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瓊?鄭小毛

貴州省興義中學(以下簡稱“興義中學”)自2008年建校以來,始終堅持科研興校戰略,以科研為先導,以科研帶教研,以教改促發展,推動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2017年5月,興義中學成功申報為貴州省省級校本研修示范校,借此機遇,學校提出了“興義中學校本研修‘1·3·6工作系統”“興義中學年輕教師專業發展‘11118工具箱”兩個項目。以兩個項目的開展實現了學校教、科、研工作的整體發展,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助推了教師專業化發展,走出了一條科研興校的特色辦學之路。
一、興義中學校本研修“1·3·6”工作系統
“興義中學校本研修‘1·3·6工作系統”(見圖1)整合了教、科、研方面的多種資源建立統一的平臺,理順學校在教、科、研方面的管理機制,實現統一安排、統一行動、統一考核、統一監督,提高了教、科、研方面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以“三課”工程為主體實現課堂、課題、課程的有效整合,引導教師通過參與“三課”工程,實現自己的專業化發展。以六個項目為標準,督促教師不斷提升業務水平。
圖1 興義中學校本研修“1·3·6”工作系統
1.主推“三課”工程,落實新一輪課程改革精神
“三課”工程是“興義中學校本研修‘1·3·6工作系統”的主體部分。從2015年開始,經過五年的實踐研究,形成了“三課”工程模型。“三課”工程是從課堂發出、用課題鏈接、以課程落腳,清晰界定了課堂、課題、課程的獨立性與關聯性,從而實現了課堂、課題、課程的有效整合。
(1)從課堂出發,尋找教師發展的根
身為一名教師,首先是要站穩課堂、站好課堂,提高課堂品質。為了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學校從四個方面來促進教師發展。一是研究課堂的科學構建。學校圍繞“課堂的要素是什么”和“如何科學地構建課堂”這兩個問題,引導全體教師展開了討論和交流。最后,形成了對課堂要素、科學構建課堂的共識,建構出適合自身學科特點的課堂。二是以提高課堂效率為宗旨。學校創設和打造更加適合中小學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知識特點的課堂模式,把課堂向前、向后延伸,課前預習、課后鞏固、課堂拓展三位一體,形成結構完整、相互補充的整體性課堂模式。體現和強調“有模式,無定式;學有法,法不定法;教有式,式不定式”的特點。以不增加學習負擔,又要提高教學效率,倒逼教師進行改革。在推行課程改革實驗中,減少了課時、改變了課堂,教師講得少了,教學效率卻得到提高。三是形成學科特色課堂。學校鼓勵百花齊放,打造學科特色課堂。通過探尋和實踐,形成了語文學科的泛閱讀課堂、英語學科的語境熏陶課堂、數學學科的建模課堂、物理學科的實驗演繹課堂、生物學科的模型分析課堂、體育學科的模塊訓練課堂等10余種學科特色課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意愿,從不同的模塊中選擇申報自己喜歡的特色課堂,讓學生的興趣得到培養,視野得以拓展。四是以課堂打造教師風格。學校為省級教學名師、省級骨干教師及州級教學名師的培養和發展搭建平臺,大力支持和鼓勵教師教出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成為名師。對已經是省級教學名師、省級骨干教師的教師,指導他們梳理、提煉、加工,形成具有自己風格和魅力的課堂,并鼓勵他們推廣經驗帶動其他教師。對于作為教學名師后備力量的教師,學校支持他們以課堂特色為課題進行探索研究,通過三年左右的研究和實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風格的課堂。
(2)用課題鏈接,挖掘教師發展的本
學校在大力推進各級各類課題申報的同時,鼓勵和指導教師開展小課題、微課題研究,通過小課題、微課題攻克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和困難。我們總結了四個要點:科學理解課題的作用;圍繞課堂、課程開展研究;開展適合自身的課題研究;用課題積累成果。讓每一位教師都對課題研究有一個科學、正確的認識,讓教師知道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掌握開展課題研究的方法、路徑、措施。在學校大力倡導下,教師主持、參與各級各類課題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3)以課程落腳,探尋教師發展的魂
學校鼓勵和指導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如微課程、地域課程、特色課程、學科拓展課程等,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鼓勵老師拓展自己所教學科的廣度、提升自己課堂的高度,讓自己的學科課堂更加具有內涵和品質,從而尋找到適合自身專業化發展的途徑。我們倡導,在開好開足國家課程、合理開設地方課程的前提下,打造特色校本課程,以課程促進教學和教師發展。以課程落腳,經過過去五年的開發和實踐,我們共計開發了50多門通識校本課程。體藝學科共開發拓展課程24門,其中音樂學科6門課程、體育學科12門課程、美術學科6門課程。文化學科開發拓展課程28門。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老師們探尋到了自身發展的魂。通過課程開發,打造精品課程,近三年,學校教師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3項。
2.建立一個平臺,整合多種資源
整合教、科、研方面的多種資源,建立一個統一的平臺,即教師專業化發展平臺。為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教師提供專業化發展的機會。理順學校在教、科、研方面的管理機制,以提高教、科、研方面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通過對貴州省省級校本研修示范校、貴州省高中名校長工作室、貴州省“雙百”工程民族名師工作室、黔西南州高素質培養化學名師工作室、黔西南州高素質培養歷史名師工作室、興義市高中生物名師工作室、興義市高中語文名師工作室、興義市高中化學名師工作室、興義市第三實驗區、興義中學教育集團各級教科研平臺等資源的整合,加快了對省級、州級、市級教科研項目和課題研究工作方面的推進。
3.落實六個項目
身為教師,課堂是根,打造一堂好課,是每一位老師都必須做到的。教師必須了解課程的重難點,掌握命題的原理和試卷命制的流程和方法,能命制一份適合恰當的原創試卷,是教師必備的技能。文章、論文,是研究過程、研究成果的表述,身為教師,還要掌握論文寫作的規范流程和方法,能撰寫一篇合格的論文。把問題提煉為主題,把主題加工成課題,是普通教師向研究型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一堂好課、一份原創試卷、一批教育教學論文、一個問題、一個主題、一個課題,是學校對每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位教師必須要落實的六個項目。
二、 興義中學年輕教師專業發展“11118”工具箱
“興義中學年輕教師專業發展‘11118工具箱”項目是對年齡在30歲以下、職稱還是中二的年輕教師,采取“點·線·面”的培養模式,幫助和督促年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點”是每個學科選拔出一名年輕教師作為重點發展對象;“線”是在每個學科選拔出的重點發展對象,經過培養,可以帶動同學科年輕教師團隊的發展;“面”是實現學校對年輕教師發展的全覆蓋。“興義中學年輕教師專業發展‘11118工具箱”項目內容是:提出一個問題(主題);研究一個案例(課題);獲得一個成果(論文);凝練一個方法(途徑)。以一年為一個周期,指導年輕教師完成研修任務。一年研修完成之后,年輕教師對自己的研修成果,進行8分鐘講述展示。年輕教師自愿申報,學校遴選出重點培養對象。為年輕教師提供各種平臺,鼓勵和支持年輕教師借助于各級優質課、教學技能大賽等比賽,去展示自我;借助對課題的研究和實踐,實現自己對教育教學的追求。
“興義中學年輕教師專業發展‘11118工具箱”項目已經開展了三年,共有40余名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參與到該項目中來,對這些年輕教師以后的專業化發展起到了支架作用。2019年上半年,學校對每個學科選拔出來的重點發展對象,開展了以微課題研究為載體的“課題式”研修模式。借助于“課題式”研修,各學科年輕教師實現了組團式發展。在2019年各級各類比賽、評比中,學校年輕教師,獲省級三等獎3人次,獲州級一等獎3人次、二等獎6人次、三等獎12人次,獲市級一等獎8人次。年輕教師取得的這些成績,是對學校實踐“興義中學年輕教師專業發展‘11118工具箱”的肯定,也讓更多的年輕教師愿意投入到專業化發展中來。
三、學校以育人為本,教師奉學術至上
興義中學建校以來始終堅持“興義輔仁,學校以育人為本;講學修業,教師奉學術至上”的理念,實現了教、科、研整體發展,為興義中學找到了科研興校的有效路徑。從建校至今十二年的時間里,便實現了一次次跨越式發展。辦學第三年就通過評審成為“省級二類示范性普通高中”;辦學第五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達847人;辦學第十年,高考本科上線率達91.67%;辦學十一年,高考本科上線率達95.96%,重點上線人數突破600人大關。九屆高考,本科上線比例逐年提升,成為全省高考本科上線率增長速度最快的學校。學校連續兩年獲“黔西南州高素質人才培養一類示范學校”榮譽獎牌,還獲得2019年“黔西南州體育藝術特色示范學校”,2020年黔西南州“教育立州 質量提升”先進學校,2020年黔西南州“教育立州 教育精準幫扶”先進集體等榮譽。2013—2019年,學校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共獲獎項260余項,其中,國家級獎項12項、省級獎項40余項、州級獎項80余項、市級獎項120余項。獎項和榮譽的獲得,彰顯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成果。學校現有教職員工224人,專職教師216人,其中中級教師76人,高級教師89人,正高級教師1人,特級教師1名,國家級骨干教師2名,全國模范教師1名,國家外語園丁獎1名,省級教學名師2名,省級骨干教師6名,省級優秀教師2名,省級先進教育工作者1人,貴州省普通高中名校長工作室1個,州級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科技人才22人,市級名師工作室3間。
(作者單位:貴州省興義中學)
責任編輯:高珊
1040756279@qq.com