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琴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師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發揮信息技術的比較優勢為文本“補白”,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更具開放性,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其多方面能力,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結合部編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際,對信息技術與創作背景“補白”的融合、信息技術與關鍵字詞“補白”的融合、信息技術與激發想象“補白”的融合、信息技術與課外拓展“補白”的融合分別進行了詳細探討,以期真正推動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提高語文教學的效能。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補白;素養
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基于“互聯網+”思維,我們對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以期通過發揮信息技術的比較優勢,創新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進而轉變教與學習的方式,推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踐行大語文教育理念,促進語文教學更加開放。本文以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文本“補白”為例,探討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結合點,使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最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一、信息技術與創作背景“補白”的融合
我們發現在很多版本的教材中,都在正文的下方空白處對作者進行簡介,或者通過課后資料鏈接的形式進行作者及作品創作背景的簡介。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材中,我們只看到正文下方對作者名字的提示,并沒提供其他資料,因此學生對于作品的創作背景的了解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獲取。傳統的課堂教學常常是由教師通過“告訴”的方式讓小學生知曉,而在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讓學生自己搜集有關創作背景的資料。其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搜集資料是特別高效、便捷的一種方式。
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司馬光》《灰雀》《手術臺就是陣地》等課文時,由于學生并不熟悉文本中的主人公“司馬光”“列寧”“白求恩”等人,因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這些人物的資料,對他們有個基本的了解。特別是在自讀課文《手術臺就是陣地》時,學生對“齊會戰斗”“八路軍”,以及當時戰地醫生救護傷員的情況十分陌生,為了拉近文本與小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情感體驗與心靈震撼,讓他們學習白求恩醫生英勇獻身的精神,我們就需要讓學生對這些創作背景有個詳細的了解。在引導學生自讀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來查找有關資料,甚至可以觀看相關的電影。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培養了學生資料搜集的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獨立進行信息處理的能力,新穎的學習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章都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對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補白”,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在較短的時間里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閱讀課堂教學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關鍵詞句“補白”的融合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其還指出:中年級學生要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對關鍵詞句的揣摩,幫助學生掌握文本主要內容、理解文本主旨大意。在這方面,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引導學生對關鍵詞句進行解讀,在反復咀嚼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實現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創新。
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秋天的雨》,這是一篇語言極富兒童氣息的優美散文,文章中使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從而將秋天的美景生動地展現在了學生的眼前,還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法,從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香味、秋天的聲音等方面對秋天展開了描繪。優美的、充滿詩意的語言讓學生體會到了秋天的無限美好,這是這個文本教學中所要突破的重點和難點所在。為此教師使用了朗讀的教學方法,從而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學生體會秋天的美麗與美好。在教學中,教師為了營造美的氛圍,可以利用多媒體或白板等電教輔助設備為學生播放與文本中所描述的風景相應的動態視頻,并配上適宜的音樂來渲染氣氛,促使學生主動走進文本,學習和體會文本語言文字的美。如,讀到“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時,教師可以播放相應的場景,讓學生真正聽到、看到,并在他們心中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進而使他們在強烈的視覺和聽覺刺激下更加積極主動地理解和體會修辭手法的妙用。
在關鍵詞句揣摩的過程中,教師靈活使用信息技術手段,不但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還可以幫助他們理解關鍵詞句的內涵以及在表情達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進而深化文本的中心。
三、信息技術與激發想象“補白”的融合
當大家在觀看一個不完全,即有一定空白的“刺激物”時,常常情不自禁地生發一種積極探究的心理,使他們的內心充滿緊張的“內驅力”,此時大腦將異常興奮活躍,并積極地去填補那些“空白”,從而使之更加完善與趨近完美,最終構建出個體心中所預見的“完型的事物”。在小學教材中,有些文章所講述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有的跳躍性非常大,從而給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造成了阻礙。為了解決學生碰到的困難,教師需要使用信息技術等再現情境,點燃學生的表達欲,激活學生的想象力,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促使他們運用自己的觀點與情感對文本進行“補白”,進而豐富文章的情節。
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去年的樹》是這樣結尾的:
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
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
唱完了歌,鳥兒又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由于孩子們沒有這種與“好朋友”分別(可以說是“生離死別”)的經歷,因此他們很難感受到小鳥當時的心情,何況文本只是交代了小鳥盯著燈火看,沒有交待它當時的心里在想什么,也沒有交代他會唱什么歌,等等,這就為我們對文本進行“補白”創造了機會。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口頭表達的情境:使用多媒體或白板播放動態視頻,展示小鳥尋找好朋友樹的過程,讓孩子們更加直觀地看到小鳥的“不舍”,當小鳥看到燈火的一剎那,眼睛瞪得大大的,此時配上適宜的音樂來渲染氣氛,并且讓畫面定格于此。教師此時提出問題,引導孩子們想象、表達:“孩子們,小鳥的好朋友樹變成火柴點燃了燈火,而樹卻不在了,此時小鳥會是什么心情呢?她會對這個燈火說些什么呢?她又會對那些亂砍濫伐的人說些什么呢?請你發揮想象力,說一說吧!”
在這里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制作課件,發揮了多媒體或白板集體聲光影于一身的優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讓他們在“補白”的過程中,再一次感受小鳥與樹之間的友誼,增強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
四、信息技術與課外拓展“補白”的融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資料,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拓展語文學習內容。這就使語文與生活建立起了聯系,從而使語文教學更具開放性,也將使小學生對文本產生一種親切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課堂內外進行整合,由課內拓展到課外,這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學生知識的有效途徑。
如,在教授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時,為了使學生對這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中的科學知識有所了解,教師可以在課前將《反芻動物與牛》的知識制作成動畫課件,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恰當時機播放給他們觀看,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激發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
又如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教學質量,有的教師會采用一篇帶多篇、課內外結合的教學策略,來為文本“補白”。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教學古詩詞時我們需要運用“大語文觀”,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一首思鄉懷親的詩,帶動他們去積累一組思鄉懷親的詩。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技術便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學即將結束,為了激發學生對思鄉懷親有更進一步的體會,教師可以選取李白的《靜夜思》以及袁凱的《京師得家書》并配上適宜的背景音樂和表達李白思鄉吟詩的視頻。樸實而真摯感人的畫面及傷感的音樂無不沖擊著學生的感官,學生大都被深深地感動了。接著教師可以深情渲染:“孩子們,這樣的畫面是這般熟悉,我們似乎感受到了更多古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音樂,輕聲讀一讀這組思鄉懷親詩吧。”
在這里,無論是將課外小知識搬進課堂,還是在拓展多篇文本方面,信息技術的應用都恰到好處,并且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填補了教材中所給文章素材的“留白”處,從而實現了“二次創作”。為了不使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出現濫用的情況,我們應該找準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的結合點,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搜集豐富的教學資源,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使教學方法更加多樣,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本文介紹了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為文章“留白”處進行個性化“補白”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想象力,發展他們的情感,從而創造高品質語文課堂的策略,這僅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一定還存在不足之處,在今后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中,我將繼續相關研究,以期解決信息技術為文本“補白”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曉曉,曹衛真.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以小學語文4節錄像課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16(7):49-52.
[2]黃柳瓊.智慧環境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研究[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二卷)[C],2017:6.
[3]張德忠.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J].中華少年,2017.
[4]黃麗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微課設計應用初探[J].青海教育,2018(Z1):4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