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就如何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有效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策略談一些淺薄的想法。
關鍵詞:數學活動經驗;形成條件;策略
一、教學片段呈現
【片段1】摸一摸
你們瞧,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個長方體積木,像老師這樣摸一摸,摸的就是長方體的一個面,你們想不想摸一摸,輕輕地取出長方體積木,像王老師這樣也來摸一摸。
1.摸完之后你覺得這個面是怎么樣的?
學生1:感覺這個面滑滑的。
學生2:平平的。(教師肯定其回答)
師追問:(另指一面)那這個面是怎么樣的?長方體有幾個平平的面呢?分別是?
師總結:老師拿出了長方體,它有6個平平的面,分別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和下面。
2.你能像老師這樣介紹一下其他形狀的積木嗎?接下來請同桌兩人挑一個不同的積木,先摸一摸再相互介紹一下。
學生能清楚介紹正方體、三棱柱、圓柱體。
師追問:圓柱體除了上面這個面平平的還有哪里有平平的面?(下面)
那側面是怎么樣的?(彎彎的)所以在圓柱體上我們可以找到幾個平平的面。(2個)
【片段2】畫一畫
剛剛我們在積木上找到了許許多多平平的面,如果把這些平平的面移到白紙上,會是什么樣子?你想知道嗎?
1.怎么移到白紙上呢?需要注意什么?
學生1:筆要貼著物體的邊,手要按緊。
學生2:線要畫得直直的……
2.認識長方形
(1)教師示范
瞧,老師從長方體上畫出了什么圖形?長方形。(出示板貼)
(2)你能像老師一樣,用長方體平平的面畫出長方形嗎?
教師巡視收集各種形狀的長方形
(3)呈現資源
學生呈現同一個長方體畫出的不同形狀的長方形
師追問:你是用哪一個面畫出來的?這位小朋友用這個長方體畫出3個不同的長方形,那其他小朋友用這個長方體能畫出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呢?有沒有可能多于3個?你有什么辦法證明。
學生:上面和下面一樣;左面和右面一樣;前面和后面一樣。(用兩個一樣的長方體放在一起驗證)
3.畫其他圖形
我們從長方體上畫出了長方形,那接下來想不想知道其他形狀的積木能畫出什么圖形?請你像這幾位小朋友一樣用其他積木畫一畫。
教師巡視,收集資源,集體交流。
師追問:除了這個面可以畫出這樣的圖形,我們還可以用哪一面畫出?
總結:積木的正反面能畫出大小一樣的圖形
4.圖形特征
這些都是我們從積木平平的面上畫下來的,所以它們也可以叫做平面圖形。那請你仔細觀察這些圖形,你覺得它們是什么樣子?按順序說一說。
學生:我覺得長方形長長的,正方形正正方方的,圓就是圓圓的,三角形像一個屋頂,有三個尖尖的角……
師追問:圓和其他圖形相比,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其他圖形直直的,圓是彎彎的。
教師總結:在這些圖形中,圓是一個曲線圖形,所以它是彎彎的;其他圖形都是由直線圍成的圖形,所以是直直的。
5.生活中的圖形
(1)你們瞧,生活中好多地方有它們的身影。(PPT展示生活中的圖形)
(2)你在生活中有看到今天學習的新圖形嗎?
學生:門是長方形的;禁止吸煙的標志是圓形的;黑板是長方形的;時鐘是正方形的……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門的面是長方形;黑板的面是長方形;時鐘的面是正方形。
6.練習
【片段3】圍一圍
你想自己動手圍出今天學習過的圖形嗎?接下來我們一起拿出釘子板,在圍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怎么圍。
1.圍釘子板的注意事項以及活動要求。
2.圍圖形。
(1)正方形
老師想圍一個下面有2格的正方形已經圍好了,這樣再往上拉1格,好了,你有什么想說的?再往上拉3格,好了嗎?那到底應該拉幾格呢?
追問:應該往上拉幾個,應該看哪里?
總結:是啊,圍正方形豎著的格子數要和橫著的格子數一樣多。
追問:只要怎么樣就能圍出三角形?
學生:只要保證有三個角就可以了。
(2)圓
小朋友,你們能用釘子板圍出圓嗎?保證皮筋固定在釘子上。
學生操作一會后提問為什么圍不出來?
學生:圍不出彎彎的線。
師總結:釘子板上圍出的線是直直的,圓是由曲線圍成的。
3.猜猜我是誰
圓、長方形、正方形
(1)師:信封遮住了今天我們學習的圖形的一半,你們能猜出遮住的是什么圖形嗎?
圓。學生能迅速猜出。
學生:這是彎彎的線。
(2)長方形和正方形沖突
學生小組討論這是什么圖形,并說出理由。
學生1:這是長方形,因為它是直直的線,加上被遮住的部分應該是長長的。
學生2:這是正方形,正正方方的。
學生3:不能猜出來,遮住的部分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是正正方方還是長長的。(教師動畫出示兩種可能)
二、促使低年級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教學策略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個體在經歷數學活動的基礎上獲得的經驗,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的有機統一體,既包括經歷數學活動所獲得的經驗本身,也包括經歷數學活動獲得經驗的過程。問題、思維與自主建構又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的三個基本條件。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學生特點,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征的問題情境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前提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很難自覺地根據一定的目的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動,也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從規定的任務和要求。他們在感知的過程中,無意性和情緒性表現得很明顯。而好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還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以及激發他們探索的欲望,更好地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因而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1)以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為出發點,以回歸生活應用為著陸點
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設計富有趣味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發現、感悟、理解、解決以及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數學的思維過程。“認識圖形(二)”這節課課前的情境創設就是結合學生已有的堆積木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經認識了一些立體圖形,并且掌握了這些立體圖形的基本特征,在這節課中這些經歷和體驗是學生從立體圖形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關鍵,也是學生進行本節課操作活動,積累新的活動經驗的基礎。
(2)問題情境的創設以最近發展區為標線,以學生相關的知識增長為檢測點
維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其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以劃分為三個水平:現有水平、最近發展區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其中人的認知水平可以在這三個階梯之間循環往復,不斷深化。適宜的問題情境正好可以當成良好的“催化劑”。本節課的活動一其實就是讓學生從立體圖形中抽象出平面圖形,在抽象圖形之前聯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在知識的固著點方面考慮得很充分,加上充分的活動體驗,因而大部分學生能在活動后迅速辨別出一個平面圖形是從哪一個圖形中抽象出來的。但在多個活動之后沒有更好地關注到學生知識的“增長點”,學生在這節課中實際上積累了許多活動經驗,其實可以在最后再創設一個這樣的問題情境:給學生準備一些大大小小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紙片,讓學生利用這些紙片繼續創造出更大的圖形。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平面圖形的特征以及更好地把握圖形之間的區別,促使學生的思維向深層次發展,為三年級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積累穩固的數學知識經驗。
(3)注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自主建構
在每一個問題情境中,學生為解決問題設計自己的方案,可以不斷嘗試找到方法,也可以在有效地分析和篩選信息后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是學生置身情境中自主探究的過程,而不是教師替學生規劃好某一種活動方案。因而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的自主建構也是個性化的、獨特的。本節課學生參與了三個活動,這三個過程在活動的設計上由淺入深,從初步感知圖形特征,到掌握圖形基本特征,再到能區分和辨別圖形,再到課后利用圖形特征創造美麗的圖畫。這正是由于學生自主參與到知識的發展和形成過程,從而促使其更好地幫助學生建構相關知識體系。
2.結合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基礎
數學活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形式和手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提出: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而在設計數學活動時必須圍繞教學目標,與學生的數學學習緊密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做到:(1)備課時深入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整體結構,分析清楚哪些內容可以開展外顯的物質活動,哪些內容可以開展內隱的思維活動。(2)要讓學生明確活動的目標和要求,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與問題在教學活動中觀察和思考。(3)設計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組織競賽、做游戲、操作數學學具等。
3.注重學生之間的充分交流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保障
本節課在介紹立體圖形、呈現學生資源、突破教學難點長方形和正方形區別等多處都注重學生之間的充分交流,這樣可以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交流,也可以使學生明是非,知得失,在交流中吸取別人正確的活動經驗,改正自身有缺陷的活動經驗,多次交流還能強化已有的活動經驗。但學生之間的交流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把握恰當的交流時機。比如產生疑難問題時,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可以起到解難的作用;體現方法多樣化時,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可以使學生收獲更多的相關知識經驗;總結概括時,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有利于鞏固事物的本質屬性。(2)把握好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有些學生交流能力弱,我們的教學不能丟下這樣的學生,因而在需要學生積累一些基礎知識活動經驗時,可以采取同桌交流的方式。在處理一些新的或者有難度、多樣化知識活動經驗時,可以擴大交流面。(3)做好交流后的評價和激勵,使更多學生愿意參與到交流中,提高學生的數學自我效能感。這里教師也可以把評價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姿態。
參考文獻:
王林.我國目前數學活動經驗研究綜述[J].課程·教材·教法,2011(6).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