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茹
摘 要:語文課堂是學生成長的沃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場所,更是學生抒發靈性的舞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中,關鍵在于激活語文教學課堂,讓課堂活躍起來“動”起來,在這樣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才能有始有終伴隨著自己強烈的情感體驗,以活躍的思維方式去彰顯個性,放飛心靈。
關鍵詞:課改;語文課堂;活躍;靈性
語文課堂顧名思義就是學習語言的課堂。怎樣才能充分利用上課時間,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掌握知識,讓課堂具有靈性并且活躍起來?在此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就教育學原理而言,興趣是最能激發一個人學習動力和認知欲望的東西。任何深入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學生對其具有濃厚興趣的基礎之上,教師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活躍其學習思維。
1.導入激發興趣
一個設計巧妙、新穎的導語,在語文教學中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好奇逐步進入課堂,從而引發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里我們可以舉一個教學實例:教師在進行《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文的教學時,可以用一段話進行承接:“孩子們,大年夜對于你們來說,一定是美好的回憶,父母家人的呵護、可口美味的飯菜、溫暖舒適的夢鄉。可是,你們知道嗎,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有那么一個小女孩,在萬家燈火夜,合家歡笑時,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頭赤腳,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賣著。”教師利用情感較為濃厚的語言文字進行課程教學導入,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還可以幫助學生對這一慘狀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達到最佳的上課效果。
2.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靈感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諸多信息化工具都在各行各業都有著較為強大的輔助作用。以我們小學語文課堂為例,多媒體設備具有良好的語音、視頻、文字投影功能,對于教師的教學來說,具有無可替代的輔助作用。教師可以借此進一步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實現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培育。
這里可以舉出一個例子:相信很多教師對《橋》這一課極其熟悉,我們每一位閱讀者都能夠對老支部書記的高尚品德所感到敬佩,但是我們的感受終究是構思出來的,與真實的事件具有較大的差距。教師在此時,就可以充分利用起多媒體工具,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播放抗洪救災相關的視頻,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感受到天災的無情和殘酷,這樣一來,學生便會有身臨其境之感,對比之下更顯老支部書記的偉大和無私。巧用多媒體設備,不僅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進一步提升其學習的效果。
二、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鼓勵質疑,引導創新
在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起師生關系的主次地位。在新教改背景下,教師已經由過去課堂的掌控者變為現在的教學引導者。學生的學習要建立在其自主能動性之上,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所在,不能以自身的主觀意志去束縛他們的思維。比如在學習《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課文時,教師教學的核心目的在于學生語文素養和聯想能力的培養,假設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教學方法,那么必將影響學生的自主思維和聯想能力。而教師如果不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又很容易受其年齡、閱歷的約束,無法真正鍛煉自身的能力。所以在教學設計中,如何把握好學生主體地位落實,是每一位教師都應研究分析的事情。
三、在讀中放飛靈性,展現自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盡量地給學生閱讀的時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閱讀去感受、去領悟,讓他們走進文本,與主人公產生共鳴。在學生反復的閱讀中,教師往往會將自身的影響力淡化,反之增加的是學生在文章中的思索和感悟;除此之外,學生在進行朗讀時,會將自身的情緒感覺調動起來,從而進一步融入課文之中,對教師的后續課文教學也起到了承接幫助的效果。比如在進行《狐貍分奶酪》這一課程教學時,利用分角色朗讀讓學生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經歷體驗,觸摸作者的心靈。
用生命記錄知識,知識更鮮活,把知識融入生命,生命更厚重。課堂是成功的搖籃,教師是學生成功的點金石。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天性,努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大膽激發學生的靈性,讓語文課堂成為展示學生靈性的天地。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