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明
寫作對學生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審題立意、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因而很多學生害怕寫作。教師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在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制定寫作訓練計劃,讓學生仿寫、改寫、續寫,教師指導、點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讀寫能力。
一、深入解讀,構建聯系
教師要解讀課程標準,抓住讀寫結合點,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訓練。可以將教學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了解”,即知道詞意;第二層次是“理解”,明白詞語的深層含義;第三層次是“推想”,要結合語境、自身經驗進行猜測;第四層次是體味,咀嚼文字的深層內涵,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采用層層遞進的教學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隨文練筆是“吸收”到“傾吐”的過程,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讀寫能力,制定寫作訓練計劃。如學完《荷花》,可以讓學生說說葉圣陶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荷花的,并嘗試用同樣的方法寫自己喜歡的花。
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文本,揣摩作者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生活環境、人生經歷,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教師要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與思維能力,有針對性地設置寫作目標,設計帶有挑戰性的練筆內容,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二、表達感受,提高表達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體會如此表達的好處。三年級的小學生寫作知識貧乏,教師在講解課文時要滲透寫作技法。如教學《趙州橋》時,可以讓學生閱讀第三自然段,說說第一句話的寫法好在哪里。學生通過品讀,發現這句話是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再讓學生分析文章是按怎樣的順序寫趙州橋面的美觀的。學生分析出文章是采用總分的結構,先用并列的三個句子寫三種龍的樣子,再進行總的說明。
教材中的選文語言優美、結構清晰,教師要引導學生仿寫課文的構思、句式等,提高寫作水平。學生可以模仿課文的經典句式,在積累語言的同時,提高遣詞造句能力。仿寫議論文時,要根據論點,選取幾個事例加以論證,并對事例進行論述。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找出兩篇同一主題的文章,分析寫法與內容的異同點,在此基礎上寫作。一些教材的選文脈絡清晰,可以讓學生仿寫結構;有些文章語言有特色,可以讓學生仿寫語言;有些文章表達方式多樣,可以讓學生在敘事、議論、抒情等方面練筆。有些文章結尾戛然而止,或者內容中有交代含糊的地方,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教師要抓住這些文本的留白處,讓學生進行拓展、補充,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并發揮想象力擴寫或者改寫古詩,以增進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鍛煉想象力、表達能力。學生寫作時,教師要進行觀察、巡視,把握學情,對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指導。學生完成作文,教師要及時批閱、評價,給出中肯的建議,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寫作自信,激發其寫作熱情。
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評價學生作文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計劃:指導低年級學生,主要是激發其寫話欲望,讓他們將句子寫通順;指導中年級學生,要培養其語言運用能力,讓其做到文章條理清晰;指導高年級學生,要讓其學會綜合運用多種方式,表達真情實感。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標準不宜過高,避免打擊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評語要有針對性,將學生的寫作水平分成高、中、低三級,對寫作水平高的學生,評價時以點撥為主,指出文章內容、結構、語言等大方面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查找具體問題,并改正;對寫作水平中等的學生,評價時要指出努力的方向,給出具體建議;對寫作水平低的學生,評價時以鼓勵為主,盡量找出其文章的優點,提高其寫作積極性,幫助其樹立寫作自信。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寫什么”,選擇合適的寫作訓練內容,要思考“如何寫”,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要探索“如何評”,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作文,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