起來,要杜絕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利己主義,認識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屬于世界性的自然災害,在災難面前,全人類都應該互相幫助。
(二)分享知識和經驗,全球共同攜手應對疫情——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需要強化“共同合作”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與疫情作斗爭是人類得以生存的常態。“要完善同有關國家的防控策略協調機制,加強防控和救治經驗分享,推動聯合科研攻關。”[17]38只有國際社會精誠合作、共克時艱,分享知識和經驗,攜手應對挑戰,才能奪取抗擊疫情的最后勝利,才能共同建立更美好的未來,在萬物互聯、科技發達的今天,開展合作更是人類戰勝疫情的關鍵。首先,需要強化科技攻關合作,在面對無孔不入的這一人類共同敵人,看清病毒的“樣子”,找到治毒的“方子”,走對防毒的“路子”,加強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在基因測序、藥物篩選、疫苗研發、衛生防疫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加快科研攻關。其次,需要強化信息交流合作,在人類共同的災難面前,只有做到信息共享,開展形式多樣的“戰疫”合作,才能有效構建世界性的防疫網絡。在全球響起疫情警報之時,先暴發疫情的國家防控經驗和病例診療方案等信息會顯得尤為珍貴,能夠為全球抗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少走彎路提供巨大幫助。因此,要通過網絡視頻、網絡會議、網絡論壇等開展遠程信息交流,提供診療服務。“世界各國都迫切需要了解和利用中國在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方面的經驗,充分認識到其為全球應對行動帶來的實際貢獻。”[10]27再次,需要強化生產互助合作,疫情在全球暴發后,世界各國都面臨著日常生活用品、防疫醫療用品、原料藥等物資的供應緊張,各國之間需要積極加強國際和地區合作,向出現疫情擴散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向疫情嚴重地區派出醫療專家組,共同攜手應對疫情。
(三)加強防災抗疫合作,完善公共衛生安全保障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需要強化“共同體系”
衛生健康是全社會的公共產品,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全球蔓延必然使世界各個國家在衛生安全領域產生了利益上的“共性”,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全球性的疫情防控不僅只是醫藥衛生問題,而且是一項全方位的系統性工作,是需要各方配合、互相支持的總體戰爭。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考察組在對國際社會應該如何加強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的建議中就指出:“各國之間真正的團結與合作對于解決新冠肺炎的共同威脅至關重要。”[10]34因此,要尋求世界衛生健康發展之道,造福人類社會。首先,要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命運共同體,要把追求人類健康作為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應對策略。其次,要構建共同的疫病認知價值體系,要認識到高度傳染性等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從人類已經發生的疫病的歷史中尋找規律,做到早發現早防控,把疫病傳播消滅在萌芽狀態,共同維護人類健康。再次,要構建共同的公共衛生安全體系,要認識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一國管制其公共衛生的狀況正在發生改變,要建立全球公共衛生應急聯絡機制,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速度。歷史上發生的病毒疫情一再表明,簡單把公共衛生劃分為國內或國際的做法已經成為過去,所有因疫情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最終都會演變成國際公共衛生事件,強化疫情防治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所有國家都應加強合作、共同響應。
五、結語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和大調整的關鍵時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出現,必將深刻改變世界并寫入人類歷史,同時也必將使世界所面臨的不穩定與不確定性等問題越發突出,給中國和全球未來發展帶來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評估。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因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行為而受到挑戰,如何在當前全球抗疫的關鍵時刻抓住機遇并廣泛與國際社會合作,體現負責任大國的使命與擔當,為暴發疫情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對于維護地區和世界公共衛生安全意義重大,對于構建合作共贏、命運共擔的新型國際關系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4.
[4]耿步健,葛琰蕓.習近平關于生命共同體重要論述的邏輯理路、內涵及意義[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22-27.
[5]約瑟夫·S.奈,約翰·D.唐納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王勇,門洪華,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3.
[6]William H·McNeil.Plague and Peoples[M].New York:Doubleday,1976:129.
[7]麥克爾·哈特,安東尼奧·奈格里.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楊建國,范一亭,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38.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541.
[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10]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R].2020:34.
[11]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24/c_124495576.htm.
[12]譚德賽.所有國家都必須為潛在的大流行做好準備[EB/OL].http://news.sina.com.cn/w/2020-02-27/doc_iimxyqvz6152988.shtml.
[13]新華社.習近平的情懷:命運與共[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0-03/03/c_1125653418.htm.
[14]比爾·蓋茨.我最大恐懼,是高度的傳染病毒[EB/OL].https://new.qq.com/rain/a/20200222A0B1O0
00.
[15]習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20/c_1119425802.htm.
[16]程盟超.醫學是為人不是為利潤[J].中國醫學人文,2018(8):53-54.
[17]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分析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 研究部署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3/18/c_1125731925.htm.
責任編輯 陸 昱
收稿日期:2020-03-27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環境公正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7HQ00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義良,男,博士,江蘇海洋大學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鄉村振興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