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文
摘 要:在新時代教育改革背景下,育人模式不斷發生轉變,旨在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切實需求,使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引下掌握更多的知識及技能,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為此新型教學方法在小學階段廣泛應用,其中“自主探究模式”作為新型教學方式之一,為學生營造民主、高效的學習氛圍,使教學阻力隨之削弱,其應用價值予以體現。通過探析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方略,以期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自主探究模式;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應用自主探究育人模式具有如下價值:其一,突出學生應用題學習主導角色,增強學生應用題學習自覺性;其二,幫助教師根據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科學調整教學方案,確保“教”與“學”銜接得當,學生應用題有關知識及解題方法學習效率得以提高;其三,培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增強自身數感、運算能力、理解能力、專注力、符號意識等素養。基于此,為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質量,探析自主探究模式下的教學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營造生活化應用題教學氛圍
營造優質教學氛圍是學生自主探究,自覺融入課堂擁抱知識的先決條件,只有教學氛圍輕松、民主、高效,學生才能卸下數學學習負擔,在教學中感受解答應用題的樂趣,從中獲得滿足,提升數學學習自信,提高學生應用題的學習效率[1]。
例如,教師在創設應用題時,可根據學生興趣、生活經驗提出生活化問題,將學生情感、思想、能力、知識注入應用題中,使學生能夠主動解答生活化應用題,在此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及解答方法。如題:小帥買了2盒月餅,共重1千克,每盒裝有10塊月餅,請問每塊月餅的重量是多少?小明從A地出發去B地探望奶奶,客車行駛速度為60 km/h,平時客車需行駛4 h到達奶奶家,今日小明僅用3 h就到了B地,請問客車實際行駛速度是多少?上述應用題創設源自學生生活,學生能夠帶入生活經驗理解并解答有關問題,將數學與學生生活聯系在一起,激活學生數學思維,使學生樂于自主探究,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使自主探究模式下的高年級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更富成效。
二、在自主探究模式下創新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模式
創新是提高自主探究模式育人質量的內驅力,通過創新可以調配高年級小學數學應用題育人資源,豐富教學形式,使自主探究模式更加先進、科學、可行,繼而使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改革質量得以提高。
例如,教師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可注入翻轉課堂概念,將信息技術與自主探究模式融合在一起,運用信息化手段豐富應用題教學形式,多渠道輸出應用題知識,使數學知識更加具有感染力。基于此,教師可應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視頻,如“旅游團的一天”,視頻播放結束后在電子交互白板上提出問題,如“旅游團人均車費是多少”“旅游團就餐優惠比率是多少”“你能自主創設應用題嗎”等,為學生自主探究指明方向,使學生自主探究效率得以提高,教師則根據學生問題自主解答情況加以講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期間培育學生觀察思考、理解探究、創新實踐等能力,使自主探究模式下的應用題教學形式更為豐富,提高小學數學教改質量。
三、做好自主探究模式下的應用題教學互動
師生科學互動是賦予自主探究模式育人體系完整性,提高應用題教學綜合質量的重要一環,部分教師因缺乏教學互動,未能達到應用題教學目的,無法充分培育學生數學素養,影響自主探究模式下的應用題教學成效,為此教師需重視教學互動,使自主探究模式更為有效[2]。
例如,教師在以組為載體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時,可利用5~10 min鼓勵各小組分享解答應用題的心得體會,展開“生生互動”,使小組之間可以互相借鑒,提升自主探究成效,引導學生多角度解答應用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在教師結束應用題教學活動后,可指引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完善電子交互白板上繪制的思維導圖,從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已知條件分析要點、應用題驗算方式等角度出發,引領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回顧所學內容,通過自主探究建立應用題自學體系,網羅應用題知識,教師則負責填充疏漏之處,展開“師生互動”,培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思維活性等能力,繼而使自主探究模式更為完善,落實教師應用題教學目標[3]。
綜上所述,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效果若想更優,教師需營造生活化應用題教學氛圍,引領學生融入情感及生活經驗自主思考、獨立分析、積極解題,創新自主探究模式,使新時代教改資源得以優化配置,同時做好自主探究模式下的應用題教學互動,確保育人體系更加完整,教師在完成應用題教學任務基礎上能夠有效培育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邱麗霞.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模式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23):28.
[2]柳雙貴.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探究[J].新課程·上旬,2017(12):60.
[3]廖建寧.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教育藝術,2019(1):17-1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