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日東
摘 要:忻城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所轄的一個縣。忻城縣原屬柳州地區管轄的縣份,忻城這片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壯族民間文化資源。這些壯族文化是忻城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生產和生活經驗、技能以及習俗的總結,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壯族寶貴的文化資源,是忻城壯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現,對豐富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文化資源;問題;保護政策
1 忻城壯族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取得的成績
1)認真抓好普查工作。2006年--2008年,全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工作,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創新做了大量的工作。通過普查:共收集了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228項;拍攝錄像資料近450分鐘,制作VCD光碟23盤;拍攝照片500多張,撰寫調查報告23篇。
2)積極做好項目名錄申報。在普查的同時,縣文化體育旅游局指定專人負責完成申報市級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工作。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價值而面臨瀕危消亡的“壯族悲歌”、“壯錦技藝”等兩個項目,采取了拍攝音像資料、收集實物、落實專人負責等切實可行的措施,確保我縣申報市級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工作的順利進行。“壯族悲歌”、“忻城壯族織錦技藝”和“忻城壯族歌圩”三個項目已經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有“壯族土司故事”和“土司建筑藝術”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3)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民族文化研究。忻城縣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利用力度,組建了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小組,建立了非遺陳列展廳,以文字、圖片和實物相結合的展覽形式,展出了60余件有關非遺項目的實物,使文化陣地成為我縣干部群眾、青少年學生鄉土文化的教育基地,同時成立了“土司文化研究工作辦公室”。
4)組織開展民族文化傳承和宣傳活動。為加強培養民族文化傳承人,2013年,我縣組織開展區級保護名錄“壯族織錦技藝”培訓班,培訓學員10多名,培訓時間1個月。組織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組織本地民俗專家進校園進課堂就我縣民族文化進行授課。通過舉辦民族文化宣傳山歌會、宣傳晚會、張貼宣傳標語,發放宣傳資料等進行民族文化宣傳,擴大群眾對民族文化的知曉率。
2 忻城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存在的問題
1)對民間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許多鄉鎮認識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當前條件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加速消亡的現實,缺乏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沒有提上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沒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規劃和措施。
2)缺乏政策法規和經費支持。長期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政策上還是空白,無法可依,加上地方經濟發展緩慢等原因,地方財政無法安排更多經費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致使“非保”工作難以正常開展,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研究和開發,需要大量的后續經費支持,這是這一項利惠子孫后代的宏大工程的瓶頸問題。
3)民族文化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危險。在現代化和工業化的沖擊下,忻城民間文化遺產的狀況不容樂觀。總的來看,忻城民間文化遺產存在著消失、瀕危、衰退等情況。
區級名錄“壯族悲歌”就是如此,由于生活的壓力,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就是留在家里,由于當地沒有傳承氛圍,加上現代文化的沖擊和自身時代的不同,也沒人愿學;忻城壯族民間舞蹈的蓮花舞和破獄舞屬于宗教舞蹈,一般都在白事上表演,表演人員也僅僅局限在師公道公,其傳播范圍相對比較小。忻城山歌的新圩歡、果遂歡、城關歡、馬泗歡、“表同”歡等都很盛行,山歌手眾多,但山歌手年紀也偏老,大多都在40歲以上,青年人鮮有接觸,也有青黃不接的危險。還有一些民族文化與現代生活已經相去甚遠,沒有什么密切的聯系,已經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逐步自然淘汰。
3 保護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的對策建議
第一,進一步提高對傳承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忻城壯族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保護和發展忻城壯族文化,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文化的沖擊,很多人對自己民族的文化缺乏關注和了解,更別說保護和傳承,所以提高人民群眾民族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非常重要。
第二,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進一步摸清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家底,充分挖掘、搜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實物、文字和音像資料,通過出版圖書、數字化等手段進行有效地記錄保存和保護,為以后更為深入有保護傳承打下基礎。
第三,培養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目前,“壯族悲歌”和 “壯族織錦技藝”兩個項目已經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已確定傳承人;文化主管部門要定期組織傳承人定期開展相關傳承培訓活動,制定相關激勵政策,鼓勵傳承人開展傳承培訓活動,充分發揮傳承人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時機成熟,還應該建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中心),培養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人才。
第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文化和旅游部門與學校共同組織力量編寫民族民間文化鄉土教材,把壯錦技藝、土司故事、山歌等納入課堂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各種校園活動滲透融入壯族文化的內容,力求體現民族特色。逐步培訓學生從小了解和熱愛民族文化,逐步培訓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第五,加強文化人才的培養。制定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保證文化館、鄉鎮文化站必要的專門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專業性比較強,需要有一批素質高、業務精,對民族民間文化有濃厚感情和熱情的專業隊伍。文化管理部要門召開動員會議和開展集中培訓工作,培養出一支比較專業的普查人才隊伍。
第六,加入對民族文化保護經費的投入。要加大投入,保證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保護必要的經費,把傳承保護經費納入政府財政年度預算,并確保專款專用。
第七,結合旅游進行生產性保護傳承。以我縣打造廣西行色旅游名縣為契機,一并將民族文化“壯族織錦技藝、山歌、土司故事”等名錄和旅游開發融合起來,以旅游為依托,用民族文化給旅游注入民族元素,提升旅游品牌,實現雙贏雙提升雙飛躍,實現生產性保護,讓忻城民族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第八,大力宣傳,提高廣大群眾對民族文化遺產的共識 。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要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必須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布實施;明確職責,形成合力”工作思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傳承的各項工作。通過輿論的廣泛宣傳,逐步培養廣大群眾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自覺性。
4 結論
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從事多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及保護工作收集的豐富的田野調查材料,對忻城縣壯族文化進行較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主要從忻城壯族文化的資源現狀、保護成績、存在問題三部分展開論述,從中總結出解決忻城壯族文化保護傳承的對策建議;期望這些分析和建議對相關部門對忻城壯族文化保護傳承有些幫助。
參考文獻
[1]政協忻城文史委員會編.忻城土司志[M].廣西人民出版社會,2005.
[2]樊圣林,曾永豐等譯.壯族世傳悲歌[C].廣西民族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3]曾艷.土恒文化探究—全國土司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4]韋業奠編.忻城土司文化探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