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小香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生活、實踐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正因為研究性學習沒有既定的教材和模式,所以學習的活動空間是開放的,具有廣泛性、實踐性、綜合性、探究性、靈活性等,顯示了重自主、重應用、重全員參與、重情感體驗等價值取向。
在小學德育工作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活動,旨在彰顯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研究實踐形式中積極參與,在實踐中感悟,在合作中共進,在體驗中不斷成長,是提高德育實效的一個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本文將以小學德育活動中的“鄧廷楨研究性學習”為例,淺談研究性學習對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
一、研究性學習的背景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精神是國家領導人一直推崇和倡導的。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少年兒童作為祖國的未來,理所應當以英雄為榜樣,弘英雄之正氣。在我校開展一系列的德育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我班學生以民族英雄鄧廷楨為對象,開展“鄧廷楨研究性學習”主題活動。
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
1.收集資料,歸類整理。將與鄧廷楨相關的紙質、電子文獻、圖片影音等資料整理歸類,形成目錄。
2.學習資料,個性生成。深入了解鄧廷楨的生平主要事跡、人物品質等,以思維導圖等方式來呈現學習成果。
3.整理作品,研究誦讀。整理鄧廷楨書法詩詞作品,重點學習、吟誦反映其愛國主義精神的詩詞。
4.設計問卷,調查反饋。設計調查問卷,了解人們對鄧廷楨的知曉程度,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5.尋訪墓地,瞻仰紀念。路線考察后開展實地瞻仰活動,并且根據網絡提供的線索及利用身邊家長資源,尋訪鄧廷楨后人。
6.現場匯報。PPT呈現研究成果,各研究小組推選代表參加現場匯報,邀請鄧廷楨后人來到現場參加活動。
7.整理與總結。歸類整理此次研究性學習的所有電子、實物資料,總結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和收獲,并推廣經驗。
三、研究性學習對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
英語里有這樣一句格言:“只是告訴我,我會忘記;要是演示給我,我就會記住;如果還讓我參與其中,我就會明白。”這句格言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傳授型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在方式和結果上的顯著差異。在小學德育活動中,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意義與核心價值不僅僅是主體參與和知識建構,更是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挖掘,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索新事物的科學精神。在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社交技能等方面和諧發展的同時,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初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一)喚醒潛能,促進自由創新能力的發展提升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研究性學習沒有教材,沒有大綱,但是學生關注到了家長職業和圖書館等有利資源,拓寬了學習渠道。隨著資源日益增多,學生對于鄧廷楨的認知和理解開始從書本典籍、文獻資料走向校外研究實踐行動。他們不僅用制作個性化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學習資料的成果,還列出了“繪制鄧廷楨人生軌跡地圖”“調查問卷”“實地瞻仰”“尋訪后人”等活動計劃,也能夠結合整理出的文獻資料和現實生活等,分析校外研究活動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常見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這是以往在課堂中從理論到理論的講解所無法達到的。這些研究方向凝聚了學生的思考,每個研究過程都是學生創新意識的集中體現,而研究開展的過程也是他們創新思維的有效發散,更是他們創造能力逐步提升的載體與催化劑。
(二)主體參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索新事物的科學精神
以往的集體活動中,往往出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因得不到充分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而處于“旁觀”“旁聽”地位的被動學習狀況。而研究性學習賦予全體學生遠比傳統課堂教學活動中多得多的參與學習機會和權利,每個學生都能選擇符合自己興趣或特長的研究性課題,并在課題小組中承擔一部分研究任務。
例如,對歷史地理感興趣的孩子對鄧廷楨歷任官職名稱進行了梳理,還深入研究了介紹古代官職的書籍;
為了便于其他同學理解和記憶,他們想到了打印一份較大的清代地圖,將鄧廷楨的年齡、為官地點、官職、主要事跡等用記號筆一一標注,用箭頭連接使之形成路線圖,人生軌跡一目了然。喜歡繪畫的孩子在繪制鄧廷楨墓地導航地圖時,他們學習了地圖上的常用標志,在實際操作時更注意掌握一定的繪圖比例,使地圖更加具有準確性、科學性。
在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擁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對學習過程自我設計、自我探索。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參與程度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潛能得到發揮,不僅獲得了新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探索新事物的科學精神,提高了研究能力。
(三)著眼合作,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現代社會與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而許多問題不是僅靠個人的能力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收集信息、尋找答案。
例如,在調查問卷小組的研究過程中,小組成員在設計問卷時會因為認知有限而使問卷格式不規范,這時就需要他經過獨立探究來解決;當設計問卷問題時,發現自己經過思考尚不足以使命題具有針對性和價值, 就需要虛心尋求他人的幫助;當被求助者也不能解答該問題時,就需要小組成員共同探究、齊心協力地解決問題,確保最后呈現的調查問卷具有科學性、完整性、指向性。
小學德育研究性學習活動對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機會。在小組合作中他們習得團體規范、形成社會交往技能,建立起一種友愛、合作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在團隊合作中認知、情感、態度與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四)反思改變,激發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杜威曾說:“教育即生長。”小學德育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將植根于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把目標指向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創新能力、問題意識、合作意識,學生也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實踐,反思著生活、改變著生活、提升著生活的意義。
在實地瞻仰鄧廷楨墓地的過程中,學生發現鄧廷楨墓是文物局保護單位,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是這里不僅墓地年久失修,而且百度導航地圖還將地址“鄧廷楨墓”誤寫成“鄧延楨墓”。因此他們向文物主管部門提出增設墓地指示牌和修繕墓地的建議,得到了對方的回應和承諾;與此同時,他們向百度地圖方進行人名報錯,百度地圖后臺也根據他們的報錯及時修正鄧廷楨名字;在不懈的尋訪中,他們成功地找到了鄧廷楨的后代,并且如愿邀請他們到活動現場匯報發言;匯報時得知教育主管部門領導來到了現場,他們又現場向教育主管部門提出了定期組織學生去該愛國教育基地開展活動的建議。
在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中,評價的標準也不是判斷學生學得了多少知識,而在于評價學生審視問題的視角,認識問題的過程,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所有這一切其實都是終身學習能力的構成要素,激發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化成他們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綜上所述,此次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走進學生個體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社會大課堂,寓德育于各項生動活潑的活動中,獲取親身體驗,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精神,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未知世界,獲得新的認識和體驗,同時也為德育注入了新的機制和新的活力,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科學精神、合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逐步達到道德升華,從而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實效,也為目前學校開展的德育提供了一條可行的新途徑。但如何借助研究性學習因勢利導,努力開展德育工作的新局面,這仍是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探討的問題。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