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輝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習慣。”哲學家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的確,良好的行為習慣能為學生的人生之路保駕護航,讓學生受益匪淺,事半功倍,因此我校非常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持做好:
一、結合本校發展特色,創新德育養成教育
我校是一所民漢合校的初級中學,民漢學生生源來源不同,民族學生多以維吾爾族為多,漢族學生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2018年我校開始民漢學生全面混班上課,因為地域文化間的差異,以及學生自身成長環境的不同,在實際開展德育課程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民漢學生各自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民漢學生多方面的不同,將其作為本校特色德育課題“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內容,靈活利用此特色去開展起始年級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例如,我校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條件開展民漢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以46中學的“洋思模式”一日行為習慣基礎教育四大項“走路、吃飯、做操、做值日”為教育關鍵,先做后導,讓學生學會“自律、自覺、自主、自強”,做一個遵紀守法、行為規范的初中生。
在實施發展過程中,課題組教師需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展開德育課題教育,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借助多種集體活動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除此之外,還開展“**之星”評比活動,定期舉辦“星級”學生評選工作,開展文明守紀之星、學習進步之星、團結友愛之星、誠實守信之星的評選活動,使學生對紀律、行為規范、集體等產生強烈的認知。
二、制定科學有效的行為習慣養成制度,建立切實可行的養成教育的目標體系
初中是學生身心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可塑性與叛逆性都強。由于學生實際情況不同,制定科學有效的行為習慣養成制度,建立合理、適當的目標體系,非常關鍵,這樣既能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養成教育工作變得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我們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制定了適合我校學生的目標體系,分別是縱向目標體系、橫向目標體系和交錯目標體系。縱向目標體系就是根據初中民漢學生各個階段的發展特點,分別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在此基礎上,再設立針對不同階段和不同目標的教育方法,以求達到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效果。橫向目標體系就是根據《中學生守則》《五星級管理》及“洋思中學模式”《一日常規》構建機制,從走路、吃飯、做值日、做操、安全、文明禮儀等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提出要求,在潛移默化中全面規范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每周一是我們的常規教育日,每月第一周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周,在此時間各個班級會定期召開常規教育班會,力求將班級內各項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做出成果,保證教育效果的連續性和鞏固性,使學生成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合格的人。交叉目標體系就是在學生的學習活動、家庭活動、社會活動中分別建立各自活動領域的養成教育目標,使學生朝這三個目標努力,時刻規范自己的行為,三方面目標互為補充,互為依賴,滲透到學生活動的方方面面,保證教育活動的全方面展開。學校方面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構建行為習慣教育的德育服務體系,我們四十六中學成立了以德育副校長為首,以德育處、班主任為主,聯合學生會、科任教師等群體的上下結構的德育體系,便于課題組積極開展課題研究。
三、注重實踐,對學生進行內在激勵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應該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這樣學生才能自主形成良好的習慣。在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顧慮學生主體,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只有讓他們借助實踐活動形成良好的習慣,他們才會銘記于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習慣,如上下樓梯走右邊,排隊升旗、離校等。因此,在培養初中生行為習慣過程中需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本校特色校園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實踐活動,如:軍訓、三·八節感恩回報、傳承紅色經典、12·9紅歌比賽等節日慶祝活動。尤其是我校開展的讀書活動,對培養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有諸多幫助。具體操作如下:一是保證初一閱讀課及閱讀時間。二是每周的周五利用下午第二節課社團時間組織學生一同閱讀。三是每班建立讀書角方便學生交換閱讀,傳承文學經典。使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文學涵養,并懂得了行為習慣的養成內涵及為人處世的方式。
四、樹立示范班級和示范學生
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根據進展情況及各個班級完成目標的情況,及時選出不同目標層次的示范班級、優秀班主任及學生之星,例如“進步之星”“文明之星”等,使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這種榜樣示范的方法,極大地推動了養成教育的進程。
五、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
對學生實施養成教育,“先學后導、導之以行”是最為重要的一環。為此,在養成教育實施過程中,我們非常注重學生的行為訓練并加以強化,以促使學生規范自身的行為。在強化訓練中,我們采取了適當的訓練方法:先引導學生如何規范地走樓梯、規范做操、做好值日、規范吃飯,然后是寓《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于各學科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二是寓《一日常規》訓練于社會、家庭教育中,我們將學生的養成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多次開展了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行為習慣在家庭和社會上都能得到嚴格的監管和訓練,從而幫助其鞏固教育結果。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