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文章分析了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深入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實現形式,以期為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經濟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問題;對策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任務,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力舉措,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可以說發展集體經濟對于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至關重要。本文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路徑作一點探索,希望能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一些幫助。
1 充分認識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意義
1.1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推進農民共同富裕目標的達成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大國小農”是我們的基本國情農情,小規模家庭經營是農業的本源性制度,這種生產方式生產效率低下,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嚴重阻礙農民致富的進程。因此,我們改變這種現實,必須深化農村經濟改革,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機制體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才能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目標的達成。
1.2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維護農村穩定
隨著城鄉之間、農民之間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農村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增多,社會矛盾越來越復雜。只有集體經濟發展了,各類公益事業才能得到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不安定因素才能逐步消除;只有集體經濟發展了,村集體才能有錢償還債務,興辦公益事業才能減少向農民收費,農村干群和黨群關系才能更加融洽。
2 當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少足夠的資源
任何經濟要發展起來,必然要依靠一定的資源,就農村集體經濟而言,耕地、林地、水地和專業技術人才等資源是其發展的動力。一方面,在80年代的承包責任制改革中,大量的土地資源都分戶承包給了農民,農村集體所擁有的資源有限,這種分散經營、自負盈虧的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但是也降低農民抵御農業災害的能力,降低了農村集體經濟在總體經濟中的比重,使農村土地分散化,新的農業產品、農業技術無法行之有效的在農村地區推廣,阻礙了農業的現代化和規模化發展。
2.2 發展振興,最大問題在于缺乏人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最大的瓶頸也在于人才缺乏
在現代社會體制下,城鄉差異很大,農村中的優秀人才接受教育后,很少會愿意回到農村,由于農村長期處于人才流失狀態,農村缺人氣、缺生機,像一些懂管理、會經營復合型人才更是沒有,還有長期的勞務輸出,也導致發展農村人才儲備嚴重不足,這就造成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缺少專業技術人才支持。人才的欠缺也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2.3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選擇上具有盲目性
農村集體經濟要想發展起來,除了充足的資源以外,還需要合理的、科學的發展方向。就現階段來講,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在選擇集體項目時存在盲目跟風現象,通常是看市場上什么農產品暢銷、價格高、利潤大,就蜂擁而上。當這種作物真正產生經濟價值的時候,受市場波動影響,農民往往不能獲得預想的利潤,甚至賠本。這就凸顯了在農村家庭經濟發展過程中科學決策的重要性。
3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思考
3.1 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促進土地流轉
為解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少資源的情況,農村地區應該建立起適合本地民情的土地流轉制度,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農村集體經濟,將分散的土地資源重新聚攏到一起,發展大規模的、有計劃的農村集體經濟,提高農民應對農產品市場波動和農業災害的能力。
3.2 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創新,增強發展動力
以集體資產股份量化為突破口,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流轉規范、監管有力”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現代產權制度,建立起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建立農村集體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引導村集體資產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對長期閑置的企業廠房、舊校舍、農用機械、小型水利設施、林木苗圃等實行承包、租賃、拍賣或作價入股,盤活無效、低效資產,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充分利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與廣大農戶的地緣關系,圍繞區域特色農業的發展,在信息、技術、農資、植保、銷售等方面提供服務,增強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服務功能。
3.3 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人才建設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關鍵在人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迫切需要造就一支人才隊伍。各級政府要積極創造有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人才環境,采取培養、配備、管理、使用等多種方式加強農村集體經濟人才建設。一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人才隊伍建設,選優配強村黨組織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黨組織班子,把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善經營、懂管理的人員選拔到黨組織班子中,特別要選好黨組織書記,增強黨組織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二是下派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駐村干部等方式,幫助理清思路,明確發展方向,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助力奠基。三是通過引進的方式,要持續回引本土人才回村掛職、創業,注重吸收農村能人、合作社領辦者,大學生村官到集體經濟組織任職,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人才支撐。四是強化對農民的培訓,不斷提升農民個人綜合素質。五是積極與農業大專院校、農業科研所合作,培養一批農業科技人才。多種方式齊下,造就一批專業經營管理人才、農村科技人才、青壯勞動力為主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隊伍,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3.4 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一般來說,發展村集體經濟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開發農業型。就是利用村集體土地,發展村辦農場、林場、果園、水產畜禽養殖等。二是基地農戶型。“公司+農戶”形式社會化服務實體,走既富村又富民的農業產業化之路。三是資源開發型。依據當地資源興建砂石場、木材加工廠等,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四是加工增值型。依據當地的產品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實現農副產品的加工增值。五是綜合服務型。興辦商貿、第三產業等綜合服務企業。六是股份合作型。村集體以資源入股,農戶以資金、技術入股,實行村戶合作經營。對于發展集體經濟,我們無論采取什么方法,什么模式,都有因地制宜,立足實際,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能發展什么就發展什么,切不可一哄而上,一刀切,要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如土地等資源較豐富的,可考慮采取第一、第三種模式。缺少土地的,可采取第四、第五種模式。缺乏資金、技術或管理經驗的可采取第六種模式,或者實行承包經營、租賃經營的方法,把村集體經濟承包給有技術專長的人經營,村集體坐享承包金和租賃費。另外,縣和鄉鎮黨委要注意樹立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村集體經濟典型,通過召開現場會,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帶動各村發展村集體經濟。
總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要作為發展“三農”的重要舉措之一。相關部門要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來發展集體經濟,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的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的現實差異使其發展起點不同,進而不同地區新農村建設將遵循不同的路徑,發達地區農村將在初步工業化的基礎上,尋求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欠發達地區農村則通過發揮后發優勢,抓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契機,實現跨越式發展。
作者簡介
儲莉(1977-),女,漢族,安徽青陽人,講師,主要從事經濟管理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