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亞慶
【摘 要】2020年是“十三五”到“十四五”的轉換之年,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的制訂,需關注四個方面。第一,規劃的定位要從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新定位與疫情突發引生的教育再思考三方面予以把握。第二,規劃制訂的取向上要考慮辦學方向性、全面質量觀、深化課堂教學方式變革和教師能力建設。第三,為保證規劃落地,需更新學校管理理念、明確學校發展規劃內容、了解學校發展規劃的流程與方法和掌握制訂學校發展規劃的工具。第四,制訂一份好的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要從問題出發,全員參與,從整體規劃落實到人的行動計劃,實現監測和評估相結合。
【關鍵詞】“十四五” 學校發展規劃 定位 取向
2020年是“十三五”到“十四五”的轉換之年,是中國社會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時間節點,是基礎教育關注公平、提升質量,進行全面升級換代的交替階段,也是突發“疫情”對教育提出新挑戰,需要再思教育意義與教育方式再出發的起始階段。為此,作為校長,需要考慮在新的五年規劃中如何回應時代的要求,如何對學校未來發展做出精確價值定位,引領學校在未來不斷前行,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我們整體思考學校未來的發展,制訂好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的制訂,需從四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制訂的定位
“十四五”學校發展規劃的定位必須反映時代發展的訴求,對此,需要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
1.社會發展的新定位
隨著中國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以及社會發展基本矛盾發生根本性變化,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成為中國人民未來的奮斗目標,中國社會的發展從更多關注物質層面的豐富轉向與關注精神層面的升華并重發展的新階段。在新時代,比起金錢和物質,更重要的是人們對精神層面充實感的獲得,它體現出人們更為看重是否能夠將生活本身過得更有價值,過這種生活本身就能夠實現對美德的獲得與踐行,從而使人更具德性,進而也能提高人的人性,以此作為評判美好生活的標準。因此,新時代需要構建新的社會人格,而這種新的社會人格的獲得需要重構人與人之間的精神層面的交往,需要從人格品質、道德修養、情感質量和責任意識等精神層面促進人的發展,正是這種發展決定著未來社會的和諧與人民對幸福感的擁有。為此,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訴求需要我們重新思考社會發展的模式及評價方式:需要從追求存量擴張的增長模式轉變到質量提升的發展模式;需要從數量到質量,從外延到內涵進行轉變;評價方式也須從眼中只有GDP的增長轉變到追求社會的全面進步。
2.教育發展的新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7月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用“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八個更”概括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1],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人們對“更好的教育”的期盼。如何構建“更好的教育”,需要我們對教育進行重新定位和思考。教育的定位要變化,不僅要強調“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更為重要的是要“出好人才”;教育不僅要使人掌握知識,促進人的理性提升,使人獲得人生的力量,更為重要的是教育應觸及人的靈魂,使人的靈魂深處“鬧革命”,使人更具有人性,獲得良知,明確人生的方向;教育的發展方式要變化,也需從注重數量擴張轉變為關注質量提升,也需彰顯內涵的發展;教育評價方式也需變化,教育的質量不能再由“升學率的提高就等同于學校的全面進步,學生分數的獲得就等同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個標準來評價;教育的發展需從“點”轉換到“面”,要關注學生發展的整體性、綜合性,解決人的全面發展和教育發展之間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3.疫情突發需再思教育
2020年,不期而遇的新冠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極大改變著教育存在的方式。疫情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停課不停學”成為這一時期教育實施的主要方式,但在這種方式轉變下存在的互動不夠充分、技術不夠完善、評價難以公平等問題成了人們詬病“疫情”期間教育質量無法得以保證的主要方面。這些問題都促使我們在“后疫情時代”基于教育回歸的原發點和未來社會的發展特點來再思教育的本質與目的,從人的本真發展的角度出發尋找教育的意義,在這種意義的追問下尋求教育場景和教育樣式的轉變,找尋有價值的深度學習,關注學生自主性的建構和社會性的發展,從而使學生能夠從容面對不斷出現的社會的新變化與新挑戰。
二、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制訂的取向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我們即將步入“十四五”規劃時期。雖然“十四五”教育規劃還沒有正式出臺,但我們可以從十九大后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三個關于基礎教育的綱領性文件來統領學校發展規劃的價值取向。這三個文件的內容覆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對于教育實踐具有很強的指導
作用。
1.在辦學思想上強調方向性
在辦學的指導思想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強化教師隊伍基礎作用,圍繞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標,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堅持四個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屬性原則、堅持促進教育公平的原則、堅持優先發展的原則、堅持全面培養全面發展的原則。
2.在辦學的發展上強調全面質量觀
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統領推進基礎教育,深化改革,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著力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補齊基礎教育在普及目標、課堂教學、資源配置、制度建設、治理體制等方面的短板。
3.在辦學的關鍵點上深化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
學校要健全教學管理規程,統籌制訂教學計劃,優化教學環節;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不得隨意增減課時;在優化教學方式上強調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在教學管理規程上要統籌制訂教學計劃,優化教學環節;認真制訂教案,堅持和完善集體備課制度;要切實加強對課程實施的日常監督,不得提前結課備考、超標教學、違規統考等;要融合運用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重視情境教學;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精準分析學情,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等等。
4.在辦學持續的基礎上強調教師能力建設
從育德、教學、考試命題、實驗教學與家庭教育的指導五個方面強化高素質教師隊伍的能力建設。如教師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上要講清重點難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要認真批改作業,強化面批講解,及時做好反饋;從嚴控制考試次數,考試內容要符合課程標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考試成績實行等級評價,嚴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學生成績和排名;強化實踐性作業,探索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不斷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要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做好反饋;建立學有困難學生幫扶制度,為學有余力學生拓展學習空間,不斷提高課后服務水平。
三、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如何落地
1.更新學校管理理念
學校發展規劃是學校層面自主進行的關于學校未來發展方向及具體落實的規劃。它不能僅僅被理解為是制訂一種文本,更應該是一個持續行動的過程。因此學校發展規劃應該體現“頂天立地”的宗旨,不僅要提出未來發展藍圖,還要通過一系列活動共同努力實現組織的愿景。學校發展規劃不僅要體現國家教育發展的方向,同時必須重視學校內部教職工的參與,強調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責任分享和廣泛參與相結合。要思考并回答好四個問題:學校現處于什么位置?我們需要什么改革?我們該如何改革?我們改革成功的標準是什么?通過認真設計和全面實施學校發展規劃的過程,強化學校管理的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和能動性,最終就能達到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滿足社會多方面需求的目的。
2.明確學校發展規劃的內容
通常情況下,一個完整的學校發展規劃應該包括三個部分和四個方面的內容。三個部分包括學校的總體發展戰略規劃、課程和隊伍建設規劃、校園發展規劃,這三個構成部分之間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四個方面的內容包括學校現狀分析、發展目標展望、發展要素確定和保障系統
設置。
學校現狀分析是學校對自身所具有的基礎進行全方位梳理,明確自身在同行中所處的位置。學校發展目標是陳述學校在某一時段的發展方向,要辦成什么性質和類型以及什么水平的學校。學校發展要素是規劃的主體部分,即學校選擇要重點發展的若干項目及領域。學校保障系統是指為服務于發展目標和發展要素而需要提供的人、財、物等必要資源及相關制度。
3.了解學校發展規劃的流程與方法
學校發展規劃可以分為六個環節。第一,確定參與制訂學校發展規劃的人員。第二,開展有關活動,動員相關人員充分發揮主體性、自主性,采用“頭腦風暴法”,鼓勵暢所欲言。第三,采取問卷調查、座談、訪談、課堂觀察、教學研討、集體討論、社區地圖、SWOT分析法、小組頭腦風暴法、排序法等多種方式收集信息。第四,確定會議安排、活動程序、基本要求,明確制訂學校發展規劃會議的目標和活動程序。第五,在上述步驟的基礎上,描畫學校發展展望,建立共同愿景(遠景),確定目標、任務陳述、行動計劃、評價方案等。第六,撰寫、討論并報批學校發展規劃。
4.掌握制訂學校發展規劃的工具
(1)學校發展機遇宏觀分析工具
學校發展機遇的宏觀分析,也稱社會背景分析,就是要從國家及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政策發展的走向來把握學校的未來發展趨勢,能夠敏銳地發現并及時把握學校發展的契機,促使學校的發展再上一個臺階。通常可以采用PEST分析框架,即從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四個方面對一個組織的發展機遇進行系統分析。
(2)學校優勢的微觀分析工具
學校優勢分析,就是要認識到學校在地理位置、課程建設、公共關系、師資、教學質量、生源以及硬、軟件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并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些優勢,以推動學校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同時,分析學校自身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只有正確、全面地看待和分析自身的優劣所在,才能制訂出合理、切實可行的學校發展規劃。通常使用SWOT分析工具通過排列組合,進行匹配分析,提出學校的應對策略。
(3)問題診斷與核心問題尋找的分析工具
首先,需要對問題進行分類,基于學校的實際,從校園文化、學校管理(制度)、教師隊伍、課程教學、后勤支持、家校合作等不同的領域對學校有能力解決的問題進行診斷;其次,參考不同人群的不同意見,對問題進行優先排序,這樣每個人的意見都得到同等重視;再次,通過畫“問題樹”的形式分析問題的原因、結果和解決方法之間的關聯,
可以形象地表明問題的因果關系,目的在于幫助人們通過建立問題與目標之間的對應關系,基于問題解決的目的,提出學校的發展目標。目標建立須遵循SMART原則,即Specific(明確的)、Measurable(可測的)、Achievable(可實現的)、Realistic/Relevant(現實的/相關的)和Time-bound(時限的)。
四、如何制訂好的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
一份好的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要體現民主管理的要求而不是獨斷專行;有明確的可觀察、可測量、可檢驗的目標;發展目標來自社會發展的歷史性和現實需要以及教育發展中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而不僅是來源于上級的文件和指示;措施的安排是可操作、可執行的,是對工作的具體安排,而不是原則或指導意見。
為此,好的學校發展規劃制訂,出發點必須是問題,也就是診斷學校發展現狀,及時發現和研究分析學校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學校發展規劃制訂的路徑是全員參與,組織教育行政、社區、家長、教師、學生相關群體參與制訂學校發展規劃,確立學校中長期發展目標;學校發展規劃的內容應包括整體規劃、學年學期計劃、學期工作計劃以及落實到人的行動計劃,并提供人、財、物等條件支持;學校發展規劃的實現保障應是監測和評估相結合,監測學校發展規劃的實施,根據實施情況修正學校發展規劃,調整工作計劃,完善行動方案,最終評估實施的效果。
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需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找準定位和方向,遵循科學合理的流程方法,使用高效的工具來進行,最終目標是真正促進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辦學質量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EB/
OL].(2017-07-27)[2020-05-06]. 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7/content_5213859.htm.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黨委書記兼副校長,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校長園長專家工作組副組長)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