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蘭艷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全媒體時代下科普場館可持續發展展開研究,先闡述新媒體特征,然后通過分析新媒體對科普場館的影響,重點提出了幾點行之有效的可持續發展對策,主要包括加強展品展項更新換代、加大科普傳播力度、加強科普場館的信息化建設、注重網站推廣等,旨在將科普場館推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之中,獲得公眾較高的支持度和滿意度,為公眾走進科學世界創造有力條件,充分彰顯出全媒體時代的優勢和作用,更好地順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科普場館;可持續發展;對策
目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趨勢極其顯著,全媒體應運而生,在各個領域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基于全媒體發展視角,科普場館的應用優勢極其顯著,尤其在可持續發展之中,其實施效果顯著。在全媒體時代下,加強科普場館可持續發展,可以有效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不斷提高人們獲取信息的效率,將移動設備的便捷性發揮出來,實現新媒體技術的豐富性和便捷性,從而給予科普場館可持續發展強有力的保障。
1 新媒體的特征分析
對新媒體的特點進行分析,實現了媒介之間壁壘的順利突破,并為媒體介質之間、地域之間邊界的消融創造了有力條件,其特點主要包括:
1)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新媒體信息傳播極其迅猛,人們可以借助不同終端設備進行信息的發布,如手機、電腦等,并且實現信息的迅速接收。這不同于傳統的媒體信息傳播方式,新媒體的傳播突破了時間和地域方面的限制。
2)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基于新媒體環境視角,大眾可以接收信息、生產信息,借助新媒體,可以對最新的信息內容進行實時獲取,而且也有助于對各類信息進行傳遞,不斷提高交流互動的實時性。
3)具有較強的共享性。在新媒體不斷發展過程中,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融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新媒體在傳播方式中,具有較強的便捷性,可以對更多的信息內容予以獲取和共享,基于此,大眾的選擇性也變得更為突出。
4)多媒體。多媒體結合的信息表達方式,在新媒體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大眾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多種媒體形式,以此來獲取信息資源,如文本、圖像以及音頻等。基于此,可以將獲取信息資源的直觀性和豐富性發揮出來。
2 新媒體對科普場館的影響
首先,獲取信息具有較高的便捷性。在新媒體技術應用的推動下,人們在獲取信息方面,具有更多的選擇和渠道,方式的便捷程度也越來越高。比如某一科學技術館的新媒體平臺中,通過對官方微信的掃描,可以對科技館的科學課程等信息予以了解。其次,科普傳播渠道具有較高的多元化。在傳統科普傳播工作中,廣播和電視等比較常見,其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等比較受限。而在新媒體應運而生后,可以對地域和時間方面的限制實現了突破,而且可以不斷提高信息傳播的時效性,進一步拓寬科普傳播渠道。比如加強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在各個網站中發布科普信息和科普活動,賦予科普活動全民參與的活動特色。
3 全媒體時代下科普場館可持續性發展對策
1)加強展品展項更新換代。在科普場館開展科學教育過程中,展品展項是常見的一大陳列,而在展品展項中,新媒體技術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有助于將展示內容和展示形式予以豐富化,確保觀眾對科學原理予以直觀了解,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比如,某一科技館中,多媒體展示形式在諸多展品中得到廣泛應用[1],集中融合影像技術、多媒體場景以及音頻技術等,為觀眾在實物展項、視頻內容等方面的觀看創造了有力條件,而且也有助于鍛煉觀眾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基于此,有助于將科普場館的展示教育效果提升上來,同時對于展品展項的更新換代也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更好地吸引觀眾的眼球,感受科普場館自身的魅力,獲取良好的體驗科技的感受,從而保持較高的研究和參與積極性。
2)加大科普傳播力度。基于新媒體環境視角,在科普場館宣傳和推廣方面,新媒體的作用極其顯著。科普場館在宣傳方面,主要借助微信和微博等新媒體來進行,將社會公眾的認知水平提升上來,對科普場館的功能和作用予以充分了解,并拉近與科普場館之間的距離。同時,在新媒體的幫助下,可以對講座和展覽等具體信息予以實時性發布,滿足科普活動信息的更新需求,并實現科普場館服務的宣傳推廣目標。此外,人們可以通過移動智能終端,如微信公眾號和導覽等,以此來對科普場館的相關信息資源進行查找和分析。
比如某一城市的科技館,通過對新媒體的應用,開設了展項的“二維碼”,展項具有變化功能這一功能,而且人們通過關注科學技術館微信公眾號與官網,可以對該科學技術館和其展項予以充分了解。
3)加強科普場館的信息化建設。對于科普場館信息化來說,在基本構成要素中,主要包括信息這一方面,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斷提高信息流動和利用效率,實現數字化和自動化是科普場館中的融合。首先,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對場館的信息系統予以優化,其次,提高對數字科技館建設的高度重視[2],將科普場館的資源優勢充分彰顯出來,給予公眾學習科學知識提供強大的支撐。
例如:以某一科學技術館為例,該館實現了微平臺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完善,同時,將獨立化的數字科技館網站納入計劃的范疇,旨在實現科普傳播平臺的順利構建,滿足公眾的實際需求。
4)注重網站推廣。在科普推廣過程中,互聯網的利用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對于科普網站來說,關系到科普場館的整體形象,獲得公眾較高的認可和支持。現階段,我國科普網站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在實際上,諸多科普網站的建設水平并不高,缺少完善的知識體系,而且專業性有待提升。同時,在表現形式方面,單一性特點顯著,圖文方式比較常見,科普視頻并不多。而且諸多科普文章的照搬照抄現象比較嚴重,缺少原創內容和特色性。此外,網站的互動性難以保證[3],與瀏覽者之間的互動非常稀少。對其原因進行分析,主要是由于科普網站的主辦單位大都是公益性單位,資金和專業人才的支持力度不夠,所以無法相比于商業網站,這在技術應用和內容表現方面得到了充分體現。
通常來說網絡科普的規律性突出,涉及較廣的范圍,所以加強科學規劃非常重要。首先,科普網絡應具有高度的特色性,在選題方面,應加強與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的融合,確保網絡設計的新穎,吸人眼球,而且發布形式中應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廣泛使用新媒體形式,不斷提高瀏覽量。其次,應加強公眾求知欲望的培養,對互動的項目和游戲予以積極增設,改變單一化灌輸科學知識方式。最后,在科普網站中,應注重將網頁的視覺效果提升上來,借助圖片和視頻影像的形式,進一步強化推廣效果。此外,動畫和漫畫形式也非常適用,有助于不斷提高科普知識傳播水平,使受眾獲得良好的藝術體驗。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全媒體時代出現以后,為科普場館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發展契機,科普場館要想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要加強與全媒體時代的密切融合,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將科普知識內容予以豐富化、多元化,使社會公眾愛上學習科學知識,獲取良好的體驗和感受,從而綻放出科普場館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羊芳明,段飛,李穎琪,陳思儀,耿欣佳.以微信矩陣為例的新媒體環境下科普傳播模式的創新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9(23):42-44+47.
[2]黃致遠,馬品,趙艷杰.關于利用信息技術打造新媒體場館教育平臺的探索[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7,2(S2):104-108.
[3]辛兵.我國科普場館教育的“地平線”——《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博物館版)的啟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0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